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常文集
    潘知常,1956年生,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范围主要为美学基本理论、中西比较文化与美学、媒介文化、媒介研究等。著有《众妙之门》、《中西比较美学论稿》、《中国美学精神》、《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等。
 
频道栏目

查询

标题 作者

最新评论
暂未添加该信息。


文库统计
  • 文章数:15
  • 评论数:0
  • 开设时间:2007-7-6
  • 更新时间:2009-2-4

  • 最新链接
    暂未添加该信息。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组


    2009年2月4日 09:3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把战争带回中国——大陆传媒中的美伊战争形象


      伊拉克,距离中国何其遥远,但是,所有的中国人,只要他不是生活在孤岛之中,就不会不知道美伊战争。大陆传媒的首次电视直播,使得它成为一场透明的战争(个别人甚至整天在电视机前观看,因此而被称之为战争失眠症)。大陆传媒中的美伊战争令人第一次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陆传媒把美伊战争带回中国。然而,大陆传媒中的美伊战争事实上又并非一场透明的战争而是一场不透明的战争。大陆传媒格式化了美伊战争,构筑了一个如马克·波斯特所说的“战争剧剧场”,使之成为一场在大陆传媒中被再释义的战争,从而为美伊战争附加了一个新的意识形态身份。

      一、写作的原因和目的

      战争是传媒的狂欢节。众所周知,即使在没有电子传媒的条件下,"西里西亚战争的消息,仅仅通过民间的口传电报,转瞬间就从欧洲飞到了亚洲"(马克思语)。因为,战争天生就是头等新闻!因此,一场战争一旦...
    [阅读全文]

    潘知常 发表于 传媒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大家好!

      谢谢各位牺牲周末的休息时间来听我的演讲,尤其是有些朋友还是从外地匆匆赶来的,因此,在这里就更是应该表示我的感谢了。

      今天的演讲是源起于我刚刚出版的一本新著——《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这是上海学林出版社推出的“潘教授的美学课”系列从书里面的第一本。这本书今年七月上市后,各方面都有一些比较好的反响,已经有了十几篇评论,也上过几个排行榜,销量也还可以。不过,我也听到了一些议论,例如,有些朋友就颇为不解,觉得尽管目前“学术娱乐化”已经成为时髦,但是学术界一般其实还是颇为不屑的,你潘某又何必去赶这个时髦呢?说实话,听到这样的话,我还是觉得挺冤枉的,呵呵。所以,今天我就来回答一下我为什么要出这样一本书的问题。

      要演讲,总要有个题目。我今天的题目是《〈三 国...
    [阅读全文]

    潘知常 发表于 媒介文化 | 评论(0) | 引用(0)


    第三进向的真实:王国维关于境界的思考


    一、最终之原因,则由于国民之无希望、无蕴藉

    自王国维“境界”说问世,20世纪学人如获至宝,专著论文层出不穷,然而,盲人摸象者众,登堂入室者寡。其中,最令人聚讼纷纭的,就是境界之为境界的内涵。

    但是,为要考察境界之为境界的内涵,首先却需要考察王国维为什么要提倡“境界”。

    在我看来,提倡“境界”,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逻辑必然。

    [阅读全文]

    潘知常 发表于 美学理论 | 评论(0) | 引用(0)


    爱的审判

    ——帕斯捷尔纳克与他的《日瓦戈医生》

    “世世代代将走出黑暗,承受我的审判”

    ——日瓦戈医生的诗歌

    维特根斯坦在读完托尔斯泰的《哈泽•穆拉特》后曾掩卷而叹:“他是一个真正的人,他有权写作。” 1我一直想说,这也是我在阅读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时的最大感慨。

    写作的权利意味着人的尊严、文学的尊严,而帕斯捷尔纳克通过写作《日瓦戈医生》所赢得的,正是人的尊严、文学的尊严。母庸讳言,对于置身社会主义这一特定背景的作家来说,这应该是一份人们...
    [阅读全文]

