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桂桓文集
    霍桂桓,男,1963年3月生,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副主任、 副研究员,《世界哲学》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美学、社会学、西方哲学、社会哲学、文化哲学。
 
频道栏目

查询

标题 作者

最新评论
  • ****
    ****


  • 文库统计
  • 文章数:10
  • 评论数:1
  • 开设时间:2006-9-25
  • 更新时间:2007-12-5

  • 最新链接
    暂未添加该信息。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组


    2007年5月30日 11:50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略论文化哲学在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地位

    略论文化哲学在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地位

    霍 桂 桓

    提要:究竟应当如何看待文化哲学在马克思哲学之中的地位?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这是进行文化哲学研究、特别是对文化哲学进行学术定位所必然要涉及的关键性重要问题,对于今天理解马克思的理论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人们通常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上就是、也只能是“马克思实践哲学”,只有从这种角度来看,我们才能在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髓的同时,探讨并确定文化哲学在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之中的地位,从而既使这种研究不再流于“无家可归”的状态,也使它由于得到了准确的学术定位而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哲学,文化哲学,学术定位,教科书体系,实践

    综观国内20多年来的文化哲学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阅读全文]

    霍桂桓 发表于 哲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5月30日 11:50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论当前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问题和出路

    论当前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问题和出路

    霍 桂 桓

    提要:当前的中国文化哲学研究,在迅速发展、繁荣兴旺的同时,也隐含着一些关键性的、严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这些难题是:一、对作为文化哲学研究对象而存在的“文化”,缺乏既经得起严格的学术推敲、因而又没有现实针对性和理论解释力的定义;二、没有建立起既符合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本精神、又适合作为其研究对象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之本质特征的哲学研究框架、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视角;三、没有能力对一些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做出兼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解答。本文强调,只有从真正突破了“观念的王国”的“社会个体生成论”出发,既立足于扎实的学术积累、又认真关注现实,才有可能找到文化哲学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出路。

    关键词: ...
    [阅读全文]

    霍桂桓 发表于 哲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5月30日 11:50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盖格尔现象学美学思想述要

    盖格尔现象学美学思想述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霍 桂 桓  北京  100732

    提要:综观现象学美学的发展历史,盖格尔不仅是实质上的开拓者,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他不仅通过探讨和确定现象学美学的研究方法而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同时也因为真正从严格的现象学研究角度出发,对审美经验、特别是对审美价值及其地位和作用的开创性研究,为现象学美学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准备了不可或缺的学术条件。尽管他最终没有实现其建构系统完整的现象学价值论美学理论体系的宏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于现象学美学来说无足轻重,而是恰恰相反。本文试图基于对其最重要的学术著作《艺术的意味》的概略考察和梳理,通过展示盖格尔现象学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把他对现象学美学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揭示出来。

    关键词:表层艺术效果,深层艺术效果,外在的专注,内在的专注,和谐律动[阅读全文]

    霍桂桓 发表于 哲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提  要: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就像一只正在蜕皮的蝉,它的问题、探索过程和发展方向概括地表现了西方哲学在20世纪所走过的历程和进一步的探索趋势。它强调过程和价值问题的初衷,对过程的具体研究,以及对主-客二分法的批判和扬弃,都表现出了当前西方哲学艰难的“蜕皮”过程;但是,由于没有对包括研究者本身在内的社会个体加以充分的重视和研究,特别是没有立足于现实社会个体生成过程的社会维度和文化维度,用社会个体生成论的立场和方法进行过程哲学研究,所以并没有彻底解决“事实”与“价值”二元分立的问题,因而尽管表现出“蜕皮”的愿望和趋势,最终却没有完成这样的过程。只有运用社会个体生成论的立场和方法进行这样的研究,这种“蜕皮”过程才有望完成,从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境地。
     
        关键词:过程哲学,价值与事实,无主体状态,平面化静态视角,社会个体生成论
    ...
    [阅读全文]

    霍桂桓 发表于 哲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提  要:20世纪的西方哲学研究为什么体现出“社会哲学转向”?我们今天的哲学研究究竟应当向何处去?本文结合对许茨的、诉诸“过程”和“建构”的现象学社会世界研究的批判性考察,不仅肯定这种转向的存在,也指出了其实质性内涵是通过走向“社会世界”而寻求彻底改变西方哲学传统的基本研究立场和方法论视角;同时,由于许茨和绝大多数当代西方哲学家一样仅把“过程”和“建构”当作理所当然的基本预设“点到为止”、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认识和系统深刻的研究,所以,他们根本没有实现自己的目的。只有从社会个体生成论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视角出发,才能真正把学术研究的“历时性”维度和“共时性”维度有机结合起来,使我们自己通过直至诉诸“过程”和“建构”的社会世界研究,在今天的世界哲学论坛上具有一席之地。
    &n...
    [阅读全文]

