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图文集
    李宏图,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西欧近现代史。出版《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等著作,另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杂志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
 
频道栏目

查询

标题 作者

最新评论
  • 1
    1
  • 1
    1
  • 1
    1
  • ****
    ****
  • ****
    ****


  • 文库统计
  • 文章数:15
  • 评论数:5
  • 开设时间:2006-9-27
  • 更新时间:2007-12-16

  • 最新链接
    暂未添加该信息。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组


    2007年11月29日 20:00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从政治的自由到社会的自由:论密尔的自由主义思想

    从政治的自由到社会的自由:论密尔的自由主义思想  

    李宏图

     
      摘 要:密尔是19世纪自由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他不像前辈思想家那样将自由看成是一种政治性原则,而是从自身的时代出发将自由理解为一种社会性原则,认为社会的专制远胜过政治的压迫。由此,密尔对自由作了新的理解,将之定义为社会权力的合法使用。其目的是要保护个人的权利免遭社会的侵害,捍卫个性和社会的多样性。通过呼吁个人的自由,密尔将政治的自由转变成为了社会的自由。
      关键词::密尔;个性;政治自由;社会自由
     
    ...
    [阅读全文]

    李宏图 发表于 历史理论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1月29日 20:00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从“自然的自由”到“社会的自由”

    从“自然的自由”到“社会的自由”  

    李宏图 

     
    记得一年前,我和一位法国学者在交谈时,他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假设在中国古代,在一条只能够容许一个人通行的小道上,当两个人相遇时,他们相互之间怎么通过这条小道。我回答道,在古代中国,有“礼”在规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会让长者、妇女、孩子以及当官的人先通行。后来一想,如果我们继续设问,当一个人连续碰到上述一组这样的行人组合时,他始终要站在道边等待,这样,他也就始终没有机会通过这条小道。于是,在名义上所规定的他拥有的通过的权利也就在实际上始终不能实现。那么,如何保证他所拥有的走路的权利得到实现呢?
    如果说走路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的话,我们还可以这样设想,在没有“礼”所规定的状态下,也就是说,在一种自然状态,没有任何社会规则的情...
    [阅读全文]

    李宏图 发表于 历史理论 | 评论(0) | 引用(0)


    “伫立在悬崖边”的当代西方历史学:当代西方新社会文化史述论  

    李宏图  

     
    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的历史学研究正经历着一次“语言转向”或“文化转向”,出现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这种新的史学研究实践通常被称为“新社会文化史”。何谓“新社会文化史”,它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它对历史学带来了何种冲击和影响,并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哪些新领域,提出了历史学研究和种新方法。本文拟对此作一述论。
                          &...
    [阅读全文]

    李宏图 发表于 历史理论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1月29日 20:00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在历史中找寻“自由”

    在历史中找寻“自由”  

    李宏图 
     
    本期奉献给大家的是一组关于对“自由”概念进行探讨的文章,作为这一组文章的主持人,似乎应该写点什么来表明我们编辑这样一组文章的用心。就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本身所具有的意义,我想就不用多加解释,显然,对于自由,这一已经成为人类基本价值观的内容理应要给予关注。事实上,它也是学术界最为引人注目的研究课题。
    这里,想就贯穿在这样一组文章中研究方法上的学术旨趣稍加解释。
    ...
    [阅读全文]

    李宏图 发表于 历史理论 | 评论(1) | 引用(0)


    2007年11月29日 20:00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关于西方思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西方思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李宏图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思想观念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思想史的研究才会成为历史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分枝,欧美各大学历史系在本科阶段就设置了这方面的课程,同时还有思想史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生培养。为推进思想史的研究,欧美各国相继创办了思想史研究的专门学术期刊,如美国的“观念史杂志”,英国的“思想史杂志”,以及“政治思想史杂志”等,也成立了思想史研究者的学术组织,这样一种高度学术分化和有机联结的学术机制有力地推动了思想史研究的发展。
    在我国,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西方思想史研究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原因不言而喻。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仍然还有一批学者执着于思想史研究,不算解放前,1949年之后,我们就有三代学人在从事着思想史的研究。如较早的...
    [阅读全文]

    李宏图 发表于 历史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在人的社会"实践"中重构历史
                      - -近年来西方史学变革的解读  

    李宏图  

     
    目前,西方历史学界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所发生的转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正如法国年鉴杂志编辑部主任葛涅在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历史研究的重点已经从个人的阶级或群体的属性转向个人本身,从历史的必然性走向偶然性、从历史的决定论变成为关注历史情境之下的多重选择。这样的一种研究转向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而在这一转向中,西方历史学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目前正在思考着什么。
    读完葛涅的文章,首先使我不禁想到,在年鉴学派第五代学人这里是否因为更突出“短时段”从...
    [阅读全文]

