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文集
    邓晓芒,1948年生,湖南长沙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西方哲学的教学、研究与翻译,尤善于德国古典哲学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已出版著作十余部,翻译有康德的三大批判及其他译著七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频道栏目

查询

标题 作者

最新评论
暂未添加该信息。


文库统计
  • 文章数:14
  • 评论数:0
  • 开设时间:2006-7-19
  • 更新时间:2009-2-2

  • 最新链接
    暂未添加该信息。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组


    2009年2月2日 09:22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我怎么学起哲学来


     在我的记忆中,1968年是我们白水知青空前自由、轻松甚至充满欢乐的一年。那一年,“文革”已经结束,全国大规模的知青下放已经开始,我们没有什么心理不平衡的。看着那些“嫩知青”们与家人离别时抱头痛哭的情景,我们这些“老知青”内心既有同情,又有些暗暗高兴,觉得这一来大家都一样了。一切理想都成了泡影,一切道理都成了空话,一切认真严肃的姿态都成了薰制过的、挂在腊味店里出售的“板鸭”。政府每月用50斤谷、9元钱“安置”我们,大家都不怎么出工,成天在各个知青点之间流窜,互相打秋风。记得有一段时行练举重,白水男知青的目标是120斤算达标。我只能勉强达标。有一天来了一位长沙市摔跤队的,1.78米的个子,白练也似的一身腱子肉,摔人的动作就象舞蹈一样优雅。大家又很是疯魔了一阵子,搞得整个厅堂里灰尘四起,个个喘息如牛。后来又一窝蜂似的去办小农场,那更是自由自在、无人管束。开始还有一点正经,因为这是我们自己构想的“共产主义乌托邦&rd...
    [阅读全文]

    邓晓芒 发表于 文库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9月28日 09:22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康德对道德神学的论证

    (该文是邓晓芒先生在2008教育部国学与西学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所做报告之一的提纲)

    康德对道德神学的论证有三个不同的模式,它们分别表现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中

    一、《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模式
    1.“先验方法论”第二章“纯粹理性的法规”第一节讲“我们理性的纯粹运用之最后目的”,区分了“最高目的”(复数)和“最后目的”(单数),前者涉及经验世界的最高目的即“幸福”及超验世界的最高目的即“道德”,后者涉及两者的一致即“至善”。这一话题是由“理性的纯粹运用”即三个理念(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有)引出来的。三个理念都必须转到实践上来理解。
    2.第二节讲&ldqu...
    [阅读全文]

    邓晓芒 发表于 文库 | 评论(0) | 引用(0)


      (一)

      海德格尔在其著名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载《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中,提出了一个既是美学的、在他看来根本上又是哲学的最深层次的问题,即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然而,经过绕圈子的一场讨论,他在文末的“后记”中却承认这个问题是一个“艺术之谜”,“这里绝没有想要解开这个谜。我们的任务在于认识这个谜”(第63页);而在“附录”中也谈到:“艺术是什么的问题,是本文中没有给出答案的诸种问题之一。其中仿佛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而其实乃是对追问的指示”(第69页)。在这里,我试图通过将海德格尔的观点与马克思的观点作一个比较,来说明海德格尔为什么最终未能解开这个艺术之谜,并对海德格尔的一般美学的思路作出一个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海德格尔在这篇文章中,开宗明义就说道:&...
    [阅读全文]

    邓晓芒 发表于 文库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6月25日 09:22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论先验现象学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反思哲学及其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源流

      贺麟先生在其为中文版《精神现象学》所写的“译者导言”中,曾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与胡塞尔的现象学进行了一番比较,主要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差异:1.胡塞尔现象学是主观唯心主义,黑格尔的现象学是客观唯心主义;2.胡塞尔现象学是先验的,黑格尔现象学是“经验的意识科学”;3.胡塞尔现象学是非历史的“直观本质之学”,黑格尔现象学则是历史主义的。(参看《精神现象学》,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译者导言,第11—13页。)这是极有见地的。我想补充说明的是,就第一点而言,胡塞尔前期(《逻辑研究》第一版即1900年前后)的确有主观唯心主义甚至唯我论倾向,但即使从那时起,克服唯我论的主观唯心主义而将自己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也已经是胡塞尔现象学中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了,更不用说胡塞尔后期的“生活世界”学说和对世界的“建构性&r...
    [阅读全文]

    邓晓芒 发表于 文库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6月25日 09:22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论柏拉图精神哲学的构成

