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顺文集
    黄玉顺:男,1957年生,中国社科院哲学博士,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哲学、尤其儒家哲学,中西比较哲学。
 
频道栏目

查询

标题 作者

最新评论
暂未添加该信息。


文库统计
  • 文章数:26
  • 评论数:0
  • 开设时间:2006-8-9
  • 更新时间:2007-12-4

  • 最新链接
    暂未添加该信息。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组


    2007年12月4日 22:4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现代新儒学研究中的思想视域问题

    现代新儒学研究中的思想视域问题


        摘  要:目前现代新儒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本上是思想视域的问题。当代思想已经超越了形而上学的视域,进入了“存在-生活”的思想视域。在这种视域下重新认识现代新儒学,其特征在于:就其产生而论,现代新儒学源于现代中国的现代性诉求的民族性表达的历史境遇;就其发展而论,现代新儒学、尤其是第三代处于从现代性向当代性的转折,具有一定程度的走向当代主义路向的可能;然而就其实际影响而论,现代新儒学毕竟属于形而上学的言说方式,因而毕竟错失了“生活-存在”的视域。

        关键词:现代新儒学;思想视域;形而上学;生活-存在;民族性;现代性;当代主义 

     &nbs...
    [阅读全文]

    黄玉顺 发表于 儒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2月4日 22:4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Return to Life and Reconstruct Confucianism

    Return to Life and Reconstruct Confucianism

    黄玉顺


    Front. Philos. China 2007, 2 (3) : 454–473

    DOI 10.1007/s11466-007-0029-8 

    HUANG Yushun

    Return to Life and Reconstruct Confucianism:

    An Outline of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onfucianism and Phenomenology
     

    ? Higher ...
    [阅读全文]

    黄玉顺 发表于 儒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何以可能?——依据生活儒学的阐明

    黄玉顺


        [摘  要] 本文讨论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其着眼点不是“孔子仁学”本身如何、甚至也不是其“现代意义”本身如何,而是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何以可能”。这种追问以承认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为前提,而进一步追本溯源,揭示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得以成立的缘由:孔子是如何为自己的仁学“奠基”的,这种奠基性的观念何以可能容纳“现代性”。文章以“生活儒学”的思想视域来审视这个问题。

        [关键词] 孔子  仁学  现代意义  奠基  生活儒学 [阅读全文]

    黄玉顺 发表于 儒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2月4日 22:4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恻隐之“隐”考论

    恻隐之“隐”考论

    黄玉顺


        [摘  要] 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是说的一种情感。恻隐之“隐”是一个假借字,本字是“慇”,其本义是伤痛的情感。孟子揭示了恻隐并非一种单纯的情感,而是复合的情感,即是这样一种情感转换过程:恐惧→伤痛→不忍。这种情感乃是儒学的整个理论建构的本源。

        [关键词] 儒学;情感;恻隐;不忍;假借 

        众所周知,“仁义礼智”是儒家的核心观念。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先天的人性:“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①]);“仁义礼...
    [阅读全文]

    黄玉顺 发表于 儒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刑”与“直”:礼法与情感——孔子究竟如何看待“证父攘羊”?

    黄玉顺


        【摘  要】《论语》记载:叶公认为“其父攘羊,其子证之”是“直”,而孔子指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才是“直”。其实,孔子不是反对“证父攘羊”,而是反对将其归结为“直”。按照孔子一贯的思想,在礼法问题这样的形而下的观念层级上,他同样会赞成“证父攘羊”;但这里所谈的是“直”的问题,即本源性层级的仁爱情感问题。借此攻击孔子思想的人,其实是犯了与叶公同样的错误,而与孔子思想发生了错位:把关乎礼法之“刑”的形而下问题与...
    [阅读全文]

    黄玉顺 发表于 儒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儒学复兴声浪里的“生活儒学”——评黄玉顺重建儒学的构想(干春松)

    干春松


    毫无疑问,儒学的研究越来越趋向于一种“实践化”的倾向。很多人认为这是“大陆新儒家”和以唐君毅和牟宗三为代表的“港台新儒家”的思路的一种反转。这种“反转”有很复杂的思想和时代的原因。

    从时代的角度看,港台新儒家诞生于一个特殊的时代,那个时候,中国大陆正在进行新的意识形态整合,一切外来的和本土的思想资源均被摒斥,儒学面临“花果飘零”的严峻现实,港台新儒家以文化守护者的志愿,试图为儒学在现时代找到“安身处”,所以唐、牟从儒家的宗教性、儒家与现代政治理念之间的关系出发来讨论儒家的内在理路,这样,“内在超越&r...
    [阅读全文]

    黄玉顺 发表于 其他 | 评论(0) | 引用(0)


    论“观物”与“观无”——儒学与现象学的一种融通 
     
     

        [摘 要] 在汉语所表达的中国人的思想中,显而易见,我们的一切“观念”,皆出于“观”:观念是“念”,念出于“观”。然而在中国思想中,“观”有两层不同的意义:一是“观物”,是有所观之观;二是“观无”,是无所观之观。观物之所观者,或者是形而下的存在者、“万物”,或者是形而上的存在者、“道之为物”,故有所观;而观无之所观者,则是存在本身,是“无物”、“无”,故无所观。而在儒家,这种“无物”的存在本身,就是...
    [阅读全文]

    黄玉顺 发表于 儒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追寻“现代性”之根 
    ——《追寻中国精神丛书》主编琐语 
     

        1
    ...
    [阅读全文]

    黄玉顺 发表于 其他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7月28日 22:4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中国哲学”能成立吗?

