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民文集
    梁小民,1943年出生于山西。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1994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商学院。现任国务院特邀监查员,国家价格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评委、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频道栏目

查询

标题 作者

最新评论
  • 1
    1
  • 1
    1
  • 1
    1
  • 1
    1
  • 1
    1
  • 1
    1
  • 1
    1
  • ****
    ****

  • 阿里陈里


  • 文库统计
  • 文章数:13
  • 评论数:9
  • 开设时间:2007-1-1
  • 更新时间:2007-12-14

  • 最新链接
    暂未添加该信息。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组


    2007年1月1日 18:3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梁小民访谈:中国特色管理需提升和改变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谈中国式管理

      所谓中国式管理的特色,就是遵循经济规律,从中国的国情和现期的特点,以及历史传统等因素出发,运用不同的方法。忽略了这一点,再好的规律也不能发挥作用。

      谈制度与文化

      对企业来说,制度是至关重要的,不可能仅仅凭文化就能起作用。我主张,要重视各种文化传统,但不能把文化的作用扩大化。没有一套制度,文化就没有什么作用。

      谈中国家族企业

      对于中国的家族企业来说,继承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你可以让儿子继承财产,但不能让他继承经营管理,经营管理还是要惟贤任用。这与中国人的观念有关。因此,中国的家族企业必须转变成一个普通的社会企业,按照规章、法则运行。

      能逮着耗子的猫就是好猫

      新京报:中国式管理的实质和内涵是什么?

      梁小民

      :我应该这样说一个原则,企业管理有规律而无模式。所谓有规律...
    [阅读全文]

    梁小民 发表于 论著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月1日 18:3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价格勾结的博弈分析

    在寡头市场上,当寡头数量很少时,从理论上说,他们很容易通过谈判实行勾结定价,即像一个垄断者那样用高价格来宰消费者。这样做,交易费用(寡头进行价格勾结谈判达成协议所需要的费用)并不高,而勾结定价 可以为参与者带来共同的利益。但为什么这种勾结定价在现实中成功的很少呢?尽管许多国家“反垄断法”中有禁止勾结定价的条款,但实际上这个条款的作用极为有限,因为寡头之间可以采用不易被发现的隐蔽性勾结——默契。我们可以用博弈论的分析来说明现实中的勾结定价难以成功的原因。

      我们假设某地牛奶市场由两家寡头瓜分,这是寡头中最简单的寡头——双头,也是最容易达成价格勾结协议的寡头市场。

      如果这两家寡头(A与B)之间没有任何勾结,各自按成本最低时产量进行生产,各生产3000磅牛奶,成本为每磅6元。这时,市场总供给量为6000磅牛奶,价格为6元。各家都没有经济利润(经济利润为零)。

      现在这两家寡头达成价格勾结。要实现高价必须减少产量。现实中寡头之间的价格勾结总是以限产为前提的(以后要谈到的欧佩...
    [阅读全文]

    梁小民 发表于 论著 | 评论(1) | 引用(0)


    2007年1月1日 18:3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寓言中的经济学·广告是盐

    《寓言中的经济学》选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好厨子一把盐,坏厨子也是一把盐。产品营销成于广告,也败于广告。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广告是盐

    我把广告比作盐是受了《百喻经》中一则寓言的启发。《百喻经》是由古印度佛教法师僧加斯拉编的佛经,早在南期齐朝时就由来华僧人求那毗地译为中文。这本书用近百则寓言故事阐述佛教教义,有许多人生哲理,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启发我的这则《百喻经》中的寓言题为“愚人吃盐”。说的是,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盐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加好吃?”回家之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我把广告比之为盐,这则寓言就是,某企业产品销售不好,别人让他做广告。他做广告后,销路打开。于是他就想,做一点广告效果如此之好,做更多广告岂不更好?于是就争得了中央台的广告标王,结果企业却垮台了。说得更具体一点,这不就是秦...
    [阅读全文]

    梁小民 发表于 论著 | 评论(1) | 引用(0)


    2007年1月1日 18:3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货币政策的不适用性

      在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起着关键作用。但从现实来看,货币政策在我国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比较有限。1997年当我国经济增长放慢时,央行曾经八次降息,但作用甚微,还是靠增加政府投资才刺激了经济。2004年我国经济过热时,首先采用的是行政手段,而不是加息这种货币政策,到年底才加息2.7%,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近期住房贷款利率上调0.28%,对抑制房价上升的作用也不明显。

      货币政策行动迟缓也说明它不是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的首选工具。货币政策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不适用性还在于我国转型经济的特点。

       货币政策的作用

      我们这里所分析的是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即一般所说的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这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货币量影响利率,利率影响投资,投资影响总需求和经济。这种货币政策能否起作用关键在于投资的利率弹性。投资的利率弹性是投资变动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例如,利率下降了1%,投资增加了0.5%,则投资的利率弹性为-0.5;反之,投资增加了2%,则投资的利率弹性为-2。由于这两者是负相关关系,我们可以用绝对值来表示投资的利...
    [阅读全文]

    梁小民 发表于 论著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月1日 18:3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中外财政政策比较

      我国现阶段的转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宏观调控的特点。当经济体制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时,市场经济的各种宏观调控方法基本是不适用的。现实中,我国采用的宏观调控政策也不同于市场经济各国。

      市场为什么失灵?

