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阳文集
    甘阳,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 政治哲学、西方思想史、大学理论。著有《政治哲人施特劳斯》、《中国大学改革之道》等。
 
频道栏目

查询

标题 作者

最新评论


文库统计
  • 文章数:25
  • 评论数:2
  • 开设时间:2006-7-26
  • 更新时间:2009-2-3

  • 最新链接
    暂未添加该信息。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组


    2009年2月3日 09:34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哈钦斯的大学理念与芝大转型

      
      谈到美国高等教育史以及美国大学的现代通识教育,一定会谈到一个人: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芝加哥大学现在被普遍看成是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重镇,因为它的本科通识教育制度特别发达。但这并不是芝加哥大学从1892年建校开始就形成的传统,一切都是从哈钦斯入主芝加哥大学以后才开始。

      哈钦斯于1929年入主芝加哥大学,当时他刚刚三十岁,是美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但他主持芝加哥大学后不久,即开始对当时的美国高等教育状况和方向发起了全面的批判,他批判美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完全走入歧途,充满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专业主义、惟科学主义、惟技术主义、惟市场取向的庸俗化方向。哈钦斯1936年发表的《高等教育在美国》,如果把书名中的“在美国”改成“在中国”,几乎可以完全适用于我国现在的情况。

      他一开头就指出,美国教育从中学到大学全都已经混乱之极,完全失去教育的自主方向,例如中学完全只为大学考试服务,却完全...
    [阅读全文]

    甘阳 发表于 政治哲学 | 评论(0) | 引用(0)


      我们有必要更具体地考察美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以便把握从20世纪初的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尝试到20世纪末的斯坦福大学改革这一漫长过程中,美国通识教育最突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哪些是可以借鉴的东西。

      哥伦比亚模式

      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传统的最大特点是其简明和容易操作。传统上主要由“当代文明”(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和“人文经典”(Humanities)两门课组成,“当代文明”其实是讲从古到今的西方文明,因此它就是以后美国各校普遍开设的“西方文明”课,而“人文经典”课则是指西方经典。1917或1919年之所以被认为是美国现代通识教育的起点,就是因为1917年哥伦比亚有个教师开设了一门“人文经典选读”课,但这门课开始时完全只是这个教师个人在学校开的一门选修课,该课程一...
    [阅读全文]

    甘阳 发表于 大学理论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7月8日 09:34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大学之道与文明自觉

      (根据2005年6月22日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录音整理,经作者修订增补。经较多删节后分节发表于《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天在清华大学这个地方演讲大学的题目,我要首先为"精英教育"辩护。今天很多人似乎都不大敢提精英教育,因为一提精英教育,就会引来很多批评,说你为什么不关心平民和平民教育。我不怕这种批评,因为我认为这种批评是错误的,是混淆不同的问题。很简单地讲,我以为中国大学的使命就是要打造中国的精英,而清华、北大这样中国的顶尖大学,其使命就是要打造中国的顶尖精英。但我所谓 "打造中国的精英",并不是指要把中国的大学生培养成西装革履、一口英文的那种类型,这种类型往往有文化自卑感,多半是伪精英。一个真正的中国精英首先必然具有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从根本上来自于对中国文明的充分自信。打造“中国的精英”,就是要打造对中国文明具有充分文化自觉,从而对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具有高度自信的有教养的中国人。但也是从这种角度来看,中国今天恰恰是一个极端缺乏...
    [阅读全文]

    甘阳 发表于 访谈 | 评论(0) | 引用(0)


      在西方,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用了数百年才完成,而中国从晚清瓦解到现在是百年左右。我们今天仍然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从晚清瓦解到中国革命和中国改革的整个过程看成是寻求奠定现代中国的一个连续体。

      “三种传统的融会与中华文明的复兴”这个题目,源于2004年底《21世纪经济报道》(编者注:见2004年12月29日年终特刊第三版)的一个采访。当时说了一个很不成熟也很简单的看法,即我们目前在中国可以看到三种传统:一个是改革25年来形成的传统,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很多观念包括很多词汇,基本上都已经深入人心,融入中国人词汇的一部分,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传统。这个传统基本上是以市场为中心延伸出来的很多为我们今天熟悉的概念,例如自由、权利等等。

      另外一个传统则是共和国开国以来,毛泽东时代所形成的传统,这个传统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平等,是一个追求平等和正义的这样一个传统。我们今天可以看得出来,这种平等传统从1990年...
    [阅读全文]

    甘阳 发表于 思想史 | 评论(0) | 引用(0)


      中国是一个西方很难了解的文明,是完全外在于他们的,西方也是中国很不容易了解的,两大文明之间的差异太大,因此凡是作中西文明比较而强调中国与西方如何有相似性的必然都是肤浅的。

      我想提出,我们现在要重新认识中国。重新认识也就是检查我们以前对自己对中国的看法。有些看法非常根深蒂固而且非常流行,但是这些看法未必站得住脚。不要以为自己是中国人就一定了解中国,不一定。我们需要重新来看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我们需要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中国。