    潘知常 发表于 美学理论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9月3日 09:3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中国美学的思维取向

    中国美学的思维取向

       中国美学的理论内涵,固然取决于它的内容,但在某种意义上讲,更取决于它的方式。在前者,是思维什么,在后者,则是怎样思维。

        皮亚杰讲过:\"认识既不能看作是在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了的一一它们起因于有效地和不断地建构,也不能看作是在客体的预先存在着的特性中预先决定了的,因为客体只是通过这些内部结构的中介作用才被认识的。[1]这里的内部结构\"就是指的理论内涵的怎样思维。较之理论内涵的内容,它蕴含着理论体系的建构的更为深层的秘密。由乎此,我确信,研究中国美学是由何种\"内部结构的中介作用\"建构而成,意义尤为重大。

    [阅读全文]
    潘知常 发表于 美学理论 | 评论(0) | 引用(0)



        说不清究竟是从哪一天开始,当代生活中竟然开始到处回荡着这样的声音: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何不游戏人生管他虚度多少岁月……”
    ...
    [阅读全文]

    潘知常 发表于 美学理论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9月3日 09:3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失行孤雁——王国维的美学末路

    失行孤雁——王国维的美学末路

        一、众里寻她千百度:从康德到叔本华

        作为世纪第一学人, 王国维在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中的出现,堪称奇迹。

        20世纪,在中国乃至中国美学都是一个重估人类一切的世界,而不是人类重估一切的世界。在这方面,王国维是一个弥足珍贵的起点。历史酿就他,其全部的意义就是要秤量过去的全部世界。因此,他似乎不是美学家,而是炸药。他的意义就在于:他所反对的,是国人从来没有反对过的。由于他的诞生,我们必须把美学的历史划分为“他之前”与“他之后”。也是由于他的诞生,我们突然意识到:头足原来可以倒置,平原竟然都是丘陵,而国人眼中的金字塔实际...
    [阅读全文]

    潘知常 发表于 美学理论 | 评论(0) | 引用(0)


    为爱作证——从信仰维度看美学的终极关怀  

    潘知常
    第一讲是《为爱作证》,要讲的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根本内涵。这也是我所主张的生命美学的基本思路。
    我想,我们是不是就从一个有趣的问题开始?“如果允许你再一次出生,你愿意出生在哪个美女的时代?”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而且也并不意味着你就一定会跟这个美女有什么关系,但你的选择起码表现了你心目中最为心仪的美女是谁,起码表现了你的审美标准是什么。比如说,现在我们有些“超级女生”的爱好者,就可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说:“超级女生”的时代。还有一些人可能会选择出生在西施的时代、杨玉环的时代?而要我来回答,那我宁可选择出生在李清照的时代。因为在我看来,李清照尽管肯定不是中国千古第一的美女,但却应该是中国千古第一的才女。真正的美女应该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使你常读常新,一生不倦,而且,在与她携手同行的生命旅程中,你自己的生命也在潜移默化...
    [阅读全文]

    潘知常 发表于 美学理论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7月7日 09:3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红楼梦》:开辟鸿蒙 谁为情种

    《红楼梦》:开辟鸿蒙 谁为情种

    潘知常

    这一讲讲《红楼梦》。
    我一直认为,中国美学的精华有一半在《红楼梦》里,还有一半在鲁迅的作品里。因此,不论是讲美学还是讲中国美学,都不能不讲红楼梦。


    具体来说,选择《红楼梦》的理由有两个。
    ...
    [阅读全文]

    潘知常 发表于 美学理论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7月6日 09:3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生命美学:世纪之交的美学新方向

    生命美学:世纪之交的美学新方向(笔谈)

    作者:潘知常/封孝伦/刘成纪/颜翔林 
     
    超主客关系与美学问题
    潘知常
    ...
    [阅读全文]

