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卫民文集
    左卫民,男,1964年12月生。 1981年至1999年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先后获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及法学博士学位。 1988年到川大任教。现为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频道栏目

查询

标题 作者

最新评论
暂未添加该信息。


文库统计
  • 文章数:13
  • 评论数:0
  • 开设时间:2006-9-25
  • 更新时间:2006-9-25

  • 最新链接
    暂未添加该信息。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组


    2006年9月25日 05:4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证据制度国际性准则与中国刑事证据制度改革(左卫民 刘涛)

      证据制度国际性准则是指,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及有关国际性组织根据法治国家国内立法和国际公认的一些人权保障原则确立的,刑事司法中证据制度设计和运行应当遵循的最低限度规则。这些规则通过一系列国际性法律文件体现出来,要求各国通过完善国内立法逐步予以推行。 

      一、刑事证据国际性准则的基本内容 

      在比较两大法系法治国家证据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联合国及有关国际组织的相关刑事司法准则,我们认为,证据制度国际性准则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一) 刑事证据制度设计和运行的宏观背景——无罪推定原则 

      联合国《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2项规定,“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依法证实有罪之前,应有权被假定为无罪。”作为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无论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刑事司法均贯彻了这一原则,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和一些地区性国际组织制定的其它刑事司法准则中也明确的规定了该原则。1 在证据制度中,无罪推定原则确立了司法的主体性理念,确立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证据制度中的主体地...
    [阅读全文]

    左卫民 发表于 法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9月25日 05:4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权利话语实践的艰难展开:1996年中国刑事诉讼法典修改的反思

      权利话语/实践的艰难展开:1996年中国刑事诉讼法典修改的反思 

      “如果将法律理解为社会生活的形式,那么作为‘形式的法律’的程序法,则是这种形式的形式,它如同桅杆顶尖,对船身最轻微的运动也会作出强烈的摆动。”1 基于程序法有如此作用,中国在法治建设过程中逐渐重视程序法的作用。在刑事诉讼中,国家权力对个人权利,而且是对个人生命、自由和财产等基本人权的影响巨大。依据中国的具体情况,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目标是要规范和重新调整国家与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中国刑事程序法的变革对于"依法治国"的推进极具象征意义和实际意义。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1996年的刑事诉讼法修改在中国的法治化进程中较早进行并颇受各方关注。 

      中国的刑事程序改革--作为中国法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维度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在人权保护向度上的努力,即强化诉讼的民主化和对公民权益的保护。因为,权利理论是现代法律的基本叙事(narrative),这种叙事之所以成为法律的"元叙事", 其原因就在于:权力对...
    [阅读全文]

    左卫民 发表于 法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9月25日 05:4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后现代之法院形态:考察与反思(左卫民 周长军)

      本世纪以降,在世界各国向现代化社会挺进的交响乐中,一股后现代主义的思潮萌生继而奔涌于社会科学领域,向现代主义发起了持续性的挑战。 

      作为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拨,后现代主义原本主要是文学、绘画、建筑领域的文化运动。而且,“后现代主义”一词相当暖昧,且多歧义。有人视之为一个时间概念,即“后于”(after)现代主义,与后自由主义社会、后工业社会中的“后”字相近。日本文学理论家酒井直木在一篇谈日本后现代文化的文章中就在这种立场上说道:“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序列暗示了一种时间的顺序,我们必须记住,这个秩序从来都是同现代世界和地缘政治构造结合在一起的。现在,众所周知的是,这种秩序基本上是十九世纪的历史框架,人们通过这个框架来理解民族、文化、传统和种族在这个系统里的位置。‘后现代’作为这个序列的最后一项是最近才出现的,但‘前现代’和‘现代’在历史和地缘政治上的配对组合...
    [阅读全文]

    左卫民 发表于 法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9月25日 05:4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公民诉讼权:宪法与司法保障研究(左卫民 朱桐辉)

