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黛云文集
    乐黛云,1931年1月生于贵州,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顾问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兼任教授。
 
频道栏目

查询

标题 作者

最新评论
  • 1
    1
  • 1
    1


  • 文库统计
  • 文章数:5
  • 评论数:2
  • 开设时间:2006-9-4
  • 更新时间:2007-12-14

  • 最新链接
    暂未添加该信息。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组


    2006年9月4日 22:14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论多元文化的发展

    当今经济、科技、甚至某些物质文化的发展越来越趋向全球一体化。在这种趋势下,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精神文化(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等)走向如何呢?是否也将和经济、科技一样逐渐一体化,也就是说逐渐“趋同”呢?这类文化有没有可能,或者有没有必要持续多元发展?

    文化多元发展的重要意义
    多元文化的发展是历史的事实。三千余年来,不是一种文化,而是希腊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希伯莱文化传统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和非洲文化传统等多种文化始终深深地影响着当今的人类社会。

    从历史来看,文化发展首先依赖于人类学习的能力以及将知识传递给下一代的能力。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每一代人都会为他们生活的时代增添一些新的内容,包括他们从那一时代社会所吸收的东西、他们自己的创造,当然也包括他们接触到的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个传递的过程有纵向的继承,也有横向的开拓。前者是对主流文化的“趋同”,后者是对主流文化的“离异”;前者起整合作用,后者起开拓作用,对文化发展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以横向开拓尤其重要。对一...
    [阅读全文]

    乐黛云 发表于 论文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9月4日 22:14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建构另一个全球化

        “这个世界上,没有陌生人……”。东方与西方的跨文化对话是21世纪的核心课题之一。在欧洲一体化日渐成熟之时,亚洲,特别是东南亚与东亚之间达成共识步入一体化进程,也已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全球化,越来越多地从经济层面渗入到文化与价值层面,于是,无论对话还是一体化,文化认同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日前,学术界不同领域对它不约而同的关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专家学者们深入的思考,也会带给我们全新的启示。——编者

    全球化“帝国”——21世纪梦想的魔障

        人们曾经梦想21世纪将是比20世纪更美好的和平与发展的新世纪,然而,却突然面临了一个战争和暴力威胁着全人类的严重局面。2000年出版了《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一书(Antonio Negri,michael hardt),提出帝国不再以民族国家的国界为区分,统治人类的重任落到超国家的帝国体制的肩上...
    [阅读全文]

    乐黛云 发表于 论文 | 评论(1) | 引用(0)


    2006年9月4日 22:14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文化自觉与社会和谐——乐黛云教授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的演讲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世界的大变局。

      这个大变局包含着两大思潮。一种是以美国鹰派为首的思潮。他们认为世界秩序必须建立在美国军事力量无可匹敌的基础上,也就是要依靠美国的强大力量来统治全世界,并在这个基础上,占领全球资源,推广他们的意识形态。与此相对的是极端的原教旨主义。另一种思潮是世界大多数人的思潮,这种思潮认为,事实已证明美国的单边统治不但不可能成功,而且会激起更大的反抗和更多的人类死亡,以至全球毁灭。因此必须寻求另一种全球化,即一种多极均衡、文化多元共生、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全球化。人类的前途就取决于这第二种思潮能否取得最后胜利。目前,这两种思潮的对抗和消长正在推动、酝酿和形成着世界的大变局。

      文化自觉的三层含义

      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联系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将此总结为16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第二种思潮的核心是文化自觉。没有文化自觉,就谈不上不同文化的多元共生。什么是...
    [阅读全文]

    乐黛云 发表于 讲演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9月4日 22:14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一)

        我想讨论的问题是: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科技标准化,媒体传播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人类几千年来创造的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否有可能得以幸存并得到发展?多元的文化生态是否可以得到保护和保存?在这样一个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面前,我们所从事的文学研究或比较文学究竟有什么意义?能作出什么贡献?每当历史转折关头,人们总习惯于回归自己的文化源头,去寻找新的途径。这就是老子说的“反者道之动”,道的萌动,总是从回归开始,正如西方文化的发展也往往要回顾和重新参照古希腊和希伯莱一样。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重视差别。很早就认为“不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西周末年(约公元前七世纪),伯阳父(史伯)同郑桓公谈论西周末年政局时,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指出西周将灭,就是因为周王“去和而取同”,去直言进谏的正人,而信与自己苟同的小人。他第一次区别了“和&rdqu...
    [阅读全文]

    乐黛云 发表于 论文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9月4日 22:14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迎接汉学研究的新发展

      自经济、科技全球化时代提出文化多元化问题以来,如何推进不同文化间的宽容和理解成为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以“互为主观”、“互为语境”,“互相参照”、“互相照亮”为核心,重视从“他者”反观自身的理论逐渐为广大理论界所接受,并为多元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作为一个最适合的“他者”,日益为广大理论家所关注。正如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所说:“中国的语言外在于庞大的印欧语言体系,这种语言开拓的是书写的另一种可能性;中国文明是在与欧洲没有实际的借鉴或影响关系之下独自发展的、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国是从外部正视我们的思想椨纱耸怪牙氪吵杉麠的理想形象” 他还写了一篇论文,题目就是“为什么西方人研究哲学不能绕过中国?” 在美国,著...
    [阅读全文]

    乐黛云 发表于 论文 | 评论(1)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