      中西文明自古无瓜葛

      我们需要先从世界文明历史角度来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明是最外在于西方的,是和西方文明最相异的,这是西方人的感觉,我们需要了解。我们可以举出很多非西方的古老文明,比如说埃及、印度、波斯,但是他们和中国都是不一样的,他们都是从上古时代,很早就和西方文明糅合在一起。

      举个例子,大家知道...
    [阅读全文]

    甘阳 发表于 思想史 | 评论(0) | 引用(0)


      本文根据作者 5月12日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共识”论坛第四讲的演讲录音整理,经作者审定。

      这次演讲的题目“三种传统的融会与中华文明的复兴”,源于2004年底《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编者注:见2004年12月29日该报第三版)的一个采访。当时说了一个很不成熟也很简单的看法,即我们目前在中国可以看到三种传统,一个是改革25年来形成的传统,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很多观念包括很多词汇,基本上都已经深入人心,融入中国人词汇的一部分,基本上形成 了一个传统。 这个传统基本上是以市场为中心延伸出来的很多为我们今天熟悉的概念例 如自由、权利等等。另外一个传统则是共和国开国以来,毛泽东时代所形成的传统,这个传统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平等,是一个追求平等和正义的这样一个传统。我们今天可以看得出来,毛泽东时代的平等传统从90年代中后期以来表现得非常强势,从9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毛泽东时代就有很多的讨论,九十年代后期以来这个平等传统更是非常强劲。 ...
    [阅读全文]

    甘阳 发表于 访谈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6月22日 09:34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大学的文化之根

      我们可以立即发现中国大学的根本致命伤:中国的现代大学没有自己的文化根基。中国现代大学从一开始就没有植根于中国文明传统之中,事实上中国现代大学的诞生恰恰以与中国传统文明断裂为标志。这只要比较中国最早的两个现代大学方案就可以看出。

      中国的第一个现代大学方案是晚清政府在1904年公布的,当时设计的中国大学共分八大科,其中第一科为经学科,下分十一门类,全部都是关于中国古典文明的教育的。但19

      12年民国政府又公布了一套新的大学方案,这个方案把1904年方案的八科变成了七科,也就是把原先的第一科中国古典文明教育的内容全部砍掉,称之为清除封建余孽。从此,20世纪以后的中国高等教育就把中国古典文明教育以“封建”、“反动”的名义全部清除出去了。诚然,专门研究中国古典文明的专家仍然有,但那是专门性的研究,并不是把中国古典文明和中国经典文本作为所有中国大学生最基本的共同教育。

    [阅读全文]
    甘阳 发表于 大学理论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6月22日 09:34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传统、时间性与未来

      传统问题实际上是文化讨论中的核心问题所在。百年来的中西古今文化之争,其理论上的争论焦点,差不多都落在这个问题上。八十年代重开文化大讨论,事实上也已经逐渐把这个问题推到了前台。从目前看来,国内外的许多论者似乎都持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所谓“反‘反传统’”的态度或倾向。这种倾向认为,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由于把“现代化”与“西化”不恰当地等同了起来,以一种全盘否定的“反传统”态度来对待中国文化,因此在客观上“切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造成了所谓的文化传统的“断裂带”。既然中国文化的“传统”已经出现了“断裂”,那么今日的任务自然也就是应该去弥补这种断裂,以“接上”中国文化的“传统”。当然,这种态度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文学中的寻根意识,自有作...
    [阅读全文]

    甘阳 发表于 政治哲学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3月27日 09:34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中国大学人文教育面临的七个问题

      1. 大学人文教育需要考虑大学与中学、尤其是高中教育的关系

      不注意中学与大学的衔接,也就不能设计好的大学人文教育课程。哈佛大学1945年的著名红皮书《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对二战以后的美国通识教育影响很大,它谈的是哈佛大学的本科生教育,但花了非常多的篇幅来谈中学教育。如果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与中学的课程过多重复,不能保持高中生进大学后的新鲜感,教学效果将是非常失败的。

      2. 大学人文教育必须首先澄清和理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关系。特别需要明确“本科教育”有其独立的培养目的和目标

      我国大学目前本科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是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所谓“大学的人文教育”,主要指的是大学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因为研究生教育应该更注重专业教育。虽然“人文教育”本身可以是一个终身教育的...
    [阅读全文]

    甘阳 发表于 大学理论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3月27日 09:34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如何避免“自宫式”的现代化?

      一、中国不是一个简单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以国家形态出现的巨大文明!

      问:21世纪中国面临的中心问题与20世纪中国是基本相同,还是将有所不同?

