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悦笛文集
    刘悦笛,男,1974年12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国际美学学会会员,大《美学》杂志主编助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
 
频道栏目

查询

标题 作者

最新评论
  • 按时经过
    86542.1


  • 文库统计
  • 文章数:12
  • 评论数:1
  • 开设时间:2007-1-28
  • 更新时间:2007-2-7

  • 最新链接
    暂未添加该信息。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组


    2007年1月28日 18:5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现代商业设计文化的美学批判
    商业设计,虽然并不是一种专门的设计门类,但在大众文化普遍播撒的年代,任何一种设计却几乎都与商业息息相关。商业设计在现代商业社会遍布到了各个角落,在大众消费文化中也到处都有它的存在。面对当代商业设计的消极方面,美学批判的职责,在这里的确“责无旁贷”。
    一、商业设计文化的经济机制
    商业设计文化的本质就在于“商业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商业设计也是一种“准商品”,也就是通过审美化的形式附加在所售商品上的附加商品,可以称之为“商品的形式”或“商品上的商品”。
    大众文化是与“商业生产”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在大众文化的商业生产中,“文化资本”是与“经济资本”并重的资本形式,[1]二者的相互结合及其在社会中产生的效应,便构成了大众文化商业生产的经济元素。这还需要在二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单就大众文化商生产的文化产品而言,文化产品为了参与市场流通而盈利,那么就它就要先预设其“经...
    [阅读全文]
    刘悦笛 发表于 美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月28日 18:5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 文学与世界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文学与世界
                                    (陶东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
    [阅读全文]

    刘悦笛 发表于 美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月28日 18:5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中国绘画审美的“时间意识”

    【内容提要】 要言之,中国古典绘画审美的时间意识本源自儒道互补的“动”。这“动”涵摄有“气韵生动”之生生不已和“虚无因应”之变化无为的双重内涵,它点化绘画空间为灵“动”的时空合体境。相应的,对这玄妙绘画时空的观照也体现为“历时化”的游观,它要求化“静”观成“动”照,融外在空间节奏入内心时间的律“动”。而在禅宗意识介入后,“共时性”的审美理解则将“动”“静”并置起来,并相互澄明。同时,“诗画融合”成为禅道入画的途径,诗的时间意识延拓了绘画的审美时空,使得中国传统绘画最终成为一种“时间品味方式”。
    【关键词】 动  气韵生动  虚无因应  历时化  共时性  诗画融合

     &...
    [阅读全文]

    刘悦笛 发表于 美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月28日 18:5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试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内在结构
    内容提要】 官文化、士文化和民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内在结构。这在中国传统绘画、文学、音乐、建筑中得以外现。在审美文化层面上,绘画有“错采镂金”、“气韵生动”和“艳俗之丽”之分,文学有“道根文枝”、“得意忘言”和“俗而易晓”之分,音乐有“乐通伦理”、“声无哀乐”和“俗声俗韵”之分,建筑也有“皇家气派”、“造境天然”和“民俗风格”之分。在精神境界上,士文化所求的是“意境”的道禅至境,官文化所求的是“载道”的儒家之境,民文化所求的则是“从俗”的墨家体验。
    关键词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  官文化  士文化&nbs...
    [阅读全文]
    刘悦笛 发表于 美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月28日 18:5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美国文化产业何以雄霸全球?

     
      从“他者”地位对这种文化同质化的忧虑,恰恰证明了美国文化已占定了全球文化输出的高地,文化产业已经取得了全世界的霸权地位。 这不仅是由于全球政治格局的深刻变革(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不仅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充分扩张(美国领导着全球经济浪潮),而且更有其文化自身的意义。尤其是近些年来,美国文化产业的经营总额高达几千亿美元,其中,好莱坞的巨制电影、三大电视网的娱乐节目、时代华纳的流行音乐更是侵占了营业额的大头。在每年美国商品的出口项目当中,文化产业视听产品的出口额(紧随航空业和食品业之后)总是名列前茅,它同时为美国国内提供了1700多万个就业岗位。就拿纽约市来说,唯一能与华尔街的经济效益抗衡的恐怕只有文化产业了,每年就约有上百亿美元的资金在文化市场中流通。由此可见,在美国文化产业所需的成本中,无论是资本的投入和产出,还是技术信息抑或人力资源,都在全世界独居榜首。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美国文化产业何以雄霸全球呢?从各自的领域出发,经济学家、政治学者和文化学者或许都会提出自己的答案。但他们都不会否认,这种产业霸权地位的取得...
    [阅读全文]

    刘悦笛 发表于 演讲与访谈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月28日 18:5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摇滚的嬗变:从反文化到商业媚俗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在对美国流行音乐产业进行整体描述后,还是来采撷流行音乐的一种主流形式--摇滚乐来做个案分析。在这种音乐形式的文化流变中,可以看到,商业因素对音乐本身的浸渍在逐渐深化,文化产业对音乐系统的控制也在日益强化。
    摇滚乐源于美国的子文化间的撞击与融合,它是黑人节奏布鲁斯风格与白人乡村音乐互动的结晶,是一种节奏感强烈的现代流行音乐。在摇滚乐在产生之初,就由于与白人世界的对峙而遭到卫道士们的猛烈攻击,"猫王"可以说是打破世俗限制而将黑人风格带入白人圈的开拓者。事实证明,他的成功不仅将摇滚乐带入了流行音乐的中心地带,而且融会为美国文化的内在成分。在六十年代,摇滚乐一跃而成为美国的"反文化运动"的急先锋,成为战后一代美国青年的反抗的音乐形式。在当时,摇滚乐与社会形成了紧张的对持和否定的关系,它表达的主题是反政府、反战争、反权威、反传统这些政治和道德关怀,从而成为一种"神圣地使用噪音"...
    [阅读全文]
    刘悦笛 发表于 美学研究 | 评论(1) | 引用(0)