      一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取决于个人与企业的经济行为。个人与企业的决策是独立的,政府无权干预。这就决定了政府无法通过直接干预个人和企业决策来实现预期的宏观经济稳定目标,只能运用经济手段来引导个人与企业的经济行为。宏观调控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正确程度,而且还取决于个人和企业的配合,即对政府政策所做出的反应。

       个人和企业对某种政府会做出什么反应,政府是无法控制的。这就是说,政府在做出某项宏观经济政府决策之后,作用的发挥完全是一个自发的市场过程。但是,个人和企业的决策受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指挥,宏观经济政策要影响的正是这只看不见的手,因此,在市场机制调节正常作用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通常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下,个人的决策是独立的,政府基本无法直接干预,非国有企业(私企、外企和合资企业)的决策基本是...
    [阅读全文]

    梁小民 发表于 论著 | 评论(1) | 引用(0)


    2007年1月1日 18:3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经济学票友读的书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接到编辑的约稿信时,我刚写完《读经济学书》。在这本书中,我向经济学发烧友们介绍了50本书。内容包括教科书、经典著作、通俗读物、企业管理与文学作品。这些书都与经济学有关吗?

      我原来是以经济学为专业的,但这些年经济学越来越数学化,自1994年从美国回来后就深感不敢言经济学了,只能以经济学的“票友”自居。其实无论是做专家也好,票友也好,都有一个专与博的问题。记得上大学时,老师告诉我们,要在专业上有造诣,必须有广博的知识。这话正合乎我喜欢杂乱无章地读书的想法,于是就奉为圣旨,只要有兴趣,什么书都看。至今也没有改掉这个毛病。从读书中,我也体会到,这种学法恐怕是攀不上经济学顶峰、拿诺奖的。但对一个“才不过中人”的人来说,这种学法的确受益无穷。

      当然,一个人的兴趣无论多杂,总是有主线的。我读书围绕的主线还离不了经济学。学经济学应该打出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读好的教科书。当年初入经济学门的时候...
    [阅读全文]

    梁小民 发表于 论著 | 评论(1) | 引用(0)


    2007年1月1日 18:3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中国古人的经济学智慧

      闲来无事,信手又翻起枕边那部《论语》,正好翻到《颜渊第十二》,里面记载了哀公与有若的一段有趣的对话,兹将大意介绍如下:

      哀公问有若:“荒年收成不好,国库里钱不够,应该怎么办?”

      有若回答说:“能不能将老百姓的税从百分之二十减到百分之十呢 ”

        哀公说:“收百分之二十的税,国库里的钱都不够,如果减到百分之十,那不更惨了吗?”

      有若再回答道:“如果百姓手中没有钱,国库里又怎么能有钱呢 如果老百姓手中有了足够的钱,你又何必为国库里没有钱发愁呢 ”

      以前也读过这则对话,但也只是这则对话无非反映了儒家思想主张对百姓施加仁政,实现轻徭薄役,坚持藏富于民,但这次突然有新发现:若从公共经济学看,这则对话隐含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关于税收的理论:“拉弗曲线”。

      所谓“拉弗曲线”,是由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活跃于经济学界的“供给学派&...
    [阅读全文]

    梁小民 发表于 论著 | 评论(1) | 引用(0)


    2007年1月1日 18:3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在强国与富民之间

      西汉初年,国弱民贫,统治者们不得不选择了无为而治的富民政策,于是有了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汉武帝在民富后走上强国之路,但也成为了汉朝全面衰落的转折点。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王朝都经历了这种盛衰周期
      
      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希望强国并富民。不过由于国是自己家的,所以强国之心甚于富民。在他们心中,富民仅仅是手段,强国才是目的。而且,富民往往不是自觉的,是逼出来的,这就是新王朝建立之后被历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让步政策”的由来。读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这一段历史,印证了这一点。

      秦王朝用横征暴敛、扩张战争来实行强国之梦。当时的田租高达产量的三分之二,口赋(人口税)每人每年1000钱,全国400万男劳力中300万被抓去服苦役或兵役。这种以民穷为基础的强国当然不可以持续下去,秦二世而亡是惟一结果。

      取代秦王朝的汉朝面对的是经过战争浩劫、人口锐减、经济崩溃的局面。据《汉书》记载:“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ldquo...
    [阅读全文]

    梁小民 发表于 论著 | 评论(1) | 引用(0)


    2007年1月1日 18:3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商鞅之死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300年前,中国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改革者商鞅在秦国以激进而残酷的方式推行变法,以至“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天地”。变法成功后,商鞅也被车裂而亡。但这样的死亡只有悲,而没有壮
        