      公民诉讼权:宪法与司法保障研究 

      在20世纪的世界法治发展史上,一个应该受到关注却并未获得中国学者充分注意的现象是公民诉讼权的确立与发展。综观法治发达国家之法治实践,不难发现,公民诉讼权为不少国家关注与保护,构成多国司法制度设计与改革的基本出发点与归宿。 

      显然,对于这样一项具有普适性的权利及相应之运作实践,中国学者没有理由予以忽视,尤其就中国司法改革的进路而言,不管司法程序打造如何,如果公民无法迅速、有效地行使诉讼权,那么,立法者和法学家的诸多努力都将枉费。有鉴于此,探讨公民诉讼权的有关问题并以此评价中国司法制度的利弊得失,进而研究改革之路径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诉讼权——公民的基本权利 

      所谓诉讼权,是指公民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享有的提起诉讼要求国家司法机关予以保护和救济的权利,即司法保护请求权。具体而言,公民诉讼权表现为各种类型诉讼中的起诉权、应诉权、反诉权、上诉权、再审请求权,等等。总而言之,凡属要求启动或参加司法救济程序进行裁判之权利,均属公民诉讼权。...
    [阅读全文]

    左卫民 发表于 法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9月25日 05:4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反思法院制度:意旨、对象与路径

      在现代中国法学研究中,司法制度尤其是法院制度曾经是一个长期被学者关注不够的领域,尽管最近若干年来这一情况有了显著变化,但笔者认为,基于以下考虑,反思法院制度的意旨、对象与路径理当是学界尤其法学研究工作者的基础课题之一。 

       

      一、研究的意旨 

       

      以法院制度为研究客体,主要是基于如下考虑。 

       

      首先,法院制度在实践层面上具有重要意义。毫无疑义,在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中,法院制度源远流长。按照霍贝尔的观点,原始形态的法院甚至存在于初民社会之中,尽管此法院的形式特征迥异于现代社会的法院[1](27页)。迄今为止,法院制度的运作一直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不仅如此,法院还具有重要作用。在现代某些国家,法院制度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托克维尔在1834年访问美国时就发现并指出:在美国发生的未曾解决的政治问题,迟早都会变成司法问题[2](310页)。所以,没有哪个国家创制过像美国那样的强大司法权。同样,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作用甚广的法院。欧洲中世纪的庄园法院、教会法院和封建领主法院均在各自管辖权区域...
    [阅读全文]

    左卫民 发表于 法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9月25日 05:4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法治社会中的法院功能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法院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权威机构,然而,究竟法院基于什么缘由,发挥怎样的功能,我国学者尚未充分研究。有鉴于此,笔者在此作一论述,以就教于同仁。 

      一、 直接功能之行使 

      任何法院制度尤其法治社会的法院,都以解决纠纷为直接功能,这一点可谓学者之共识。日本法学家棚濑孝雄曾经说过,审判制度的首要任务就是纠纷的解决。卢埃林更深刻指出,解决争端是法院最为重要的职能,并始终为其它功能的实施创造条件。因此解决纠纷是法院制度的普遍特征,它构成法院制度产生的基础、运作的主要内容和直接任务,亦是其他功能发挥的先决条件。 

      具体而言,法院制度功能之运行可从以下方面探讨。 

      (一)法院在纠纷解决体系中的地位重要 

      人类社会内部各种角色基于利益分化而发生的冲突与对抗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因应上述情形,社会必然会建构并运作一个纠纷解决体系。法治社会中的法院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尤为关键,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纠纷解决的范围广泛。在法治社会,法院可以受理与处理广泛发生的各种纠纷,在一定意义上,社会所发生的所...
    [阅读全文]

    左卫民 发表于 法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9月25日 05:4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法院制度现代化与法院制度改革

