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湘林文集
    徐湘林,1955年4月生于湖南湘乡,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获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任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政治学、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政策。
 
频道栏目

查询

标题 作者

最新评论
暂未添加该信息。


文库统计
  • 文章数:16
  • 评论数:0
  • 开设时间:2008-10-3
  • 更新时间:2008-11-16

  • 最新链接
    暂未添加该信息。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组


    2008年11月16日 09:3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李国强 徐湘林:新制度主义与中国政治学研究


        摘 要: 通过分析新制度主义思潮对国内政治学界的冲击, 指出学术界在理论引介方面存在的问题, 主张国内政治学研究应从完整引介、打牢根基和灵活运用三方面着手。
        关键词: 新制度主义; 理论引介; 政治学; 中国
        
    ...
    [阅读全文]

    徐湘林 发表于 著述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10月15日 09:3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民主在中国的讨论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没有关于“民主”的概念,充其量只有“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孟子语)的古训。民主作为一种概念和理论传入中国是近代的事。近代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和激进思想家把西方的民主的理念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和专制的思想武器。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之后,曾经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宪政时期,国民党也试图推行议会政治、内阁政府。但这种尝试很快失败。孙中山因此提出了中国革命应分军政、训政和宪政三个阶段,最后还政于民的政治纲领。中国共产党在早年也运用民主的理念来反对独裁统治。1949年建立人民共和国后,中国共产党把人民代表大会制确定为基本的政治体制,并把该制度宣传为比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更能体现人民意志的政治体制。然而,这套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发挥作用。1978年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政治改革的目标被确定为“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

        由此...
    [阅读全文]

    徐湘林 发表于 时评杂议 | 评论(0) | 引用(0)



        美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联邦制国家,除联邦政府之外,还有五十个州级政府、三千多个郡级政府、一万九千多个都市级政府和一万六千多个城镇级政府。中央(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在公共事务管理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按其管辖权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冲突与合作一直是美国国内政治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议题。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领域,我国学术界的研究目前尚不多见。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美国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中的许多具体问题,也可以为我们本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对比与参照。

        本文以美国联邦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为线索探讨美国中央与地方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冲突与合作,并就其宪政基础、社会经济环境与中央地方关系的互动以及中央地方合作方式等方面研究总结美国中央地方关系的主要特点。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地方主义传统与中央地方二元制的宪政冲...
    [阅读全文]

    徐湘林 发表于 著述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10月15日 09:3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论东亚发展模式及其内在原因


        内容提要:二战后东亚地区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成功多被认为是政府强力干预经济采取合理发展战略的结果。本文认为东亚的成功有其政治制度和文化等更为内在的原因。正是这些原因保障了合理发展战略持续性和阶段性实施的成功。
        关键词: 发展战略 权威主义 国家自决 行政能力
        
    ...
    [阅读全文]

    徐湘林 发表于 著述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10月15日 09:3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公共政策研究基本问题与方法探讨


        公共政策研究是一门研究公共政策现象和寻求政策解决方案的应用性、 综合性学科。在西方,它的产生与发展已经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公共政策一般指政府为解决现实和潜在的社会问题而作出的决定和行动,所以公共政策研究在学科渊源上属于政治学。尽管一些具有影响的学者呼吁建立相对独立的“政策科学”学科,但仍然有许多学者把公共政策研究看作是政治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由于政府的决定和行动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其产生广泛的和深远的影响,这使得公共政策现象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公共政策研究必须结合相关的社会科学学科的参与,因此,它又是一个结合了众多社会科学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另外, 公共政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始终围绕着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如何使政府的决定和行动更合理并且更有效。公共政策研究一开始就具有十分强的应用性目的,并要求运用和发展科学的可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这种综合性研究和应用性目的的特点使公共政策...
    [阅读全文]

    徐湘林 发表于 著述 | 评论(0) | 引用(0)



