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满素文集
    钱满素,女,汉族,1946年1月生于上海,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频道栏目

查询

标题 作者

最新评论


文库统计
  • 文章数:3
  • 评论数:1
  • 开设时间:2006-8-9
  • 更新时间:2007-12-16

  • 最新链接
    暂未添加该信息。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组


    2006年8月9日 22:2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美国宪法: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宪法的目的和理论依据
    美国独立后与其说成为一个主权国家,不如说成了13个主权实体。原先反对英国统治的凝聚力消失后,邦联国会无权无财,难以应付国内外各种压力,甚至连基本的防务能力都不具备,合众国面临着存亡的危急。

    1786年底,马萨诸塞州西部爆发了谢斯领导的农民起义,更是对美国敲响了警钟。大部分革命领导人形成共识: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统一政府,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而不是13个独立州的松散邦联。1787年5月,原本只有修改邦联条例这个唯一目的和权力的费城会议,在华盛顿、富兰克林、汉密尔顿和麦迪逊等人的领导下,开成了一个制宪会议,起草了一个全新的宪法,旨在建立一个全新的政府。它不再是各州的联盟,而是以公民个人为基础,能直接向全体公民个人行使权力的全国政府。这一具有革命性的更改决定了此后美国的发展,制宪者们被称为合众国的缔造者。如果说独立宣言确立了美国革命的理想,那么宪法就是以一部成文的根本大法来落实这些理想。

    美国宪法的理论基础首先是人民主权论。
    1781年通过的邦联条例只是州政府之间的契约,而宪法直接以人民为基础。宪法的第一句话就是&ldqu...
    [阅读全文]

    钱满素 发表于 其他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8月9日 22:2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纪伯伦文学遗产的精华

    1918年,随着《狂人》的问世,纪伯伦进入用英语创作的新阶段。至1931年逝世,他在十三年间写下了八部英语作品,其中除诗剧《大地神》外,均为散文诗,它们构成了纪伯伦文学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先知》是为纪伯伦赢得国际声誉的杰作,对这本他“思考了一千年”的书,纪伯伦最初曾用阿拉伯语构思写作,但后来改用英语,这无疑为它的迅速传播创造了条件。《先知》自1923年发表后,已被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仅在美国,便一版再版,销量高达四百多万册,可见读者的热情历久而弥新。

    纪伯伦,一个黎巴嫩人,用英语写下了不朽的诗篇。与他早期的阿语作品相比,纪伯伦的英语作品较少“造反和叛逆喧嚣”,更像是一片真善美的净土,犹如他为自己诗篇所作的几近女性柔美的插图。他曾说过:“心灵本是纯朴简单的,心灵的表现也是纯朴简单的。”确实,他的语言纯洁明净,他道出的真理也同样纯洁明净,时而晶莹如冰雪,时而灼热似烈火。什么是诗人的本质?不就是生活的本质,美的本质吗?当真和善以如此美的方式道出,难道还需要将它们纳入某种理论的范畴去进行诠释吗?每一位读者...
    [阅读全文]

    钱满素 发表于 欧洲文学 | 评论(1) | 引用(0)


    2006年8月9日 22:2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西方个人主义观念源流

            平民个人的崛起是现代社会中最本质的特点

      爱默生这样评论自己:“我在所有的演讲中,不过教了一种学说,那就是个人的无限性。”[1]平民个人的崛起无疑是现代社会中一个最本质的特点,毫不夸张地说,现代文明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自由企业,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莫不以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作为它们存在的理由。爱默生不喜欢中国的主要原因就是,无数的中国人像个不可区分的整体,唯唯诺诺地听命于一个皇帝。爱默生觉得自己如此珍视的个人价值、个人权利等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根本不存在,个性和个人主义惊人地欠缺。
        中国人在理解个人主义这个概念时确实有明显的困难。在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里,随便哪个无名之辈的自作主张意味着对现状的颠覆,必然被指责为不守本分,狂妄,甚至大逆不道。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中国人把个人主义基本上等同于“自我中心”或者“自私自利”,并且不屑再理会这一概念。这种误解延续了来,慢慢就成了...
    [阅读全文]

    钱满素 发表于 文化批评 | 评论(0)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