    霍桂桓 发表于 哲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摘要:本文认为,进行文化哲学研究绝不能从现成的常识出发、照搬传统的哲学研究基本框架,而不对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和可能性进行系统严格的批判反思。作者通过概括评述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指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哲学意义一方面是揭示了传统哲学研究所具有的种种理论弊端,从而为我们从学理上重新探讨文化哲学存在的基本前提和可能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背景,另一方面则是揭示了传统的哲学研究方式对文化和人的主观感受的忽视、甚至拒斥。本文认为,只有在对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和可能性进行系统、彻底和严格的批判反思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行真正有意义的文化哲学探讨和研究,而作者本人提出的社会个体生成论(the Social Individual Growing-up Theory),有可能成为进行这样的研究和探讨的理论进路。

        关键词:文化哲学,基本前提和可能性,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社会个体生成论


        进行文化哲学研究,不仅必须面对现实、通过理论方面不断进行的艰苦努力来回答现实提出的问题,...
    [阅读全文]

    霍桂桓 发表于 哲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9月25日 11:50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论文化的境界和层次

        关键词:文化,“平面式”思维方式,“共时性”方法论视角,社会层次,社会个体人生境界
     
        摘  要:本文立足于对典型文化定义的“元理论”考察,强调指出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文化,与认识过程的对象、与社会实践的改造对象均有所不同;其基本形式是“人以其文化物”,其实质内容则是“具体个人对其特定和自由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享受”,因而既是与不同的具体社会个体的社会层次和人生境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又是这种层次和境界的产物和具体体现。因此,文化哲学研究和一般的文化理论研究必须突破“观念的王国”,进行基本研究立场和方法论视角的根本性变革,然后才有可能通过深入的研究,取得富有建设性意义的进展。
     
    ...
    [阅读全文]

    霍桂桓 发表于 哲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提  要:国内以往关于实践的哲学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并没有对人的主观世界的不断超越和提升过程进行必要的关注和研究,这是因为没有对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加以真正的理解、继承和发展。从社会个体生成论的角度来看,实践无疑是人的实践,因而在具有客观性和社会性的同时,也具有现实主体性及其通过不断生成过程具体体现出来的超越性。问题在于,这种作为实践的最基本特征之一的主体超越性,究竟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本文认为它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体现出来:1、对主体蒙昧状态的超越;2、对基本生理-心理需求的超越;3、对主体-客体对立关系的超越。只有从社会个体生成论出发,充分重视和研究实践的主体性及其超越性特征,才有可能突破传统哲学的藩篱,使哲学研究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人类的社会实践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实践,主体性,超越性,生成性,社会个体生成论
     
    ...
    [阅读全文]

    霍桂桓 发表于 哲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提  要:怎样才能提升翻译研究的理论水平?进行翻译理论研究是不是必须诉诸康德的先验哲学框架?本文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作者认为,作为王宾教授所谓“不可译性”之理论前提的康德哲学“经验vs先验”的基本观点,其实并不适合于进行翻译理论研究;实际上,这里的根本问题是“翻译的实际经验性行为”与“翻译标准”之间的关系。只有从我自己购建并逐渐完善的社会个体生成论的角度出发,把翻译研究所涉及的历时性维度与共时性维度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翻译技巧、翻译理想和翻译标准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翻译标准”及其形成过程,从而使之发挥适当的作用,达到逐步提高翻译理论研究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康德先验哲学框架,理想,标准,技巧,历时性和共时性,社会个体生成论


        无论就日益普遍的日常国际文化交往而言,还是就越来越多的学术成果的引进和输出而论,翻译...
    [阅读全文]

    霍桂桓 发表于 哲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9月25日 11:50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国内文化哲学研究的现状和基本问题

    一、国内文化哲学研究的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国内学术界的文化研究和文化哲学研究也逐渐开始崛起并迅速发展。通过概览国内学术界引进的外国学术著作和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从国外学术著作的翻译引进角度来看,从由周谷城等任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系统介绍国外文化研究成果的《世界文化丛书》开始,包括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系列、三联书店的“文化:中国与世界”大型系列丛书在内,国内各大出版社所组织的翻译丛书之中都包含有若干文化研究和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著作。自90年代起,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文化和传播译丛”、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全球文化系列”,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知识分子图书馆”翻译系列丛书等等,更是为国内这个方面的学术研究引进了比较系统的参考材料,同时极大地缩短了翻译引进...
    [阅读全文]

    霍桂桓 发表于 哲学研究 | 评论(1)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