      【内容提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三个层次探讨了柏拉图哲学体系的内在机制,强调其理念逻各斯和推动它的灵魂努斯之间的交替互动关系,即理念是灵魂的追求目标,灵魂则是推动理念向更高等级超升的动力,正是在此矛盾中,其哲学才得以构成,并被推动着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否定。

      【关键词】理念/逻各斯/努斯/目的/存在/反思

      自从埃利亚派(塞诺芬尼、巴门尼德)以来,希腊哲学就努力在区分感性的、意见的领域和理性的、真理的领域,但主要是从认识论上区分,因而这两个领域实际上还只是同一个世界内的个别性和整体性(埃利亚派)、现象和本质(德谟克利特)的区分。苏格拉底已表现出一种倾向,即通过为这个世界的变动不居的万事万物寻求“定义”而得到一些永恒不变的逻各斯,这些逻各斯至少在自己的领域内是与这个世界的事物即“多”完全不同的“一”,它们就是人的反思的认识所真正要寻求的另一种更高的认识对象。柏拉...
    [阅读全文]

    邓晓芒 发表于 文库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6月21日 09:22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

      康德在其晚年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曾说:"我的出发点不是对上帝存在、灵魂不朽等等的研究,而是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世界有一个开端,世界没有一个开端’,等等。直到第四个二律背反:“人有自由;以及相反地:没有任何自由,在人那里,一切都是自然必然性。’正是这个二律背反,把我从独断的迷梦中唤醒,使我转到对理性本身的批判上来,以便消除理性似乎与它自身矛盾这种怪事。”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是康德考虑一切哲学问题所围绕的核心。然而,到底什么是自由,它和必然具有什么意义上的相关性,这却是长期以来康德研究者们聚讼纷纭的一个难题。本文试图给康德所使用的自由概念作一个层次上的基本划分,以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把握到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总体上看,康德的自由概念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

      一、先验的自由(dietranszendentaleFreiheit)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
    [阅读全文]

    邓晓芒 发表于 文库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6月21日 09:22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德里达:从语言学转向到文字学转向

      其实在德里达看来,两千年的西方哲学从来就不存在什么实质性的“语言学转向”,而是从巴门尼德以来一直受到强大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统治。所谓“语言学转向”的说法,只不过表明现代哲学开始意识到并重视自己的这一传统而已;但这并不说明现代哲学在这一点上有了什么重大的突破,恰恰相反,即使我们时代最具哲学反思意识和冲击力量的海德格尔哲学,在德里达眼里也仍然没有走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形而上学传统。我以为,德里达写作《论文字学》(De La Grammatologie)的意图,正是尝试在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边界上跨出决定性的一步:追溯语言之源并超出语言学的视野,去解构和任意重组一切“痕迹”(Spur)或“记忆的原始现象”(第100页)。但德里达首先必须面对的是这样几个问题。

      “逻各斯中心主义”怎么啦?

      换句话说...
    [阅读全文]

    邓晓芒 发表于 文库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6月21日 09:22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从诗向语言的突围——读《诗人何为》

      海德格尔《诗人何为》一文,以他素所推崇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及其追随者里尔克的诗为例,阐明了诗性精神是向存在和语言的冒险突围这一哲学真理。笔者试图通过分析这一冒险突围的历程,来追随海德格尔的思想,并作出粗略的评述。

      一

      首先一个问题是:诗性精神的这一冒险突围的动力是什么?或者不如说:为什么会有诗人?这是“诗人何为”这一总问题的最基本的层次,它还没有通达语言的问题。但我们将会看到,语言的问题最后也会回到这个问题上来,从而构成一个首尾一贯的圆圈。

      海德格尔开篇便引了荷尔德林的诗句:“……在贫困的时代里诗人何为?”“贫困的时代”是诸神和上帝缺席、神性之光黯然熄灭的时代,是世界丧失了基础而达于深渊的时代,但也是“世界从深渊而来发生转向”的时代[1]。否极泰来。...
    [阅读全文]

    邓晓芒 发表于 文库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7月19日 09:22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重审哲学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向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迫切任务。然而,如何发展?我认为,除了通常所采取的从外部、即从现当代哲学的最新成果中吸收营养来“补充”和“更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内容的方式之外,还有一种更带根本性的方式,这就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寻找新的“生长点”的方式,这种方式更能体现出“发展”和“坚持”的统一,因为这样的发展本身就已经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了。本文就是在这方面所作的一个尝试。



    ...
    [阅读全文]

    邓晓芒 发表于 文库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7月19日 09:22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言说方式比较