        中国80年代所进行的干部制度改革,在共和国历史上掀起了一场广泛而意义深远的政治精英的大转换。这场精英转换的指向是政治精英的“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自80年代初干部制度改革开始,中国领导人全力推动了这场政治的变革。在不到10年的短短时间里,几乎是所有的年迈体弱、缺乏良好教育和专业知识的老干部离开了他们工作了几十年的领导岗位,同时,几乎是所有的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凭借着激进的意识形态和革命热情进入领导岗位的政治精英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则是一大批新型的中青年知识-技术型官僚。他们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和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与那些被清洗的运动型干部相比较,这一大批新启用的技术官僚大多是以往政治运动的受害者或被冷落者,他们较少赞同过去激进的政治路线,对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的新的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持明显的拥护态度。
        西方学术界有关社会流动理论一般认为,精英转换不是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通过和平渐进的方式完成,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暴力的手...
    [阅读全文]

    徐湘林 发表于 著述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10月10日 09:3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公共政策研究基本问题探讨


        内容提要: 公共政策研究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应用性学科领域仍然面临着许多有待厘清的基本问题。本文就政策科学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公共政策研究的基本范畴,以及研究领域与研究现状三个方面探讨公共政策研究所涉及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本文认为,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开放性和理论的多样性是它作为应用性、综合性学科的应有特征。
        关键词: 公共政策 政策分析 政策科学 政策取向
        
    ...
    [阅读全文]

    徐湘林 发表于 著述 | 评论(0) | 引用(0)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朱志宏教授在“公共政策分析:现状与展望”一文中对公共政策分析在美国和台湾的发展和现状的阐述提出了许多十分有意义的论点。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分析与政治民主的关系问题。根据朱教授的观点,公共政策分析与民主政治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其一,现代公共政策分析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学科发源于民主制的美国,六十年代后期以来政策分析的研究和教学在美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公共政策分析在台湾的引进和发展也正是其政治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其二,“公共政策分析必须在健全的官僚组织和健全的政策环境下···得以顺利开展,···否则难免滞疑难行”。 因为,现代官僚组织的病态现象只有通过健全制度和加强民主方能根治。而健全的政策环境的产生则需要政府“尊重市场机制与民主政治的精神”。朱教授的观点无疑提出了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两个问题:政治民主是不是公共政策分析赖以产生和发展的...
    [阅读全文]

    徐湘林 发表于 著述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10月10日 09:3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党管干部体制下的基层民主试改革


        提要:中国近几年来地方党组织开展的基层政治民主试改革,为党的传统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体制带来了改革的气息。许多地方基层民主改革(如对县级市的部分官员职位和乡镇级官员的职位实行公开考试和民主选举)都是由地方党组织进行策划和推动的。这种现象为我们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的有关干部管理体制改革机制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党管干部任用体制的组织目的和性质进行概括分析,然后讨论干部选拔和任用体制近些年产生的弊端,第三部分讨论干部选拔任用体制改革的政策依据和地方的改革实践,第四部分探讨地方政治民主试改革的特点和地方党组织的动机。最后简要总结干部激励机制多元化和制度创新空间与地方选择性自主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关键词:党管干部 干部选拔任用体制 基层民主改革 激励机制 制度创新
        
    ...
    [阅读全文]

    徐湘林 发表于 著述 | 评论(0) | 引用(0)



        近些年来,中国政治改革的理论研究在相当程度上受政治发展理论以及替代理论的影响。然而,该理论在分析发展中国家政治变迁中所存在的方法论的局限和理论体系的缺失较少为人们所认识。尤其是在中国政治改革的研究中,政治发展理论所设置的理论假设、分析框架、和变量关系都被想当然地沿用于对中国的实际政治描述和解释中来。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理论的基本内容和观点进行批判性的评述,以比较和总结中国政治改革理论的疏失和方法论的局限,寻找更可靠的理论分析工具。

        一、政治发展理论的缺失与替代理论的意义
        
        从上个世纪50-6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家们试图运用特定的分析框架和概念工具,以及西方民主国家的发展经验,来比较分析不同发展形态和程度的政治变迁和适应的问题,并期望最终建立普适性理论体系。然而,这种努力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面临众...
    [阅读全文]

    徐湘林 发表于 著述 | 评论(0) | 引用(0)



