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犀禾文集-chenxihe----首页
    
陈犀禾文集
    陈犀禾,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影视艺术学博士,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副院长、影视艺术系主任, 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5年毕业于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系。
 
频道栏目

查询

标题 作者

最新评论
暂未添加该信息。


文库统计
  • 文章数:8
  • 评论数:0
  • 开设时间:2007-1-22
  • 更新时间:2007-1-22

  • 最新链接
    暂未添加该信息。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组


    2007年1月22日 06:2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大陆、台湾、香港新电影中的“中国经验”――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电影及其文化内涵

         民族电影应该创造性地呈现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经验。而这种独特的呈现也必然会给世界文化带来一个带有“地方”口音的文化之声并促进其多元化的发展。对于这一点,中国两岸三地八十年代以来的新电影的崛起和发展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他们在创造和发展民族电影的同时,也在世界电影文化中占据了一席显著的位置。 以下,我想以两岸三地八十年代以来的新电影为对象,探讨他们在表达自身独特文化经验的上的一些特点和成就,并简单归纳他们对在全球化趋势下,如何建设民族电影和民族文化所带来的一些启示。

         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本出一源,他们都植根于同一文化传统 (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和电影传统(一九四九年以前的上海电影传统)中。但由于一九四九年以后政治和社会的分裂,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到八十年代前后, 大陆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开放,文化呈现一新的面貌;台湾亦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进入一新的境界,两地在电影中都有一个“新潮”。而在此之前,香港电影在七...
    [阅读全文]

    陈犀禾 发表于 电影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月22日 06:2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谈美国电视剧的类型、发展、及和中国电视剧的比较

        美国电视剧是美国社会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的重要表征。透过美国电视剧,我们可以直接地感受到美国社会的情感、想象、价值、身份、乃至时代精神的现状和演变。近来,随着美国电视连续剧《24小时》和《兄弟连》的热播,引起了人们对美国主流媒体上的电视连续剧的广泛兴趣和关注。记得八十年代刚刚引进美国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时,也曾引起过轰动。但是比较当年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和今天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其形态、风格、主题和内容,已有很大的变化和不同。本文试图梳理美国电视剧的形态、主题、风格和演变脉络,由此透视美国当代大众文化和社会演变之一斑,并就形式、风格和主题等美学因素和中国电视剧的异同作一个简短的比较。

    1.黄金时间的情节系列剧

        美国电视连续剧主要可以分成在晚上黄金时间播出的情节系列剧(Drama)、日间播出的肥皂剧(Daytime Soap Opera)和情景喜剧(Sitcom)三大类别。在美国电视的早期年代,黄金时间的电视剧主要由原封不动地从舞台搬到电视上的戏剧作品所构成。它们...
    [阅读全文]

    陈犀禾 发表于 电影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月22日 06:2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被制造的另一个现实--西方知识界对西方当代流行文化的研究和批评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不断开放和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过现代媒体(如电影、电视、录像、CD、VCD、英特网和各种图文出版物)进入中国的西方文化产品在中国的文化市场上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大,并对中国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了相当大影响。对于它们,我们既应该看到积极有益的方面,也应该认识到消极有害的方面。毛主席提出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是我们对待外来文化的基本态度。在区别和判断外来文化的积极面和消极面时,西方知识界对西方现代文化特别是通过现代大众媒体传播的流行文化的研究和批评可以为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西方文化提供一个借鉴。
        西方的文化和传播研究学者对通过现代传媒技术传播的西方当代流行文化的社会影响一直十分关注,并对其消极的影响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根据其研究的立场和方法的不同,这种批评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流派。一个流派称之为“行政性研究”(administrative research),它的出发点是承认既存的媒体机构,以此出发来研究它的用途和效果。它的研究重点是那些...
    [阅读全文]

    陈犀禾 发表于 电影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月22日 06:2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论张艺谋电影中的父亲角色――从《红高粱》到《英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张艺谋最新的电影《英雄》自去年年底推出以来,在观众和舆论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赞誉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如果上国内外的中文网站浏览一下,更是笔仗连篇、热闹非凡。拥护者和反对者针锋相对,言词激烈,各不相让。事实上,《英雄》一片在商业上的成功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对于不景气的国产片市场,我们需要这种成功。但是它仍然未能平息文化上的辩论。为什么?因为影片所塑造的人物角色触及到了中国当代文化身份和认同中一个最敏感、最核心的问题:对父亲角色的定位和评价。这个问题是中国当代文化身份和认同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的表现和变化昭示了中国当代文化价值的基本走向和重要转变。

