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文集
    1951年2月生,汉族,籍贯江苏省通州市。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和一般新闻理论、舆论学、世界新闻史。代表论著:《精神交往论》、舆论学》、《世界新闻传播史》等。
 
频道栏目

查询

标题 作者

最新评论
暂未添加该信息。


文库统计
  • 文章数:12
  • 评论数:0
  • 开设时间:2007-8-16
  • 更新时间:2007-12-16

  • 最新链接
    暂未添加该信息。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组


    2007年11月9日 12:5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用自信的微笑应对2044年报纸消亡的预言

    用自信的微笑应对2044年报纸消亡的预言 
     

     
     
    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利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给出了报纸消亡的时间表:“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 12月13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分析文章称,很多人都预测报纸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走向消亡,并引证了迈尔2044年的预言。

    关于这个问题,提出本身带有耸人视听和炒作的性质。这类说法几度泛起,又几度沉寂,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现在我们已经进入“融媒”时代,从传媒渠道的整体角度看,各种传媒实际上正在或已经融合为数字化传媒,只是外在形态为了适应不同的接受需要而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不再是本质的差异,而是形式的差异了。在新的传媒环境中,简单地说某种介质的信息载体要灭亡,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阅读全文]

    陈力丹 发表于 舆论学 | 评论(1) | 引用(0)


    2007年11月9日 12:5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走进脑海的大众媒介

    走进脑海的大众媒介

                陈力丹

     

      我孩子这一代真幸福,一出生就接触到彩电、游戏机、VCD、电脑和因特网等等现代电子媒介,从小知道身外的广大世界;而从我记事时起,走进脑海的大众媒介少而单调,“世界”的概念经历了许多年才真正形成。

      我2-6岁是在朝阳门内大街路北靠近城门楼的临街平房度过的,没有什么适合我接触的媒介,每天感兴趣的就是早晚观望成群的小鸟围着高高的朝阳门楼盘旋。我在家里经常接触到两种媒介,一是父亲订阅的《人民日报》,我还没认字,但从中知道了毛主席,报纸右下角经常看到他和外国人的合影;再就是一台黄色木壳收音机,每天早晨我被新闻节目的播音唤醒。当时一窝风学苏联,于是我一直以为“外国”就是苏联,是老大哥,看到黄头发高鼻子的外...
    [阅读全文]

    陈力丹 发表于 传播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1月9日 12:5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北京的历史和“北京人”

    北京的历史和“北京人”

                  陈力丹

     

      “北京人”的说法最早还是从周口店发现猿人头盖骨开始的,但那是全体中国人祖先的称谓。如果从辽在北京建都(南京)开始来追溯北京人,那么历经金(中都)、元(大都)、明(北京)、清(北京),仅城区中心就变化了几次,辽、金时期的都城在现在北京城区的西南角,元大都在现在北京城区的正北。现在北京城的格局,是在明代形成的。而“北京人”的概念,就不得不跟着历朝统治者和围绕着他们的大批子民的迁徙而发生变化。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最远只可隐约追溯到明代,此前辽、金、元三朝,每一次改朝换代,城市人口的大多数都随着落难的皇族逃到北方去了。而清代大量南下的满族人口,则在三百年多岁月中,逐渐与明代的北京人融合,形成新的“北京人&rd...
    [阅读全文]

    陈力丹 发表于 其他 | 评论(1) | 引用(0)


    传播即博弈吗?

    ——关于传播与博弈关系的讨论

    陈力丹  主 持

    博弈论是现代经济学中广泛使用分析工具,主要用来帮助我们理解所观察到的决策主体相互作用的现象。虽然不少经济学家怀疑博弈论是否能运用到经济学以外的领域,但是它强大的解释能力还是使之被运用到诸如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研究中。现在,新闻传播学也开始涉猎博弈论了。

    2004年第八次传播学研讨会上,“传播即博弈”的观点被提出,当时在讨论中亦有不同意见。此后,“博弈”概念在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文章和大众传媒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传播中有多少属于信息的博弈?信息的博弈无处不在吗?学术研究需要严谨,不能在使用概念上赶时髦。面对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博弈”,传播与博弈的关系。...
    [阅读全文]

    陈力丹 发表于 传播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1月9日 12:5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完善中国新闻奖评奖的监督机制

    完善中国新闻奖评奖的监督机制

                ——从扬州晚报“假版评奖”事件谈起

                           陈力丹 陈秀云

    2007年8月28日,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揭晓,《扬州晚报》的《千年古城捧回“联合国人居奖”》摄影组合,获得摄影作品类三等奖。随后,该奖被揭发是不存在的版面,舆论哗然。这样一个假版面,怎么会顺利经过层层评选,先获得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接着进入中...
    [阅读全文]

    陈力丹 发表于 其他 | 评论(1) | 引用(0)


    2007年11月9日 12:5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非典报道与生命权意识

          非典报道与生命权意识

                       陈力丹

     

      由于我们工作的失误和疫情发布方面出现的问题,“非典型肺炎”疫情一度呈蔓延的趋势。党中央和国务院果断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基本扭转了被动的局面,现在处理非典疫情的工作紧张而有顺序地进行中。那么,新闻报道在其中应总结些什么经验教训呢?