      答:有所不同。中国在上世纪的中心问题是要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nation-state),但中国在21世纪的中心问题则是要超越“民族-国家”的逻辑,而自觉地走向重建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国家”(civilization-state)的格局。

      事实上凡认真研究中国的西方学者大多都指出,中国不是一个通常西方意义上的所谓“民族-国家”,而只能是一个“文明-国家”,因为中国这个“国家”同时是一个具有数千年厚重历史的巨大“文明”,因此西方政治学界最流行的说法是,现...
    [阅读全文]

    甘阳 发表于 其他 | 评论(0) | 引用(0)


    关于研究美国宪法的一封信(2001年8月)

    甘阳


    某某:
      你在信中提到想研究的三个题目,我想你这次在美国只有一年时间,还是应该集中在美国宪法方面较好。“德国法”的问题我想不妨先放一下,因为事实上对这类问题多半要以“美国宪政”作为对照来理解的,因此不如先集中在美国宪法学方面。而施特劳斯的主要价值其实并不在于他对当代西方的看法,而是在于他开了一个重新读西方经典和传统的路向,因此真正而言读施特劳斯一定要重新读经典文本来重新思考西方思想传统,否则收获是有限的,这些将是比较长的慢功夫,不如回国以后再读。事实上,上海会后我原先就想给你们专门写封信谈谈我的一些建议,因为我觉得不同学科方面需要有不同的考虑,虽然许多方面都有共同问题,但着重点还是会有所不同。我觉得你们在法学院不宜过分偏重于施特劳斯,虽然施特劳斯学派现在在美国宪法解释方面确实非常活跃,但他们在这方面的观点毕竟需要放在美国...
    [阅读全文]

    甘阳 发表于 政治哲学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1月21日 09:34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重新阅读西方

    重新阅读西方


    甘阳 刘小枫   


    上世纪初,中国学人曾提出中国史是层累地造成的说法,但他们当时似乎没有想过,西方史何尝不是层累地造成的?究其原因,当时的中国人之所以提出这一“层累说”,其实是认为中国史多是迷信、神话、错误,同时又道听途说以为西方史体现了科学、理性、真理。用顾颉刚的话说,由于胡适博士“带了西洋的史学方法回来”,使他们那一代学人顿悟中国的古书多是“伪书”,而中国的古史也就是用“伪书”伪造出来的“伪史”。当时的人好像从来没有想过,这胡博士等带回来的所谓西洋史学是否同样可能是由“西洋伪书”伪造成的“西洋伪史“?

      不太夸张地说,近百年来中国人之阅读西方,有一种病态心理,因为这种阅读方式首先把中国当成病灶,而把西方则当成了药铺...
    [阅读全文]

    甘阳 发表于 思想史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1月21日 09:34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自由的敌人:真善美统一说

    自由的敌人:真善美统一说

    作者:甘阳   

    三联书店不久前出版了根据英国BBC公司一九七八年播出的十五集电视系列讲
    座整理而成的《思想家》一书。有几位朋友读后曾问我:这十五讲的主讲人如马尔
    库塞、艾耶尔、乔姆斯基、奎因等,确实都是当今大名鼎鼎的“思想家”,但这十
    五讲的开场锣鼓——第一讲的主讲人伯林却似乎名不见经传,他究竟是何许人?

      伯林在我国确实名声不显。我孤陋寡闻,似乎还未听说过国内曾翻译或介绍过
    ...
    [阅读全文]

    甘阳 发表于 其他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1月21日 09:34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中国道路——三十年与六十年

    中国道路——三十年与六十年 
     


    甘阳(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再过两年,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年,用中国的老话说,这个新中国成立已将一甲子。我以为,今天已经很有必要从新中国六十年的整体历程来重新认识中国1979年以来的改革,而不宜再象历来那样把改革论述仅仅局限于“后79”的近三十年。把改革论述仅仅局限于“后79”,不仅人为地割裂了新中国前三十年(1949-1979)和后三十年(1979至今)的历史连续性,而且这种论述往往隐含着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的强烈倾向,这就是很多人在强调中国经济改革高度成功的时候,总是首先隐含着一个对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否定,似乎只有全面否定前三十年才能够解释后三十年中国的改革成功。而另一方面,我们在近年来也看到另一种日益强大的论述,这就是在批评目前改革出现的种种问题时,许多论者往往走向用毛泽东...
    [阅读全文]

    甘阳 发表于 访谈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1月21日 09:34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十年来的中国知识场域

    十年来的中国知识场域


    甘阳   


    很难相信,《二十一世纪》这份杂志竟然已经创刊十年,令人想起王安忆不久前的一句话:"似乎是,没有甚么过渡的,一下子来到了十年后。"
      回想起来,陈方正兄等当时创办这个杂志,大概是希望在"六四"后把80年代大陆"文化热"的香火在香港接下来──现在仍然印在杂志第一页上的"为了中国的文化建设"那几个字,在当时其实是颇有那么点悲壮味道的,因为那时无论留在国内还是身在海外的人基本都觉得,在"六四"以后,中国大陆的思想学术文化恐怕将会沉寂相当长的时期。
    ...
    [阅读全文]

    甘阳 发表于 思想史 | 评论(0)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