        事实上,父亲角色一直是张艺谋电影中的一个基本主题。从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红高粱》到他最新的电影《英雄》,父亲都是他影片中的一个关键形象。当然,这里的父亲并不仅仅是指电影中具有生理学意义的那个父亲的形象,而主要是指电影中所呈现...
    [阅读全文]

    陈犀禾 发表于 电影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月22日 06:2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论影视批评的方法和类型

        电影和电视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影视批评作为对影视作品的一种理性思考,是影视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影视创作构成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推动和促进影视文化的发展。创造性的影视批评具有其独立的文化价值,它对推动和形成特定的影视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五十年代法国以《电影手册》为核心的电影批评活动对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的电影批评活动对新时期的电影创新、特别是对第五代的崛起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创造性的影视批评本身也可以成为“经典”。
    中国传统的影视批评一直比较单一。八十年代开放以来,中国影视学术和批评界曾经有过一个引进西方方法论的高潮,并形成了影视批评方法多样化的格局。各种影视批评方法论为分析影视作品提供了不同的分析工具,并代表了各种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它们为我们理解电影电视中的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提供了多方面的视角。本文试图对这种方法论上的发展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在以下文章中,我想先对各种影视批评方法的大的分类及其关系进行一个界...
    [阅读全文]

    陈犀禾 发表于 电影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月22日 06:2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大陆电影和市场之“手”――大陆电影的美学和政治经济学

        在传统的认识中,大陆电影通常被认为是受制于政治体制。但是,这只反映了一部分事实。实际上,大陆电影制作历来也是一种为它的经济体制和市场所制约的文化生产活动。这一关系有时看起来不那么明显,只是因为一时为某种现象所掩盖,如对其意识形态性的无限夸大,而忽视了这种意识形态性必须通过经济的杠杆得以实现。从更大的范围看,大陆电影的这种意识形态性本身也是大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物,为大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规律所制约。本文准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一点加以论证,分析大陆电影的美学和创作面貌历来为经济和市场机制所决定的基本事实,以及这种经济和市场机制如何决定电影生产和创作面貌的过程。其次,通过这种分析,本文试图为认识大陆当前的电影生产的经济和市场基础提供一幅更清晰的图景。这样,本文将把分析的重点放在大陆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因为对这一时期的分析对把握大陆当前电影和市场的关系具有更迫切的现实意义。最后,本文将对大陆电影进入WTO以后的的经济和市场体制的前景进行展望,并预测它给未来大陆电影创作所提供的种种可能性。


    1. 经典...
    [阅读全文]

    陈犀禾 发表于 电影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月22日 06:2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最后一个大师——论谢晋电影的政治意识、女性形象和叙事风格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谢晋是中国现代电影(以第五代为代表)出现以前,中国经典电影的最后一位大师。从60年代到80年代,或者准确地说,从50年代到90年代,谢晋的电影影响了整整几代中国人。纵览中国电影史上的风云人物,可以在其电影的影响面之广、时间跨度之大和谢晋相比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谢晋以其不断创新的追求精神,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那么,谢晋电影中的哪些因素促成了这种成功呢?谢晋电影和中国当代文化成功互动的关键在哪儿呢?以及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呢?这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换句话说,本文主要不是从一种先验的(或预设的)政治伦理学或意识形态的标准探讨谢晋电影的成败得失;而是从经验和实践的角度探讨为什么谢晋电影能够获得如此巨大而持久的成功的原因。
    所以从方法论上,本文除了注重从当代视...
    [阅读全文]

    陈犀禾 发表于 电影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月22日 06:2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红色理论、蓝色理论、以及蓝色理论之后

        新时期以来,中国的电影研究和理论经历了巨大演变和的发展。其中,西方电影理论的引进对中国的电影研究和理论、甚至电影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电影研究和理论中发展和演变的一个重要的催化剂。本文的重点就是讨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在西方电影理论影响下,中国电影理论和美学的发展和演变脉络,以及我自己的一些思考。根据和西方电影理论的关系,我把现当代中国电影理论和研究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红色理论时期,蓝色理论时期,以及蓝色理论之后。

    红色理论(经典理论)时期

        这个理论时期主要是指79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它包括49年以后的17年、文化大革命、以及文革后短暂的过渡期。之所以称这个时期是红色理论时期(或经典理论时期),是因为这一时期中国的电影理论和研究的性质完全由当时的革命理论或无产阶级政治理论所主导和决定。
        这一时期的电影理论和研究是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宏大理论框架下建构的一种电影理论和研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可以一直追溯到三、四十年代苏联...
    [阅读全文]

    陈犀禾 发表于 电影研究 | 评论(0)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