    潘知常 发表于 美学理论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7月6日 09:3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林昭 海子与美学的新千年

    林昭 海子与美学的新千年

    潘知常

    上一讲我讲了“失败的鲁迅与鲁迅的失败”。这一讲我就要讲鲁迅以后了,也就是要讲后鲁迅时代了。在后鲁迅时代,我们怎样才能有所作为?我们能做什么?最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做了什么?我的看法可以用一句话就讲清楚,这就是:“抬望眼,仰天而问”。
    其实,在讲过曹雪芹以后,在讲了王国维和鲁迅以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那就是我最近几年常说的:叩问美学新千年。那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其实我们中国历史最最重要的关头是三个。第一个就是春秋战国,我们把它叫做“礼崩乐坏”。第二个,是明末清初时代,我们把它叫做“天崩地解”。明末清初时代,是我们汉民族所遇到的最强大的一次少数民族的进攻。我们把它叫做“天崩地解”。第三个时期,就是清末民初,我们把它叫做“道术为天下裂&rdq...
    [阅读全文]

    潘知常 发表于 美学理论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7月6日 09:3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失败的鲁迅与鲁迅的失败

    失败的鲁迅与鲁迅的失败

    潘知常

    在中国美学史上,或者说在中国文化史上,鲁迅给我们的最深刻的东西,我觉得可以用这样两种表述来概括,一个叫:“失败的鲁迅”,一个叫:“鲁迅的失败”。我觉得用这样的两种表述,就完全可以把鲁迅的成功和失败讲得十分清楚了。

    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是:鲁迅是谁?
    那么,鲁迅是谁呢?当我们面对历史人物的时候,尤其是当我们面对我们的精神导师的时候,弄清楚他是谁,尤其是弄清楚为什么历史偏偏选择了他而没有选择别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当我们面对鲁迅时,尤其要如此。大家知道,按照一般的看法,其实历史是完全可以不选择鲁迅的。因为鲁迅根本就不是学文学的,也不是学哲学的,更不是学美学的。他是学医的。而且,从当时社会的实际影响来说,鲁迅的影响也不是最大的。但是随...
    [阅读全文]

    潘知常 发表于 笔谈实录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7月6日 09:3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传媒作为文本世界:文化研究的解读

    传媒作为文本世界:文化研究的解读

         潘知常  林玮  袁力力


        
        
         一
    ...
    [阅读全文]

    潘知常 发表于 媒介文化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7月6日 09:3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西方著名学者、作家论大众传媒

    西方著名学者、作家论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作为当代的重要社会现象,人们试图从各自的现实背景和思想角度出发,对大众传播媒介进行阐释、研究。不仅是批判理论的学者们对传播作了深刻的研究,二十世纪学术界的西方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文学家等西方大师也对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他们的研究虽然与传播批判理论研究有些差异[1],但从本质上而言又是与批判理论的思想一脉相承、基本相通。因此,西方大师的传播观无疑是宝贵的思想源泉,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传播批判理论开辟更广阔的视野和思路。
          
         一、斯宾格勒:没落文明中的大众传播
          
    ...
    [阅读全文]

    潘知常 发表于 传媒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7月6日 09:3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孤独的大众与大众文化

    孤独的大众与大众文化

        在媒介化以及市场化、全球化的影响之外,大众文化的产生还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就是:孤独的大众的出现。

        所谓“大众”,当然应该是“大众社会”的产物。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人类社会从彼此之间密切联系的社会转向了彼此之间相互疏远的社会,或者说,从一个“天涯若比邻”的社会转向了一个“比邻若天涯”的社会。这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一次空前的大转型。我们在前面曾把它称做从生产与消费的直接同一向生产与消费的无穷分裂、从无中介的直接交流方式向多中介的间接交流方式的转型。大量的人群被批量化地聚集在城市,聚...
    [阅读全文]

    潘知常 发表于 传媒研究 | 评论(0)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