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东风文集
    陶东风,1959年生于浙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学、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
 
频道栏目

查询

标题 作者

最新评论
  • 支持!
    chasy


  • 文库统计
  • 文章数:30
  • 评论数:1
  • 开设时间:2006-9-1
  • 更新时间:2007-12-16

  • 最新链接
    暂未添加该信息。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组


    2007年8月6日 22:16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庄子精神的另一面

     
    庄子精神的另一面 
     
     陶东风 

        借助《百家讲坛》的神力,在传统文化的复兴中一直被冷落(相对于孔子)的庄子也终于开始风光起来,他的人生哲学也变得流行起来。什么“逍遥游于物外”,什么“无为、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精神。等等。 
    ...
    [阅读全文]

    陶东风 发表于 其他 | 评论(1) | 引用(0)


    2007年8月6日 22:16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禁止报道突发事件谁最高兴?

    禁止报道突发事件谁最高兴? 
     
     

        去年6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第57条曾规定新闻媒体不得“违反规定擅自报道”突发事件。一年后,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删除这个规定。我为这一删改叫好。 
        原先文本中所谓“违反规定、擅自发布”是一个非常模糊的表述,一方面给新闻记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因而曾经产生“媒体今后报道突发事件就要受到处罚”“这个规定就是要限制记者及时报道有关突发事件信息”等形形色色的猜测,另一方面则给了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各级部门借此运用权力干涉新闻自由以很大的“自由”。突发事件往往是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而且是负面事件(比如桥梁倒塌、瓦斯爆炸、传染病流行等等),因此...
    [阅读全文]

    陶东风 发表于 其他 | 评论(1) | 引用(0)


    2007年8月6日 22:16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大话文学与当代中国的犬儒主义思潮

    大话文学与当代中国的犬儒主义思潮 
     


        一、 大话文学的语体特征与快感类型
        
    ...
    [阅读全文]

    陶东风 发表于 文化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7月24日 22:16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故事与极权主义——阅读哈维尔之二

    故事与极权主义——阅读哈维尔之二 
     


        在《故事与极权主义》一文中,哈维尔提出了过于故事和文学反面的一些非常深刻的观点。
        
    ...
    [阅读全文]

    陶东风 发表于 文艺思潮 | 评论(0) | 引用(0)


    告别花拳绣腿,立足中国现实――当代中国文论若干倾向的反思 
     


        本文是对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一个批判性反思,指出90年代流行于中国文论界的几个主要文学批评和理论话语,包括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身份政治以及消费主义,由于一味追随西方思潮、忽视或回避中国本土敏感问题,正在不同程度地导致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越来越偏离中国的现实,徒具批判之形而无批判之实,成为“空中楼阁”里的话语操练和能指游戏。这些文学理论看起来或精致深奥,或新词叠出,但是由于其与现实的隔阂而沦为文论界的花拳绣腿。笔者的结论是: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当务之急是回到中国的现实土地。
        
    ...
    [阅读全文]

    陶东风 发表于 文艺思潮 | 评论(0) | 引用(0)


    后极权社会的特定政治形式——生活在真实中与“反政治的政治” 
     


        捷克前总统、著名作家和政治家哈维尔曾经认为,在后极权制度下,由于延续了专制体制,没有言论自由,因此,传统意义上(西方意义上)的政治生活是不可能的,人们没有机会公开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没有可能建立反对党或提出自己的纲领,不能建立自己的政治组织。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后极权社会不存在反抗的政治。哈维尔认为,后极权社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环境,不同于传统的专制社会,也不同于自由民主社会,我们不能用传统的“政治”概念来理解后极权社会中的政治。为此,哈维尔提出了“反政治的政治”“日常生活的政治”等概念来描述后极权社会的政治,认为它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并“为真正的政治运动提供了富...
    [阅读全文]

    陶东风 发表于 文化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故事、小说与文学的反极权本质 
    ——关于阿伦特、哈维尔、昆德拉和克里玛的阅读笔记 


        极权主义之前的世界,是一个文学的世界。 ――哈维尔
    ...
    [阅读全文]

    陶东风 发表于 文艺思潮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7月24日 22:16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对《国民性理论质疑》的质疑

    对《国民性理论质疑》的质疑 
     
    陶东风 

        由后殖民理论视野的引入而导致的对于中国启蒙主义话语的质疑还集中体现为对于“国民性”、“国民性批判”的重新评价。由于国民性批判是“五四”以来文化启蒙的核心,这个重新评价就显得更加非同小可。这方面的代表是刘禾的长篇论文《国民性的神话》。[i] 
        文章一开头站就在后结构主义的立场,就把矛头指向国民性话语的所谓“本质主义”思维方法,认为晚清以来“国民性”的谈论者不管立场如何不同,都“相信国民性是某种‘本质’的客观存在,更相信语言和文字在其中仅仅是用来再现‘本质’的透明材料。这种认识上的“本质论”事实上模糊了国民性神话...
    [阅读全文]

    陶东风 发表于 文艺思潮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7月24日 22:16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新新中国”还是“后极权”的中国?

     "新新中国”还是“后极权”的中国? 
     


