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明文集
    吴兴明(1957-),男,四川内江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与当代文化研究.
 
频道栏目

查询

标题 作者

最新评论


文库统计
  • 文章数:8
  • 评论数:4
  • 开设时间:2006-7-24
  • 更新时间:2007-12-14

  • 最新链接
    暂未添加该信息。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组


    2007年3月11日 22:2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美学如何成为一种社会批判?

     


    美学如何成为一种社会批判?
    ——从哈贝马斯的省思看批判理论价值论设的失落


     吴兴明

    内容提要  在批判理论中,审美主义是社会理论之价值论设的一部分,它和意识形态批判的还原性分析一起,构成批判理论内部的批判性张力。本文以哈贝马斯的省思为引导,揭示这种批判作为价值论设的根本失落:1)它的社会学还原导致其与自然法的纽带发生断裂;2)在理论陈述和社会批判中缺失打量法理性的规范性思想视野;3)严重低估西方现代社会体制的合法性基础;4)以审美主义的价值批判取代法理性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从社会学还原的角度消解法理性,审美主义则从价值要求的角度将这种消解延伸到对权利、对社会规范的价值同化。由此造成批判理论对社会理论之规范性维度的持续性消解。因此,我们截取批判理论价值陈述的任何一个层面都必须小心。
    ...
    [阅读全文]

    吴兴明 发表于 其他 | 评论(1) | 引用(0)


    2006年7月24日 22:2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漂浮的空间:20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都市茶楼

    【 标 题】漂浮的空间:20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都市茶楼

    【英文标题】Floating in the Air:Teahouses in the Metropolitans of China since 1990's
      WU Xing-m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 64,China

    【内容提要】中国传统茶楼是农耕时代市镇生活的有机化空间,它承载了传统生活之养生、休闲和 “江湖站点”的文化功能。而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它在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爆炸”中 裂变为时空分裂的空间碎片,具有明显的后现代空间特征,承载了后现代大都市的独特 的城市空间功能;并且,作为地方性空间,它在此裂变中实现了向后现代超空间的进入 和膨胀。

    【英文摘要】Traditional Chinese teahouses are the organic places of towns i...
    [阅读全文]

    吴兴明 发表于 文学理论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7月24日 22:2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正在消失的乌托邦——论美学视野的解体与文学理论的自主性

    【 标 题】正在消失的乌托邦
      ——论美学视野的解体与文学理论的自主性

    【 作 者】曹顺庆/吴兴明

    【内容提要】本文考察了文艺学、美学在西学现代建制中的精神建构及理论解体,指出当前文学理论自主性的退场实质是传统美学视野的解体,而美学视野的解体意味着传统理论建构中学科式乌托邦的消退和沉落。论文分析了这种乌托邦建制在消费时代解体的必然性,以及为什么我们不能再盲目坚守文学理论自主性的内在根由。

    【 正 文】
      文学理论的自主性是文艺学能否成为一门学科的关键,但是进入90年代以来,国内的思想探索和批评实践全面地遭遇了文学理论自主性的退场。西方的此次遭遇要来得更早些。事实上自5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作为学科知识的自主性探索就已逐步让位于无所不包的“理论书写”。
      显然,这是一次关系学科命运的大变动。
    ...
    [阅读全文]

    吴兴明 发表于 文学理论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7月24日 22:2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高科技时代中的文艺学”笔谈

    【 标 题】“高科技时代中的文艺学”笔谈
      美学批判:一条需要置疑的思想之路

    【 作 者】吴兴明

    【作者简介】吴兴明 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 成都 610064

    【编 者 按】高科技时代中的技术理性与文学思维的关系如何?文艺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迁?美学批判是否值得反思与置颖?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如何凸现技术理性时代中的审美诉求与感性价值?等等,这些都是新时代对当下文艺学提出的新课题。本期特邀方汉文、张荣翼、吴兴明、冯黎明、彭修银、郑博超等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笔谈,希望能借此推动文艺理论界对上述问题的研思。

    【摘 要 题】文艺理论与高新科技

    【 正 文】
      对技术时代的文艺状况不是—个需不需要关注的问题,而是如何关注乃至可能如何关注的问题。迄今为止,理论界对技术时代的生活感还缺乏强有力的正面表述。大部分有哲学意义的表达背景都是陈旧的。人们往往是从工具理性与诗性智慧或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认知理性与情感感性等等的二元分野中去分析、把捉人类的技术性生存。此分折&m...
    [阅读全文]