        苏格拉底常被誉为"西方的孔子",而且与孔子一样,也没有留下自己亲自撰写的著作,而只有由弟子们所记述的言论;在孔子,这是由于他"述而不作",在苏格拉底则是由于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通过谈话去启发人们去关心和思考真理、追求智慧;两人都以口头对话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思想,且都把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伦理道德问题,但他们不论是在伦理道德的内容还是在对话的方式上都有极大的区别。本文拟只就他们对话的言说方式来作一比较。 

      任何言说,如果要人有收获的话,都必须要有标准。孔子和苏格拉底可说是中西方传统言说标准的确立者。然而,苏格拉底把言说的标准最终确立于言说本身,孔子则把言说标准放在言说之外,从而最终取消了言说的标准。

    ...
    [阅读全文]

    邓晓芒 发表于 文库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7月19日 09:22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

    海德格尔在追溯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时,曾多次指出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思维的“命
    运”或“宿命”。例如,可参看海德格尔为《形而上学是什么?》一书所写的“导言”,
    载《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435、446页;又参看《形而上学导
    论》,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86页。因此,尽管他认为哲学必须
    ...
    [阅读全文]

    邓晓芒 发表于 文库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7月19日 09:22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康德宗教哲学与中西人格结构

        【内容提要】本文立足于中西文化的大背景,紧紧抓住被康德道抡苎嵘奖驹葱愿叨鹊淖杂梢庵荆尤诵浴⑿叛觥⒘贾确矫婵疾炝丝档伦诮陶苎У闹饕枷耄⑼ü庵挚疾旆垂唇沂玖宋鞣轿幕⑽鞣铰桌硌У哪谠诮峁梗瓜至酥形魑幕睦怼⒅形髀桌硌А⒅形魅烁窠峁沟木薮蟛钜欤何鞣饺税岩磺猩贫窆橛诓豢晒娑ǖ淖杂梢庵荆⒂纱松鲇啥裣蛏谱耐揪丁⑹侄位蛘戎溃恢泄嗽虺榈袅俗杂梢庵镜谋驹葱裕讯陨贫竦奶教肿钪展橛诙匀颂焐拘宰匀晃频募俣ǎ踔涟炎杂梢庵疽补榻嵛匀槐拘裕匀诵圆皇且桓龉蹋诵缘耐嘶梢钥考崾睾脱ざ苊猓恍枰取?nbsp;  

         【关键词】康德/宗教哲学/人格结构   

         【正文】  

         今天,康德已被许多学者看作是自亚里斯多德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主要想解决三个问...
    [阅读全文]

    邓晓芒 发表于 文库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7月19日 09:22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当代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正面临着身份的困惑。到底什么是“知识分子”?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的定义,知识分子就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这是一个极其中性的定义,它把知识分子拉平到了与一般老百姓(即“文化水平不高、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同等的地位,即他们都是“劳动者”,只有文化水平高低的不同。知识分子用“知识”来劳动,普通老百姓用体力来劳动,如此而已。按照老百姓的朴素看法,劳动也就是谋生、“糊口”,那也就可以说,知识分子就是用文化知识来谋生糊口的人。这个定义当然比“文革”时期把知识分子当作“臭老九”、“寄生虫”要强多了,他们已被恩准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再是靠工农大众“养活”,而是与工农大众平起平坐了。但这与...
    [阅读全文]

    邓晓芒 发表于 文库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7月19日 09:22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胡塞尔现象学导引

    近年来,胡塞尔现象学在我国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但尽管已翻译了不少胡塞尔的著作,也有相当一批介绍和研究文章,但人们仍感到胡塞尔的思想难以把握。本文试图以简明扼要和清晰易懂的方式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内在线索从总体上作一个引导性的勾画,略去了其思想发展阶段等细节问题[1]。

    一、胡塞尔现象学的性质

    1.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康复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哲人们便力求探讨认识论上的真理、绝对真理,尽量排除“意见”(doxa)。这种精神铸造了欧氏几何等一大批学术理论成果,开创了西方理性主义的传统。我们只要把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和中国古代同样的“勾股定理”比较一下,就可见出理性原理和实用(测量)规则的区别。正如罗斑所言:“东方的科学在它存在过的这许多世纪之中,甚而至于和希腊科学接触之后,都从来没有超出实用的目标,或对细微末节的好奇心,以提高到纯粹的思辨和决定原理的阶段”,而希腊人则“并不是直接着眼于行动,而是寻求基于理...
    [阅读全文]

    邓晓芒 发表于 文库 | 评论(0)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