    ...
    [阅读全文]
    梁小民 发表于 论著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月1日 18:3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从一篇小说看明代商业与商人

      小说是现实的反映。恩格斯就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视为这一时期社会与经济的百科全书。中国明代有繁荣的小说创作,反映了当时发达的商业。这里,我们想从冯梦龙《醒世恒言》中的《施润泽滩阙遇友》谈起。

      冯梦龙是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生活与写作是在明代中后期这个商业发达的时代。由他编辑整理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收录了从宋元到明末的120篇话本小说。由于冯梦龙进行了润色和增减,甚至有他的拟作,所以可以认为,这本小说反映的是明代中后期的现实。这个时期,商业已相当发达,形成了十大商帮。我们就从《施润泽滩阙遇友》(以下简称《施》)来看看当时的商业与商人。

     
      《施》是一篇以“好人有好报”为主题的小说。主人公施复是一位养蚕织绸的小工商业者(“三言”中很少写到巨商大贾)。他把卖丝时拾到的银子交给失主朱恩,后在去洞庭山买桑叶时巧遇朱恩,并得到他的全力帮助。两家结成儿女亲家,生意日益红火。故事离不了话本小说的老套路,但对当时的工商业发展状况和商人的成功...
    [阅读全文]

    梁小民 发表于 论著 | 评论(1) | 引用(0)


    2007年1月1日 18:3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公共财政向中小企业倾斜的重要意义

      在任何一个经济体中,大企业都是作为骨干的“红花”,但这些“红花”需要作为“绿叶”的中小企业扶植。据3月27日《新京报》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日前发布了“2005年中国中小企业治理研究报告”。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中小及个体企业普遍存在公司治理不合规的问题。“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加重公共财政支持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比例。

      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更为重要

      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强大,不仅要有能走向世界的大企业,而且也要有成功的中小企业。经济中并不是每个行业都存在规模经济,在那些并不存在规模经济的商业、服务等行业中,中小企业往往是主体。即使是在规模经济十分重要的制造业中,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的零部件以及相关服务,也是大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中小企业还具有大企业所不具有的两个优势:一是中小企业是以劳动密集型技术为主,是就业的主渠道。在一些发达国家,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人数占就业人口的70%- 80%.中小企业对解决文化、技术低的人口...
    [阅读全文]

    梁小民 发表于 论著 | 评论(1) | 引用(0)


    2007年1月1日 18:3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明代的海禁与走私

      历史上关于戚继光平倭寇的叙述,在我的心灵里种下了痛恨倭寇的种子。以后读书多了,才知道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中国历史大多以闭关锁国为基调的,尤其是以明代为盛。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严禁民众出海贸易,主要是与日本的贸易。明成祖时海禁政策略有放松,由政府发给日本来华船只“勘合符”(类似于贸易许可证),允许有“勘合符”的船队来华贸易,这种贸易称为“勘合贸易”。这一时期,中日之间官方与民间贸易有所发展。

      明代中央管理这种贸易的机构是礼部,地方上是市舶司,日本的勘合贸易由设在宁波的浙江市舶司掌管。日本使节来后在宁波上岸休息,并在当地交易。得到朝廷许可后可以由明朝官员护送进京,递交国书、进贡、领取赏赐,并进行贸易。这种贸易使双方都获益。

       嘉靖初年,日本的勘合贸易权由幕府落入细川、大内两家之手,在对主导权的争夺中,大内氏获胜。

      嘉靖二年(1523年),大内氏的三艘船向宁波进发,细川氏也凭已失效的“弘治勘合&rdquo...
    [阅读全文]

    梁小民 发表于 论著 | 评论(1) | 引用(0)


    2007年1月1日 18:3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对高考复读的经济学思考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又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愁的人家既有名落孙山者,也有考试成绩不理想,上不了好大学,甚至成绩相当好,上不了北大、清华者。于是,许多愁者选择了复读。考不上的复读很正常。但上不了理想大学者也复读,这类人复读理性吗?

      是上一个不理想的学校呢,还是复读下去直至上一个理想的大学呢?这是经济学中所说的选择问题。理性与否要根据成本——收益分析来确定。

      复读的成本首先是金钱,复读一年要花多少钱可以准确无误地算出。但我们往往会忽视另外两种成本。一是机会成本,即为复读所消耗的一年时间能做的事。多读一年书,即要放弃本来可以工作的时间,这可以用一年所能赚到的钱来衡量。例如,早毕业一年可以收入3万元,那么,复读一年的机会成本就是3万元。当然,迟工作一年还有一些不能肯定的损失,例如,会失去一些升迁或其他机会。民间有种说法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家店”。也许你迟工作一年就会错过几家“好店”。当然,这是无法预期的,也许迟工作一年才能碰见“好店”。但对家境平常的人来说,迟...
    [阅读全文]

    梁小民 发表于 论著 | 评论(0)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