    李宏图 发表于 历史理论 | 评论(1) | 引用(0)


    西方历史对于我们的意义
    ——读《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历程》一书  

    李宏图  

     
     多年来,作为一个从事西方近现代史教学和研究的史学工作者,我一直在思考,一个中国人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处在遥远另一端的西方的历史,这段历史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读完由陈晓律教授等人所著的《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历程》一书,我发现,他和我在从事着相同的专业研究中也始终在内心深埋着一种中国情结,并通过这本书向人们表达着,学习和研究西方历史的意义就在于,理解世界大国兴衰,把握中国发展历程。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历史的脚步迈进15世纪后,原先不同地区、不同文明区域、不同的国家,由于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的不同,开始显示其进步的动力各有差异,从此,世界历史的进程呈现出梯度发展的特征,世界也被划分为呈现不同进步趋势和面貌的区域...
    [阅读全文]

    李宏图 发表于 历史理论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0月29日 20:00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历史观念的重塑

    历史观念的重塑
    ——读相兰欣教授的《义和团战争的起源》  

    李宏图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就与“西方”联系在了一起,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西方列强”的参与。因此,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殖民侵略与本土反抗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在这一背景下,造成了当历史在它发生后,而对历史的解释却被打上了不同的烙印,历史的事件是单一的,而历史学家的理解却是多样的。我们看到,西方的一些历史学家从自身的文化偏见出发来解释,而中国历史学的解释又带上了某种“政治”的色彩。具体到义和团运动这一历史事件来说,西方学者把义和团运动描写成为可怕的“黄祸”,是一种“文明的冲突&rdq...
    [阅读全文]

    李宏图 发表于 历史理论 | 评论(1) | 引用(0)


    “权利”的呐喊——19世纪西欧的社会冲突与化解  

    李宏图  
     
                      
    在19世纪西欧近代资本主义体制形成的过程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尖锐的社会冲突导致革命频发,社会动荡。尽管这种冲突表现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个阶级对新近诞生的资本主义体制的不同理解,但从本质上来说是两个阶级在“权利”上的激烈冲突与鲜明对立,是无产阶级在为自己的基本权利而呐喊。面对着这样严重的社会矛盾,如何妥善化解成为了这一时期西欧社会最为重要和紧迫的问题,而对此的思考与解决也留给了我们丰富的历史遗产和启迪。
    ...
    [阅读全文]

    李宏图 发表于 历史理论 | 评论(0) | 引用(0)


    什么是启蒙运动——以卢梭为个案的回答  

    作者:李宏图 

     
     
    1783年12月,德意志的《柏林月刊》就“什么是启蒙运动”展开了讨论,当时的一批思想家如康德、门德尔松等人都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尽管时代变迁,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始终都在进行着,例如20世纪思想家福柯、哈贝马斯等人都对此作了回答。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0世纪以后,对启蒙运动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对此,美国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詹姆斯·施密特这样概括道:由于许多东西,启蒙运动已经备受责备。一些作者认为,它应该对法国革命负责,对极权主义负责,对自然只是一个要被统治、处置和开拓的对象这个观点负责……启蒙运动假设人性是无限可塑的,这个假定为极权主义国家将所有个性的痕迹从其主体那儿抹掉的企图提供了思想灵感。[1] 与此相呼应,国内学术界也...
    [阅读全文]

    李宏图 发表于 历史理论 | 评论(1) | 引用(0)


        在目前西方学术界,对思想史特别是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以斯金纳为代表的“剑桥学派”成为了主流,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被芬兰学者帕罗内称之为思想史研究中的“斯金纳的革命”1。为什么斯金纳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如此重要的影响,他在思想史的研究上作出了什么贡献从而能够被称之为一场“革命”?本文拟对此作一评述。