    吴兴明 发表于 文学理论 | 评论(1) | 引用(0)


    2006年7月24日 22:2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比较的悖谬——谈汉语学术语境中的中西比较

    【内容提要】本文以《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为例深入剖析了汉语学术语境中中西比较在学理上的层层悖谬:中西之间要构成“比较”须首先作现象学还原以确认二者的差异;但纯粹的差异尚构不成比较,因此须在差异基础上进一步还原以寻求中与西的“共属之域”;但“共属之域”的寻求又陷入了本质主义的路数,唯一可克服的策略是引进福科的“知识谱系学”策略;而谱系学策略又陷入了绝对的历史主义并在学理上取消了比较的可能。那么,比较的学理根据究竟是什么?本文最后的理析凝为一个问题。

    【摘 要 题】文论百家

    【关 键 词】中西比较/还原/共属之域/知识谱系学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I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2)01-109-05
      中国知识的现代构成决定了中西比较之于人文学科的背景性和母题性:实际上,在当代学术语境中,有效的知识言述总是在现代西学和本土传统之间展开。这样,所谓“比较”就有了两重含义:其一,是...
    [阅读全文]

    吴兴明 发表于 文学理论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7月24日 22:2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中国传统诗学的“异质性”概说

    【英文标题】General Introduction of "Variabilit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PoetryCAO Shun-qing & WU Xing-ming(Humanities College of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Sichuan,China)

    【 作 者】曹顺庆/吴兴明

    【内容提要】由于西学知识对传统知识谱系的全面替换,中国传统诗学已成为一种“异质”的知识。认识中国传统诗学的这种“异质性”对于中西两种异质的诗学如何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到互补,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一总体性认识,文章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对中国传统诗学的谱系结构、知识质态和知识言路作了具体而深入的分析,阐明了中国传统诗学的“异质性”特征。
    【英文摘要】Chinese traditional poetry has been changed due to its replacement of w...
    [阅读全文]

    吴兴明 发表于 文学理论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7月24日 22:2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现代性:检视20世纪中国文论的一种思路

    【关 键 词】20世纪中国文论/现代性/理念先行/主义文学/体制文学

    【 正 文】
      如何审理20世纪中国文论?我认为,面对近百年极其复杂的中国文论状况,首先要找到本世纪理论—文化景观的总体问题,然后在对问题的审视辨析中确认可击中要害的独特的理论视野。学界对包含中国文论在内的20世纪中国文化的总体问题是明晰的,这就是构成近百年中国学术、文化、体制乃至现实生活的世纪性母题:现代性。诚如刘小枫所指出:“无论欧美还是汉语知识界,一百年来关注的实质性问题是现代现象。”“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之演化,导致西欧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地域的社会和理念随之发生现代性裂变,构成了20世纪生活世界的基本现实。”(注:《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第1—2页,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对现代现象的激烈反应——拿来、拒斥、设想、忧虑、方案选择、反驳等等,具体化为20世纪中国知识界不断震荡、扩散、变形、演变的学术文化景观和中国人的基本生存经验,而各种思潮、主义、知识...
    [阅读全文]

    吴兴明 发表于 文学理论 | 评论(2) | 引用(0)


    2006年7月24日 22:2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替换中的失落——从文化转型看古文论转换的学理背景

    【 作 者】曹顺庆/吴兴明

    【内容提要】起始于“五四”前后的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中西知识谱系的整体性切换,新知识取代旧知识,西学取代传统。20世纪的中国文论进入理念知识时代,由此产生文学理论的视野锁闭、单向演进和批评的理论化。理念知识向人文学的扩张性横移,必然产生一系列危机。今天,中国诗学应该在整体上反省其知识形态并寻找出路,以中国智慧的特质与西方对话,而不是以化归的方式向西方认同。

    【 正 文】
      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中,谈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有一种危险:容易将学术动机与情绪动机混而不分,并进而将情绪动机扩张为某种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现代新儒家、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全球化与本土化、文明冲突论,如此等等的讨论实际上已为倡导古文论的现代转换罩上某种“浮在面上”的互文性语境——不管上述种种“主义”实际的真义是什么,横贯其上的基本情绪仍被不少人领会成一种田园牧歌式的返古情结或种族中心主义的现代表达。
      关键是,在这种情绪性领会中,倡导古文论现代转...
    [阅读全文]

    吴兴明 发表于 文学理论 | 评论(0)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