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晓虹文集
    夏晓虹:女,汉族,安徽省和县人,1953年生于北京,1984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的文学思潮、女性生活与社会文化。
 
频道栏目

查询

标题 作者

最新评论


文库统计
  • 文章数:5
  • 评论数:4
  • 开设时间:2006-12-11
  • 更新时间:2007-12-14

  • 最新链接
    暂未添加该信息。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组


    2006年12月11日 12:25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谁是《新中国未来记》第五回的作者

    《新中国未来记》是梁启超平生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这部梁氏自承“专欲发表区区政见”的“政治小说”,最初刊载在由其本人创办的《新小说》杂志上,虽是未完稿,却一向被视为体现晚清“小说界革命”宗旨的代表作。诸如此类,早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常识。而自从最早倾注心力于晚清文学研究的阿英先生,从《新小说》第7号上发现了从未入集的《新中国未来记》第五回,并与前四回合为全帙,一并收录在1960年行世的《晚清文学丛钞》(小说一卷)中,此第五回即一直作为梁启超的作品,为学界所接受。

      斗换星移,30多年后,其时正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余立新君来京访学,与我有一面之缘。交谈中他提到,其博士论文系以梁启超的文学活动为对象。已经完成的最得意的部分,即是考证《新中国未来记》第五回并非梁启超所作。因当时仅凭余君口说,未见文章,故不及深辨。余文发表在《古籍研究》1997年第2期上,而我孤陋寡闻,且怠惰成性,竟也不曾查阅,照样我行我素地将第五回作为梁启超佚文,收入个人编校的《〈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中。

      再次勾起...
    [阅读全文]

    夏晓虹 发表于 论著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12月11日 12:25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人文知识分子的学术思考

        自1998年4月《火与冰》出版,余杰的名字即在中国读书界不胫而走,其众多杂文随笔集也如急风暴雨,横扫全国。以杂文而不是学术论文开始其研究生学习,在余杰既似乎是一个意外,又多少带有必然性。而无论如何,第一本书的热销决定了余杰此后的人生走向,其学术兴趣也必然随之发生转移。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余杰为钱理群的学生;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从学籍管理上说,他本来是我指导的硕士生。这样的误会确实有相当的道理,除了课堂内外的交流,在精神塑造的层面上,老钱(这是我们朋友圈私下对钱理群的称呼)对余杰的影响无疑更大。二人对现实社会弊病的密切关注与尖锐揭发,可谓一脉相承。这样说并非意味着老钱赞同余杰的所有观点,我想强调的只是其间共同的人文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在《火与冰》及紧随其后的《铁屋中的呐喊》里,此一特质因其激烈的言说方式而成为余杰写作的徽记。而这种社会批判的视野,显然是以学院派自囿的我所欠缺的。
      还在1997年夏,余杰大学毕业前夕,他在给我的一封信中,对其入读研究生后的学习,曾有从晚明文学做起的考虑,虽然我的招生方向为中国近代文学。这显...
    [阅读全文]

    夏晓虹 发表于 论著 | 评论(3) | 引用(0)


    2006年12月11日 12:25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重构晚清图景

    对于晚清社会的性质,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学界最标准与通行的解读是“半殖民地与半封建社会”。特别是由于这一定义见诸由毛泽东等人1939年撰写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本中,日后被收入各种《毛泽东选集》,使其广为流传,深人人心,事实上已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准。顾名思义,“半封建”意味着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半殖民地”则指向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受奴役。由此,上个世纪流行的《中国近代史》,多半演述的是一部列强瓜分、清廷卖国的屈辱史。这倒与晚清主张革命的知识者心目中的中国与世界图景相吻合。

    由上述社会定性所自然推导出的,便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毛泽东等《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革命因而成为正当合理的社会改造首选手段。应该说,从晚清以来,国人始终无法释怀的救亡与忧患意识,是日后不断爆发的革命的有力推进器。不过,这条显而易见的论述主线,也很容易将问题简单化,似乎所有的社会矛盾都是依靠革命来解决,所有的社会...
    [阅读全文]

    夏晓虹 发表于 论著 | 评论(1) | 引用(0)


    2006年12月11日 12:25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揭示一段沉埋多年的历史真相——黄遵宪撰写《朝鲜策略》的缘起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在黄遵宪的平生著作中,最少为国人所知,而在域外影响最大的,应推《朝鲜策略》。单是其在国内难得一见,却分别收入了1950年出版的《日本外交文书》第十三卷与1958年刊行的“韩国史料丛书”第九种《修信使记录》中,即可见一斑。而凡是研究近代东亚史的学者,其实都无法漠视此文的存在。在韩国研究界,它更是理所当然地获得了最多的关注。如白钟基的《近代韩日交涉史研究》、宋炳基的《近代韩中关系史研究》便都有论及,权锡奉的《清末对朝鲜政策史研究》更辟出专章,详加讨论。由郑海麟与张伟雄编校的《黄遵宪文集》(京都:中文出版社)倒是载有《朝鲜策略》,却是1991年出版于日本,国内极少流通。现在,这篇在境内未见公开的黄遵宪佚作总算有了通行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东瀛遗墨》已将其全文录入,研究者利用起来当更为方便。
      述及《朝鲜策略》的写作缘起,确是说来话长。借助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印的《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1972年版,该编主要...
    [阅读全文]

    夏晓虹 发表于 论著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12月11日 12:25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晚清报纸的魅力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对每日发生的国家大事不甚了然,却嗜读晚清的旧报纸,只能说是无可救药的历史癖
    。 不过,旧事与今情往往并不隔绝,当年因各种原因造成的“众声喧哗”也引人兴味,
    ...
    [阅读全文]

    夏晓虹 发表于 论著 | 评论(1)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