        没有人能够否定中国的现实正在发生巨大而充满矛盾的变化,一方面是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是环境污染严重,矿难频仍,上访大军与妓女的人数均居全球第一,……我们几乎可以无限地继续列举出新世纪中国的“新景象”。对于这个“新景象”,中国知识分子正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阐释,这些描述和阐释之间的巨大差异,不仅可以反映出中国知识界观察中国问题的认知角度的不同,更可以体现出他们不同的道德立场和知识人人格。 
        在《新世纪文学:跨出新文学之后的思考》一文中, 批评家张颐武提出了他的“新新中国”论。他认为,新世纪的中国已经完成了它的市场化和全球化过程,已经告别90年代的...
    [阅读全文]

    陶东风 发表于 文化研究 | 评论(2) | 引用(0)


    2007年6月30日 22:16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 *

    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 *

    本文探讨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不能顾名思义地简单理解对于文化的研究(the study of culture);与一般所说的(更宽泛意义上的)文化的研究(cultural research)也不完全相同。作为专门词组的“文化研究”具有更限定的含义,它特指产生于本世纪50年代英国的研究领域,其先驱人物是威廉姆斯(R.Williams)与霍加特(R.Hoggart)。(1)霍加特在1964年创办了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并任首任主任。这是第一个正式成立的“文化研究”机构,也是它在学院内建制化的标志。70年代,文化研究主要在英国国内扩展,许多学校开设了文化研究的课程并授予学位。80年代初开始,文化研究在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美国等地得到迅猛发展。至今,它几乎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的知识领域,在其半个世纪...
    [阅读全文]

    陶东风 发表于 文艺思潮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6月30日 22:16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卢雪松事件:后极权社会的典型征候

    卢雪松事件:后极权社会的典型征候

            
    看来几乎所后关于“卢雪松事件”的文章,发现至今没有人从后极权主义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感到遗憾,因为我以为“卢雪松事件”的认知意义恰恰在于:它体现出我们这个社会典型征候:后极权。

    关于告发

    依据卢老师的解释,卢老师是被学生“告发”的(尽管有人质疑,我以为“告发”这个词依然是准确的,因为在汉语的语境中,“告发”的通常含义是不公开地向上级领导反映告发者认为“有问题”的人或事。一种行为是否属于告发,不取决于告发的内容是公开的还是隐秘的,而取决于这种行为本身是否是公开的)。学生告发的可能性有两种:
    第...
    [阅读全文]

    陶东风 发表于 文化研究 | 评论(1) | 引用(0)


    2007年6月29日 22:16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高校改革与填表教授

    高校改革与填表教授

      自今年6月14日从美国回到中国大陆,立即被各种各样的表格所淹没。美国的朋友发e-mail或打电话问:\"你回国以后在干什么?\"我的回答一律是:\"在填表\"。其实,近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我一直把相当一部分精力花费在填表上,什么博士点申报表、一级学科申报表、研究基地申报表、重点学科申报表、社会科学基金申报表,如此等等,当然还有每学年度一次的本单位考核聘任表。我有时戏称自己为\"填表教授\",虽然有些夸张,但却是绝对真实的感受。而且我发现不止我一个人在围着表格转,几乎所有我的朋友与同事也都在忙于表格大战。是我喜欢填表么?不是,我是一个最讨厌填表的人,而且我可以肯定地说我的同事与朋友们也都不是表格迷恋者。我们不得不忙于填表实在有不得已的苦衷。

      目前高校正在进行以考核聘任制为核心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这...
    [阅读全文]

    陶东风 发表于 其他 | 评论(1) | 引用(0)


    2007年6月29日 22:16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主体性、自主性与启蒙现代性

    主体性、自主性与启蒙现代性
                  ——80年代中国文艺学主流话语的反思


        人文科学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包括美学、文艺学在内的80年代人文科学(文学、美学、历史学、哲学等)热,已被90年代的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热所取代;与此相应,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中期——那套普遍主体、自由解放、学科自主以及科学主义的美学、文艺学话语,也不再像从前那样激动人心。对此,有人惋惜,有人庆幸,有人义愤填膺,也有人幸灾乐祸。惟独对此做认真的学术分析的文章并不多见,尤其是旨在建设的反思性分析。我这里所说的“反思”,主要吸收了法国社会学家布...
    [阅读全文]

    陶东风 发表于 文艺思潮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6月29日 22:16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批评

    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批评

                       一、众说纷纭的大众文化

    随着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兴起,一个中国特色的世俗化与大众文化的时代正在降临(1)。整个中国知识界、思想界都在谈论它。有人对之极尽赞美、拥戴有加;也有人为之怒不可遏、义愤填膺。可以说,对于正在到来的世俗社会及其文化形态的不同认知与评价,正在成为9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内部分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说在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批判极“左”路线、清算文化专制主义的共同政治立场与文化诉求下,成为一个相对趋同的社会群体;那...
    [阅读全文]

    陶东风 发表于 文艺思潮 | 评论(0) | 引用(0)


    2007年6月29日 22:16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中心与边缘的位移

    中心与边缘的位移
                        ——中国知识精英结构的变迁


       80年代末、90 年代初以来,在中国社会发生的许多重大变化中,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的两大系统——人文知识与科技知识,以及知识分子的两大群体——人文知识分子与技术知识分子——的结构-权力关系的变化。其集中表现是,人文知识及人文知识分子从以前的中心走向边缘,而技术知识与技术知识分子则从原来的边缘走向中心。我以为,知识系统与知识分子群体内部这种中心-边缘关系的转型,不是孤立发生的现象,它同时关涉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念、尤其是政治权力...
    [阅读全文]

    陶东风 发表于 文化研究 | 评论(0)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