     
     “中国哲学”能成立吗? 


        这本来是一个老话题了,可是迄今为止还远远不能说就已经解决了问题:“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思想中有无‘哲学’,始终是萦绕在国际学坛的一个大大的疑问,而国内学术界亦多有附和者”;这是一个“关涉到‘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的问题。[i] 这就严重了,严重到了要砸掉我们这些以研究中国哲学为职业的人的饭碗的地步!
        
    ...
    [阅读全文]

    黄玉顺 发表于 中国哲学 | 评论(0) | 引用(0)


    唐君毅思想的现象学奠基问题——《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再探讨 
     
    黄玉顺 

        唐君毅先生晚年在其总结性的巨著《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中,融会中西而贯通儒佛道,收摄哲学、宗教,建构起一个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实可以比照于黑格尔的“哲学全书”。如今,这部著作不仅已经成为了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作之一,而且也已成为了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的一部新经典。它无疑是现代新儒家对儒家哲学形而上学进行“现代转换”的一个典范。那么,在这个传统形而上学已经成为“前现象学的”[i] 观念的时代里,我们应该如何重读唐先生这部书?
        
    ...
    [阅读全文]

    黄玉顺 发表于 思想史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7月28日 22:4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实践主义:马克思哲学论

     实践主义:马克思哲学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是随时代而发展的。应当承认,在我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研究中,“实践唯物主义”确实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同时也应看到,从那以后,“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再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们认为,正如“实践唯物主义”何以取得成功一样,当前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对“实践”范畴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的理解上取得突破。为此,本文提出一些初步的思考。
        
    ...
    [阅读全文]

    黄玉顺 发表于 其他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7月28日 22:4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关于佛道儒的“宗教超越性”问题

    关于佛道儒的“宗教超越性”问题 
     


        “超越性”问题不仅是宗教学、也是哲学上的一个重大基本问题。宗教学上的“超越”和哲学上的“先验”和“超验”,在西语中出于同一个词transcend(其原义为“超出……的范围”),即已表明了哲学的“超越”(超验、先验)与宗教 [i] 的超越是相通的。本文试图根据我们对“超越”的一般界定,对中国的“三教”——佛教、道教和“儒教”[ii] 各自的超越方式加以说明。
        
    ...
    [阅读全文]

    黄玉顺 发表于 儒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7月21日 22:4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儒学的德性价值论

    儒学的德性价值论


    黄玉顺           
     
     
    ...
    [阅读全文]

    黄玉顺 发表于 儒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民主理念及其观念基础的设定问题
    — 伊拉克战争沉思录

    (初稿)

    黄玉顺


    伊拉克战争只是一个能指,它的所指是深刻的伦理学问题——涵盖了道德哲学原则、政治哲学原则、法哲学原则等等问题的伦理学的问题。然而就在美英联军向巴格达挺进之际,人们每天通过媒介全神贯注地倾听着军事专家津津乐道的战略战术分析,关注着战事的瞬息变化,犹如在观看一场精彩的足球赛,却无视或者遗忘了这场战事所隐含着的伦理意义。在这种关注中,伊拉克战争已被“能指化”了。


    让我们从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入手:美国究竟凭什么打击伊拉克?

    众所周知,美国有一个叫得震天响的口号...
    [阅读全文]

    黄玉顺 发表于 其他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7月21日 22:4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绝地天通:从生活感悟到形上建构

    绝地天通:从生活感悟到形上建构

     

    [摘  要]“绝地天通”作为中国观念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所反映的是中国原创时期的观念转型:从本源的生活感悟到形上的哲学建构。这种形而上学在形下的制度上的落实,便是汉代以来作为专制秩序的礼制的建立。原来“天地人神”浑然一体的交融关系,是一种本源的生活领悟;而“绝地天通”的发生,则是这种本源情境的打破,它最终导致了大本大源的蔽塞,而成为后来的专制主义意识形态在观念上的最初根据。因此,“绝地天通”的观念必须接受我们的破解。这种破解的目的在于:引导我们从“天人相分”“人神不杂”的礼制秩序向“天人合一”“人神杂糅”的生活本源的回归,而将我们带向当下...
    [阅读全文]

    黄玉顺 发表于 思想史 | 评论(0)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