      我们的许多新闻工作者在及时发现和报道非典疫情方面,克服重重障碍,为发布真实信息和稳定社会心理,做了很多工作。但也有另一种现象,例如,2月中旬南方某电视台在广州一家医院采访时,要求医生护士在非典病人的隔离病房里,摘去口罩让记者拍摄,以显示非典型肺炎并不可怕。...
    [阅读全文]

    陈力丹 发表于 舆论学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8月16日 12:5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论传媒对科学的误读

    论传媒对科学的误读

    陈力丹
      


        现在传媒对科学的报道在整个报道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例如美国华盛顿新闻博物馆2001年公布的美国公众评选出的“20世纪世界100条重大新闻”中,科学新闻占了37条,比重例相当高。原因在于最近100年来,生活中的科学因素激增,人们对科学的关注近年也呈上升趋势。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相对较低,但近年也呈上升趋势,1996年全国第三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时,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只占被调查者的0.3%,而这个数字在2001年的调查中已经上升到1.4%。虽然不令人满意,但上升速度是很快的。根据新华社2001年10月的报道,除了正规教育渠道外,我国科学信息的传播渠道中,有82.8%的受众通过电视、52.1%的受众通过报刊获得。最近两年的网络传播发展极为迅速,估计从网络获知科学信息的比例会陡然加大。

        这...
    [阅读全文]

    陈力丹 发表于 传播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电视传媒与公共空间——2005年我国电视研究理论聚焦

    陈力丹 王辰瑶
      


    内容提要 本文从传播体制与公共利益、传播主题话语权力、传播内容与平民视角、传播形式与受众互动四个角度,综述了2005年我国电视研究中研究者们无形中聚焦的话题,即“电视传媒与公共空间”。作者认为,众多研究文章能够不约而同地关注到电视与公共空间的建构问题,也反映了学术界的旨趣已经从过去简单地讨论电视节目怎么做等经验性问题,转向了比较深沉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 电视理论 公共领域 话语权力 平民视角 传播体制

          翻阅2005年电视理论研究的数百篇文章发现,许多研究者在对农传播、儿童电视、播客、真人秀、超级女声、民...
    [阅读全文]

    陈力丹 发表于 传播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试论网络“恶搞专题”的合理性与非主流

    陈力丹 李彦
      


        内容摘要:网易新闻频道推出的“恶搞专题”,一定程度适应了网民的接受心理。但是,“恶搞专题”只能是网络新闻竞争之初的一种手段,不可能成为成熟后网络新闻的主流模式。这种专题模式的出现,是商业竞争的产物,带有我国传播政策的反讽色彩,客观上推动了网络新闻的发展。

    关键词:恶搞专题 娱乐化 网络新闻

        “恶搞专题”是网易2005年推出的一种新的专题模式,置于新闻专题栏目之下,起名为“恶搞专题”。网易的“恶搞专题”很大程度是一...
    [阅读全文]

    陈力丹 发表于 传播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5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12个新鲜话题

    陈力丹
      


            2005年我国的突发事件较多,新闻传播业界也经常出现新的情况,其中不少还引起社会的关注。因而,这年新闻传播学界随着这些问题的发生讨论了不少热点问题。但除了少数几个问题外,总体的研究深度仍然有限,人们忙于解释、说明新问题,无暇深入做学理研究。看来,我们的研究人员需要有较为明确的分工,以便两方面都顾及到。

           1.新闻职业规范问题日益彰显

           这年内,国内外的几起传媒事件颇为社会关注,它们是: ...
    [阅读全文]

    陈力丹 发表于 传播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8月16日 12:5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舆论监督本身也需监督

    舆论监督本身也需监督

    陈力丹
      


     舆论监督本身也需要监督,如果没有适当的制约,无论什么权力,即使具有无可质疑的正当性,也会变得压迫人和剥夺人。
        传媒的力量应当在于它自身的影响力。减少传媒对权力的依附,只以自身的影响力和自身组织的功能来实行监督,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少这方面的腐败发生。

        新华社9月26日发出两条电讯,报道了本单位四名记者在山西繁峙“6.22”特大矿难事故报道中接受当地负责人和矿主钱财的事实,并公布了对他们的处分决定。这类事情本身已不令人感到新鲜,但新华社和驻该社的中央纪检部门及时严肃地处理了当事人,自我曝光,并向社会作出恪守职业道德的承诺,公布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这一举动作为新闻界的新闻,应算是一件颇为震动的事情。
    [阅读全文]

    陈力丹 发表于 传播学研究 | 评论(1) | 引用(0)


    2007年8月16日 12:5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关于媒介经济的若干问题

    关于媒介经济的若干问题

    陈力丹
      


      一、我国传媒产业的体制特征

      我国拥有世界上独特的媒介制度,即一元体制,二元运作。

      一元是指媒介为国家所有制,二元是指传媒用国家所有制赋予的政治优势在市场上获取经济收入,又用这种收入完成意识形态领域需要完成的政治任务。

      政府对媒介产业的制度安排,是各种不同集团在法律和传统的背景下获得有利于自己的条件而进行的博弈。这是一种以资本化为特征的重新制度化过程。政治力量借助资本力量继续进行控制,加强其控制的合法性;资本力量渐渐成为媒介重组的主要力量,借助政治力量保护获得丰厚的资本回报。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媒介制度,需要慎重的权衡各方利益,既防止市场失灵,又防止政府失灵,以建立公...
    [阅读全文]

    陈力丹 发表于 传播学研究 | 评论(1)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