      昆廷·斯金纳教授出生于1940年,受业于剑桥大学,毕业后,他曾于1974-1975年和1976-1979年两度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作学术研究。1978年,斯金纳教授出版了《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一书2,这本书汇聚了斯金纳教授多年来对思想史研究的思考和成果,是运用“历史”方法研究思想史的代表性著作。该书出版后立刻获得好评,并于次年获得沃尔夫森学术奖(Wolfson Literary Prize)。此后,斯金纳教授在思想史研究领域内继续开拓,在马基雅维里研究、英国近代思想史、思想史的方法论等一系列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
    [阅读全文]
    李宏图 发表于 历史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9月27日 20:00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修辞视野下的思想史研究
        在学术研究中,人们一向把"修辞"(rhetoric) 定义为是说服的艺术,它是在承认理性所具有的作用的基础上,强调理性的真理如果要被人们所接受的话,必须借助于修辞。目前,也有很多学者又将修辞看成是有意图的语言行动,这样的界定就扩大了上述修辞定义的内涵。无论怎样理解,就修辞本身来说,它一直属于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与历史研究领域泾渭分明,分殊甚大。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历史研究中,出现了"语言转向",后又提出"修辞转向"。(李宏图、胡传胜译:《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历史·政治·修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目前,修辞学正在成为历史研究,同时也是思想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欧洲,以昆廷·斯金纳为领军人物的"剑桥学派"重视思想史研究中的语境和文本;而在美国,以海登·怀特为代表,重视历史叙事中的语言和修辞,两者形成了目前历史研究"修辞转向"的不同路径和流派。(...
    [阅读全文]
    李宏图 发表于 历史理论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9月27日 20:00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西方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演进

    提要: 本文探讨了什么是思想史,以及如何去研究思想史的问题。着重就西方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演进作了勾勒。认为洛维乔易的观念史研究注重的是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剑桥学派将语境方法引入思想史研究,提出了历史的研究方法。新社会文化史的兴起为思想史的研究开拓了新的空间,思想史研究更多地与社会史结合在一起,即思想史研究的“社会史转向”。这种转向并不表明思想史研究在衰落。新社会文化史的挑战开拓了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更加丰富和发展了思想史的研究。

    关键词: 思想史 观念史 

    多年来,在我从事思想史的研究中,一直心存着什么是思想史,以及如何去研究思想史这样的一些问题。尽管读到过一些学者对此的论述,但始终还是未能解决我心中的存疑。随着研究的深入,愈发觉得这一问题的重要,不解决思想史上的这一“元”问题,我们也就很难在一种自觉的状态下进行着我们的思想史实践。因而,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

    在西方学术界,思想史一般被称为“IntellectualHistory”或“Histo...
    [阅读全文]

    李宏图 发表于 历史理论 | 评论(0) | 引用(0)


      当霍布斯发表了“利维坦”为君主政治体制而辩护时,维护“共和”体制的共和派代表哈林顿则对之进行了尖锐的批评,1656年,他发表了《大洋国》一书,1659年,他又发表了本书的节本,名为《立法的方法》(TheArtofLawgiving)。长期以来,我们通常把这本书看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一本著作,实际上并非如此。诚如本书的中译本所言,“《大洋国》是哈林顿针对当时英国的具体情况提出的政体方案。这个方案的主要内容是资本主义代议制。因此,从观点上说,这本书并不是空想的,从阶级实质上说,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有人把它算作空想社会主义的著作,那是不适当的。”[1](序言p 2)不仅如此,长期以来,我们对这本书所表达的“共和主义自由”的政治理念也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一针对霍布斯所提出的公民的自由与政体的类型没有任何直接关联的观点,哈林顿坚决予以反对,在哈林顿看来,问题的焦点集中于:公民自由的保有是否与政治体制没有关联,在什么样的政治体制下,人民才能实现着自由。对此,哈林顿的回答非常明...
    [阅读全文]
    李宏图 发表于 历史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9月27日 20:00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历史研究的“语言转向”

      长期以来,我们在历史研究中,一直坚持着这样的一个基本原则,历史的解释只是为了寻找到历史的规律,或者历史的真实。正像英国历史学家乔易斯所说,只要勤于耕耘,将会获得一个应然而坚实的客观性。仔细探究,导致这样的原因非常复杂,一是因为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看起来更加依赖于具体、确切的材料,才能进行解释,得出结论;二是自近代,特别是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以来,理性取得了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人们相信,在理性的引导下,我们能够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发现世界的客观真理。也正是在这种本质论与决定论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学的具体特性的结合中,历史学家把自己的工作完全等同于发现材料,获得历史的真实,他们也因此而自鸣得意,俨然以历史规律的守卫者和历史未来发展的预言者以及引导者而自居。同样,一旦人们谈起历史学家,便总是赋与了他们认真严谨,承载着探讨人类兴衰和历史规律重任的一种形象。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特别是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历史学界,一批历史学家在结构主义、后现代理论、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理论的促动下,开始反思历史学的上述特性,并且逐渐摆脱了历史学的上述解释模式和内含的这种目的论,...
    [阅读全文]

    李宏图 发表于 历史理论 | 评论(1)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