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者文库 >> 肖鹰
学者介绍
肖鹰,1962年生,四川威远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美学, 当代文化。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文集文章
 王阳明美学研究(上) 2006/10/30 10:06:23
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8.07 肖鹰博士 导师 叶朗 教授 论文目录. 1 前 言. 2 第五章 在历史中阐释阳明美学. 3 1.意:在情志之间... 3 2.乐:存在与境界的统一... 9 3、天地意识的再发现... 13 4、意义与局限... 19 论文目录 前 言. 0 第一章 知行合一的心学哲学. 1 1.在天人之际... 1 2.无知之学... 6 3.…详细内容>>
 王阳明美学研究(下) 2006/10/30 10:06:50
3、天地意识的再发现 在阳明美学中,贯穿着传统中国哲学所表现的基本宇宙生命观念,即“天地意识”。这就构成了阳明美学的第三个基本特点:乐作为理想的存在境界,是以天地精神为核心的生命意识的呈现,它的对象是大象无形的天地境界。 在中西对比中,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的天地意识是“非图画式的思想&rd…详细内容>>
 意统情志的王阳明美学 2006/10/30 10:07:13
【 文献号 】1-1086【原文出处】《文史哲》【原刊地名】济南【原刊期号】200006【原刊页号】47~53【分 类 号】B7【分 类 名】美学【复印期号】200102【 标 题 】意统情志的王阳明美学【 作 者 】肖鹰【作者简介】肖鹰(1962-),男,四川威远县人,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文学博士。 清华大学 艺术教育中心,北京 …详细内容>>
最近炒得热闹的“二十世纪文化偶像评选活动”,是一个既不能认真,又不得不认真的文化现象。它之所以热闹,因为在这个活动“评选”出的偶像群中集合了20世纪中国的10位代表不同价值取向的名人:鲁迅、金庸、钱钟书、巴金、老舍、钱学森、张国荣、雷锋、梅兰芳、王菲。这10位活跃在不同时期的名人,相互…详细内容>>
 珍惜是美丽的 2006/10/30 10:11:18
[upload=jpg]307/2006-10/200610301011584890.jpg[/upload]近日,在友人的推荐下,读到赵婕的新著《纯棉时代?感动书系》。这个书系现有三册:《纯棉婚姻》、《纯棉爱情》、《纯棉女友》。坦率讲,若不是友人热情推荐,单凭这些书名,我是不大会静下心来读它们的。因为这些温软的书名邀请着一个非我所属的读者群。我想,这个…详细内容>>
【 文献号 】1-972【原文出处】文学评论【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002【原刊页号】103~111【分 类 号】J1【分 类 名】文艺理论【复印期号】200009【 标 题 】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全球化与自我认同【 作 者 】肖鹰【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内容提要】本文以90年代中国小说为主要对象,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详细内容>>
 科学中的审美主义 2006/10/30 10:12:42
【内容提要】20世纪科学发展中的审美主义是当今国际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论题。本文在把握爱因斯坦、狄拉克、海森堡等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的基础上,以20世纪科学发展为背景,分析科学审美主义的基本观念和思想根源,进而探讨与之相联系的科学的艺术形而上学转向问题,特别指出科学审美主义在面对20世纪科学揭示的新宇宙图景时的形…详细内容>>
 意境与现代人生 2006/10/30 10:13:38
内容提要:这篇文章以“意境”概念为核心,以20世纪重要的中国美学家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徐复观、李泽厚、叶朗为主要对象,分析美学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国确立和发展的源流和内在动机。作者认为:美学在中国兴起,是因为在传统中国文化崩溃之际,美学被用以代替传统的伦理道德基础,成为个体自我新的安身立命基…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 1 全书目录... 1 第十章 仪式化的生存... 4 结论 审美时代的文化理论... 11 内容提要: 在这个技术迷信和商业扩张的时代,当代文化经过审美化转换,进入了它的审美时代。文化审美时代的实质是,文化丧失了作为人类生存内在基础的意义深度,片面发展为形象的游戏,而形象崇拜代替审美精神的人文理想,成为…详细内容>>
杜悦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23日第7版[upload=jpg]307/2006-10/2006103010154027384.jpg[/upload]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肖鹰教授,在美学教育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对于艺术教育受重视、美学教育受忽视等现存的一些弊端,他有许多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美育关乎每个学生的人生境界,而重在抽象、晦涩说理的美学…详细内容>>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页]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纵横天下 备案号:蜀ICP备17004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