        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过程。20多年的改革进程已经形成了中国渐进政治改革的特有模式。不管人们对这种改革的模式认同与否,渐进政治改革已经使中国的政治和政府运行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改革主要是在政治领导人的主张与推动下进行的,改革领导人关于政治改革的思想为中国政治改革确定了基本的原则和限度,并对这场改革的政策内容和过程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概括起来,这些思想包括了为政治改革设定的基本原则,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政治改革的基本内容和推进政治改革的策略方法,其中“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策略为中国复杂而艰难的政治改革提供了简单而实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工具,并对渐进政治改革模式的形成以及保持渐进政治改革的持续进行产生了实质的影响。

        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一直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导理论。但是,可以肯定的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从来就不缺乏...
    [阅读全文]

    徐湘林 发表于 时评杂议 | 评论(0) | 引用(0)



        政策科学作为政治学的一个新兴领域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是与其现代政府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进程密切相关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府管理现代化的不断深入,政策科学已经成为政治学以及行政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而得到不断的发展。但是,由于政策科学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学科建设及其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实际运用还处于初始阶段,其学科尚存在着发育不全以及理论和方法贫乏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学者受传统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的约束,不能从根本上突破传统范式的局限,从而陷于不切实际的空泛理论陈述的藩篱;二是由于传统理论和方法的贫乏,一些学者转而吸收和引进西方的理论和方法,但由于忽视了对本土社会政治结构及其人文特点的深入研究,满足于西方理论和方法的简单移植,从而陷入了西方理论和方法论“普遍适用”的认识误区。
        本文从讨论中国政策科学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入手,分析政策科学在我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的根源,并试图从社会科学本土化的...
    [阅读全文]

    徐湘林 发表于 著述 | 评论(0) | 引用(0)



        摘要:非政府组织的乐观主义者在强调该类组织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有益补充时,也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两个误区:即忽视了其组织具有的政治性特性,并对其组织效率给予了过高的期望。本文试图从现实主义的视角,来阐述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相对独立并拥有一定社会基础的民间组织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组织效率方面可能存在的缺失。并认为,非政府组织对双重失灵的补充性,以及其政治特性和效率缺失,共同构成了其组织与政府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这种复杂关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非政府组织发展空间的限度。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 第三部门 社会团体 志愿精神 政治参与 组织效率
        
    ...
    [阅读全文]

    徐湘林 发表于 著述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10月3日 09:3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政治改革政策的目标设定和策略选择


        摘要:人们对政治改革目标选择和政策方案的设计出于不同的目的和考虑。政策选择过程充斥着各方的政治互动和博弈。然而,互动和博弈的各方所拥有的正当性、影响力和权威性不可能是均等的。占主导的一方往往可以运用优势的政治资源来领导政治改革的方向和决定改革政策的选择,并将其政策偏好和现实的政治需要转换为实质性的政策和行动。在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中,中国共产党和党的中央领导层实际上是政治改革过程中始终如一的主导者。为了维护政治改革的主导权和改革政策的稳定实施,中央领导层在面对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选择了一条渐进式政治改革的道路。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初始动力和目标设置对中国政治改革的政策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动力的来源决定改革目标的设定,目标设置则规定着政策选择的标准,并进而决定政策选择的内容。影响政治改革目标设定的推动力因素来自不同的层面和多种行为主体,分析这些因素和行为主体在改革政策选择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阅读全文]

    徐湘林 发表于 著述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10月3日 09:3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政策科学的理论困境与本土化


        内容提要:我国政策科学虽然发展了十来年,在现实政策问题的推动下显得异常的活跃,但由于理论和方法主要是照搬其他学科和西方的东西,缺乏学科自身理论的建树和创新,这种理论上的困境导致学科整体发展缓慢,使政策科学学科长期停留在较低的水平。本文从讨论中国政策科学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入手,分析政策科学在中国大陆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的根源,并试图从社会科学本土化的角度探讨中国公共政策科学追求自身完善,摆脱学科发展困境的某些理论和方法的问题。
        关键词: 政策科学 学术规范 理论创新 本土化
        
    ...
    [阅读全文]

    徐湘林 发表于 著述 | 评论(0)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