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舒宪文集
    叶舒宪文集
 
频道栏目

查询

标题 作者

最新评论
  • 1
    1
  • 1
    1


  • 文库统计
  • 文章数:7
  • 评论数:2
  • 开设时间:2006-7-21
  • 更新时间:2007-12-14

  • 最新链接
    暂未添加该信息。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组


    2006年7月21日 22:2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文化寻根与文化自觉

    《哈利·波特》与后现代文化寻根

        摘要:《哈利·波特》是后文学时代出现的一个文学奇迹。它的风靡世界表明反叛现代性的潜流已经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它的后现代文化寻根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让基督教的上帝退隐不见,让异教女神所代表的新生态自然观取代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用麻瓜世界与魔幻世界的对立来批判现代性,针对理性的异化和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所导致的人性痼疾———“过度增长癖”而开出一剂猛药:用复归巫术幻想的万物有灵世界的方式来克服人对物欲的痴迷,来对抗市场魔鬼的力量。 

        关键词:《哈利·波特》;异教女神;麻瓜世界批判;文化寻根

       《哈利·波特》:后文学时代的文学奇迹2001年,作为新世纪...
    [阅读全文]

    叶舒宪 发表于 文化人类学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7月21日 22:2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埃达》与北欧神话

            冰岛史诗《埃达》是中古时期流传下来的最重要的北欧文学经典,
    也是在古希腊罗马以外的西方神话源头之一。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
    茅盾先生译介西方神话学知识,曾著有《北欧神话ABC》(1929)一书;
    黄石先生在《神话研究》(1927)一书中也专门介绍了北欧神话,
    ...
    [阅读全文]

    叶舒宪 发表于 文化人类学 | 评论(1) | 引用(0)


    2006年7月21日 22:2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贝拉的爱情演绎——读《“9·11”生死婚礼》

        如果说,爱与死是文学的永恒主题,那么旅加华裔女作家贝拉的长篇小说《“9·11“生死婚礼》(“9·11情爱3部曲”之一),就是因为在这永恒主题上推陈出新而倍受海内外读者瞩目的。

      这是一部极具可读性,又有人性深度,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浪漫气息的好小说。

      从极具可读性这个层次上看,作者选取21世纪伊始震惊全球的“9.11”这个重大历史事件做背景,显示了她具有新闻记者般高度机敏与锐利的捕捉和把握能力。这部小说虽然不象出版商在书籍外包装上所说是什么“自传”——而确切地说是半自传体小说,但是贝拉生命中一位重要的异性朋友确在2001年9月11日那天丧生于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大楼的废墟里。如此巧合的历史事件与个人经验的重合,使她顿时萌生了文学写作的冲动。当大多数的世人还在血腥的恐怖场景震惊之下回味和后怕时,贝拉已经为她孕育已久的爱情传奇当下确定了上演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可以想见,这样的故事...
    [阅读全文]

    叶舒宪 发表于 杂论 | 评论(2) | 引用(0)


    2006年7月21日 22:2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身体的神话与神话的身体

    内容提要:当今流行的“身体写作”可以看成古老的身体神话在现代的复活。神话想象的一开始就离不开身体想象。如排尿的生理要求通过梦幻转化为洪水神话。又如创世神话中,有一种天父地母或者原始夫妇神生育万物的神话类型,其基础观念就是把宇宙及万物的产生认同为两性的性器之功能。其幻想的发生原理在于,人类用自己的身体行为为坐标,把整个宇宙都身体化了。这种天父地母型神话可以说是一切身体写作和身体创造的总根源。生活在现代性确立与展开的时代,我们的身体得益于现代性又受害于现代性。这是我们的宿命。和文明以前的部落社会相比,今人的寿命肯定是增加了,但是今人的身体所承受的种种压迫、所面对的频繁的威胁和折磨也无数倍地增多了。从人体炸弹到艾滋病病毒和sars,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代性身体神话。

        关键词:身体写作 身体神话 宇宙的身体化 现代性身体

        Abstract: We c...
    [阅读全文]

    叶舒宪 发表于 文化人类学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7月21日 22:2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文学研究的人类学方法
    一,话语背景
    早期文化人类学带有着殖民背景
    首先是,1871年,爱华德。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来的,提出人的概念,早期的学者带有殖民意识,,比如早期殖民者是伴随着传教同时进行的。但是后来的学者们认识发生了改变,如生活在热带的人在许多方面超过现在人,每一个民族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第一次把人类的个体作为一个整体的部分。
    ...
    [阅读全文]
    叶舒宪 发表于 文化人类学 | 评论(1) | 引用(0)


    2006年7月21日 22:2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牛津乞丐也读书

    关于英国人的好读,前贤已经有不少记述。我印象中较深的两个是:
        董桥先生《学术》一文引用陈之藩教授《剑河倒影》里一桩轶事:“剑桥的三一学院,今年盖了一个厕所,一位校监料到一定有厕所文学家出现,他干脆把厕所的墙弄成黑板,并且把现成粉笔放在那里备用。厕所文学于是大批出笼。”

        我到三一学院专门关注过那里的厕所,文学倒是有,却看不到黑板。当时要是能拍下照片或摄像,就不至于让后人查无实据了。

        眼见为实,2001年11月初到牛津,在市内各家新旧书店间淘书。最吸引我的是位于Mag-dalen街的OXFAM书店,其地下室有很多人类学与宗教学的二手书。

        从街上走过时看到一个戴帽子的乞丐,坐在地上,不顾初冬的寒冷,专心致志地捧读一部书。这个景象我还没有见到过,施舍了先令和从中国带来的一枚银戒指,那乞丐点头称谢,我得到他允许照了一张他在阅读的相。再请问他看的是什么书,原来是英国名...
    [阅读全文]

    叶舒宪 发表于 杂论 | 评论(1) | 引用(0)


    2006年7月21日 22:28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中国神话宇宙观的原型模式

    一、西方学者的原型模式理论

      本文拟借鉴西方学者的原型模式理论重构中国上古神话宇宙观的原型模式,从而为系统理解和阐释多种上古文化—符号现象找到一种“元语言”(metalanguage)。

      原型的发掘和模式的归纳概括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乃至整个社会科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倾向,也是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核心内容。从千变万化的文学现象中洞观基本的、普遍的结构模式,就好比给外貌、穿着各不相同的个人进行X光透视,医师看到的不是表面的差异,而是人体共有的骨骼架构。伯克兰德指出,按照弗莱(N. Frye)的原型理论,“批评家是一种文化人类学家,是识别以各种各样被置换了的、或以片断形式出现的神话模式的专家。批评家将尽可能精心地去描述和归类——但他不应做评价。”?

      最初在局部范围内做出这种尝试的有英国的拉格伦和美国的坎贝尔等人。前者在《英雄》(1936)一书中将世界各地英雄神话的类同母题归纳22个项,后者所著《千面英雄》则将英雄故事模式...
    [阅读全文]

    叶舒宪 发表于 文化人类学 | 评论(0)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