    2007年1月28日 18:5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论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意蕴
    【摘要】 “交往活动”与“生活世界”的相互阐释,构成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的规范性基础。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具有三重意蕴:“生活世界”不仅以文化、社会和个性为内在结构,而且还构成了交往行动的背景和相互理解的信息库。同时,生活世界不仅具有内在结构的功能,而且还有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与主观世界相联的外在功能。然而,在生活世界的普遍语用学根基、具体化内容及理想性问题上,仍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关键词】 哈贝马斯 生活世界 交往行动 主体间性
        
         回溯20世纪末的西方哲学及社会学的走向,“生活世界”(Lebenswelt)的重阐已成为其多元主题中的重要一维。这是由于,当代哲学的发展已清楚表明“哲学不可能将生活世界悬置起来。试图悬置生活世界的哲学必然会被生活世界悬置”。⑴(...
    [阅读全文]
    刘悦笛 发表于 美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月28日 18:5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分析美学在中国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上世纪90年代后,曾占中国美学主流的实践美学话语开始衰落,美学界或是拒斥形而上学而转向审美文化的实证研究,或是仍在传统模式内以生命本体置换实践根基从而倡导生命美学或后实践美学。然而,美学基本理论要获得真正的发展,最终还在于思想范式的转换。曹俊峰的《元美学导论》就是这一转换的初步成果,它无疑是90年代以来最有创造性的美学原理著作之一。

    在批判传统和当代美学的缺陷的基础上,作者发现它们共同的病因在于语义含混、概念不清,对于美学陈述的性质认识不够准确,在讨论美学问题时缺乏自觉的逻辑意识。由此,他提出以语言分析作为对美学痼疾的“较好的诊疗术”,其所谓的“元美学”(metaaesthetics)实质上就是语言分析美学,“它以一般的美学陈述为对象,以更高层次的语言对美学陈述作语义和逻辑分析”。根据他提出的诊治方案,首先要从审美和美的分析转变为用语的分析,从而把美学陈述或语句作为解析对象,进而还要...
    [阅读全文]

    刘悦笛 发表于 美术评论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月28日 18:5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

    【内容提要】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了“后现代”的美学特质,然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历史趋势都被直接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审美泛化”包涵着双重的逆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前者是就“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的,它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主要包括“表层审美化”与“深度审美化”两类;后者则主要是就“后现代艺术”的大致取向来说的,它力图去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但这种趋势在前现代与现代主义艺术那里就已存在。由此观之,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图景,便在历史整体性上被呈现了出来。
    【关键词】  审美泛化  后现代  日常生活审美化  审美日常生活化
     
    &...
    [阅读全文]

    刘悦笛 发表于 美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月28日 18:5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当代“大地艺术”的自然审美省思
    在全球化的时代,“自然美学”(the aesthetics of nature)和“环境美学”(the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已成为欧美和中国美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当今欧美的美学试图由此来超越以艺术为探讨中心的“分析美学”主流传统,在中国,美学也在努力发掘本土传统中的审美要素,来共建以“自然”为核心的新美学体系,这似乎都暗示出全球美学(global aesthetics)研究重心的某种转向。⑴
    实际上,在美学理论聚焦于自然之前,作为“环境艺术”(Environmental Art)的延伸,“大地艺术”(Land Art, i.e. Earth Art or Earthworks)⑵ 早就在“审美之维”积极推动了这种思考。大地艺术是当代欧美艺术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以地表、岩石、土壤等作为艺术创作的原始材料。该艺术运动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其艺术观念发源地来自于196...
    [阅读全文]
    刘悦笛 发表于 美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在欧洲美学史上名声显赫,但在伦理学史上则鲜被提及,因而,后代人往往只从“为美学而美学”的角度对之理解和阐释。
    然而,席勒的美育思想里面却暗伏着重要的“伦理之维”,甚至当代学者Kai Hammermeister由此得出结论说:“席勒美学中的首要兴趣就在于实践的(practical)。其强调的重点在于,从美的道德功能引导出关于艺术的认识论和本体论方面的相对弱化的立场。”  当然,这里的实践意指康德意义上的道德实践。但与康德不同,席勒的审美与伦理观念、美育与德育思想之间,形成了“善兮,美之所倚;美兮,善之所伏”的交融性。
    追本溯源,这得益于席勒对古希腊伦理观念的直接汲取和承继阐发,同时,这种观念不仅与东方文化有着某种“亲和力”,而且,对现代社会发展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需要补充说明,本文所论及的道德与伦理的界分,采用当代哲学家Bernard Williams(合乎亚里士...
    [阅读全文]

    刘悦笛 发表于 美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1月28日 18:5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
    【内容提要】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了“后现代”的美学特质,然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历史趋势都被直接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审美泛化”包涵着双重的逆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前者是就“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的,它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主要包括“表层审美化”与“深度审美化”两类;后者则主要是就“后现代艺术”的大致取向来说的,它力图去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但这种趋势在前现代与现代主义艺术那里就已存在。由此观之,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图景,便在历史整体性上被呈现了出来。
    【关键词】  审美泛化  后现代&nb...
    [阅读全文]
    刘悦笛 发表于 美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