当前位置:首 页 >> 投票箱 >> 哲学
投票箱
终身成就奖
终身成就奖-赵汀阳

赵汀阳先生简介 
                                         
            
  赵汀阳,1961年出生,广东汕头人,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1985-1988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李泽厚先生,此后一直在中国社科院学习和工作。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互动知识中心主持,并在北大、清华和浙大兼任研究员。在国际合作上,担任巴黎欧洲跨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常委、中国观察站主持;法国“跨文化关键词大百科全书”中国部分主编(Le Robert);法语哲学世界协会中国分会副主任以及联合国教科文“哲学日”中国项目主持。

  其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到伦理学、政治哲学、哲学逻辑和知识论。1992年以前,研究重心在西方哲学,特别是维特根斯坦和胡塞尔。1992年以来逐步提出自己的一些独创理论,其中“可能生活”理论、“无立场分析”和“综合文本”有着比较广泛的影响。90年代初发表的著作有《美学和未来美学》(1990)和《哲学的危机》(1992)。1994年,构成赵汀阳思想核心的伦理学著作《论可能生活》问世,此书一出即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值得注意的是,其影响至今似乎方兴未艾,200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修订版,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了他的伦理学理论,使得此书和作者赵汀阳再一次成为学术界的焦点。从1994年《论可能生活》发表至2004这十年间,相继出版的重要著作有:《22个方案》(1997)、《一个或所有问题》(1998)、《人之常情》(1998)、《直观》(2000)、《长话短说》(2001)和《没有世界观的世界》(2003)等,另外还主编两部以书代刊式的年度性杂志:《论证》和《年度学术》。

  受早年攻研西方哲学影响,赵汀阳的著作形式上颇具西方风格,尤其体现在论证时不惜笔墨大量运用逻辑,然而事实是,在学术姿态上,赵汀阳秉承“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传统中国风质,摆脱西方式的繁琐的术语纠缠,直面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与现实和时代紧密相关,问题本身都是“人们心中的困惑”。不仅如此,如果说赵汀阳在人们看来似乎更接近“哲学家”,而区别于当下不少仅凭已有的学术“老本”为生计的 “教授”的话,那么其最大特点便是敏锐地找到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之为“箭靶”,并且能够原创性地提供给人们新的视角,抓住问题的突破点,通过这种“射击工具”的“更新”而非仅仅简单对它“修复”,代之以更能直接命中靶心的方法论的转变。其“可能生活”理论、“无立场分析”和“综合文本”都是在汲取中西哲学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提出的方法论突破,而在赵汀阳的学术文本中,他对这种新方法论的运用也相当灵活圆熟,若按赵汀阳“to be means to do”的原则看,那么这种新的方法论(也是新的哲学)无疑是较为成功的。

  赵汀阳学术工作的突出特色是从观念到方法都体现了鲜锐的创新意识与罕见的理论气魄。他的“可能生活”理论和“无立场分析”理论等是中国哲学界空前的伦理学与方法论建构。他的学术工作在学界引起很大争论,褒贬互见,评价不一。

                                                    点击查看赵汀阳的著作

共[1]页

姓名:
 E-mail:
内容:
如果你同意该学者获得终身成就奖,请给予推荐评论(100字以上),并点击投票。
如您有不同见解,请转至论坛集中发言,我们将认真对待您的意见。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网联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