     法院制度现代化与法院制度改革 

      在当今中国法治实践中,法院制度改革无疑是焦点所在。对此,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在笔者看来,所谓法院制度改革必须置于法院制度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予以考察与评判,一切改革都应朝向实现法院制度现代化之目标。在此,笔者拟对相关问题作一论述。1  

      一、基本理论:现代型法院的特征架构 

      如果我们认可对法院制度所作传统与现代的类型化分析,2 并将司法改革看作是前者向后者的不可逆的演进过程,则首先得阐明现代型法院的特征架构。根据法院制度的既有运作实践以及我们的理性分析,法院制度的现代性构架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分化 

      所谓分化,是指“社会中原有的位置相对确定的一个单元或系统……分离成诸个单元或系统,它们对于更大的母系统而言,在结构和机构的意义上都彼此不同。”3 结构的分化和功能的专门化被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们公认为现代化的基本指标。 

      在分化的政治网络中,法院的型构样式呈现出以下几大特征:一是工作目标的专...
    [阅读全文]

    左卫民 发表于 法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9月25日 05:4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法院制度现代化论纲

    编者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迈开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时刻冲击着原有的司法制度。因而,法院为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也在探索中不断地进行改革,尤其是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后,法院制度改革成为法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如何改革仍是一个需要深入研讨的问题。本文作者提出“一切改革都应朝向实现法院制度现代化之目标”,深刻阐述了现代型法院的特征及我国法院制度现代化的历史背景、改革的基本思路,令人深思,相信对今后法院制度的深层次改革会有所启迪。本报今明两日将在第3版连续刊出,以飨读者。

     

    在当今中国法治实践中,法院制度改革无疑已成焦点所在。在笔者看来,此一改革必须置于法院制度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予以考察与评判,一切改革都应朝向实现法院制度现代化之目标。在此,拟对相关问题作一论述。

    上篇:基本理论——

    现代型法院的特征架构

    如果我们认可对法院制度所作传统与现代的类型化分析,并将司法改革看...
    [阅读全文]

    左卫民 发表于 法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9月25日 05:4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法院的案卷制作:以民事判决书为中心(左卫民谢鸿飞)

    一 问 题 

       

      法院处理的任何一个案件,都涉及到许多公文,如受理通知书、判决书等等,这些案卷是每一个案件都必须的。最近几年,最高法院发布了许多关于法院案卷制作方面的文件。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试行法院诉讼文书样式的通知》(1992年6月20日 法发[1992]18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法院诉讼文书样式(试行)>若干问题的解答》(1993年4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人民法院公文处理办法〉的通知》(1996年4月9日 法发〔1996〕9号)等等。最高法院副院长祝铭山在1991年10月22日年关于“认真贯彻执行《档案法》进一步做好人民法院的档案工作”的讲话中也指出: 

      人民法院的档案工作,是法院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民法院都应当进一步提高对档案和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档案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是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要进一步重视档案工作,加强领导,解决档案部门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促进档...
    [阅读全文]

    左卫民 发表于 法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9月25日 05:4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法官的知识:一个导论

      在真理中歌唱是另一种呼吸/它不是一切/它是神灵,是一阵风。 

       ——里尔克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不得不面对大量的知识,去构造关于话语的话语。 

       ——福柯 

      一、 从两个故事中引出的问题 

      1、所罗门的故事。 

      据希伯莱传说,神赐给所罗门王极大的智慧,“如同海沙不可测量”。天下列王都差人听他的智语。《圣经·列王纪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日,两妓女争夺孩子,久执不下。所罗门王令人将孩子一劈为二,各与半,一女愿劈,一女不愿,宁送子与彼。王遂判子归后者。1  

      相同的智慧故事也在中国上演。在《管锥编》中,钱钟书先生举了很多相同的例子,如《风俗通义》中的黄霸判子案、《魏书·李崇传》中断子案、《灰栏记》第四折中的包拯断子案等等。2 裁判者与所罗门使用的技巧完全相同。 

      2、农民与法官的故事 

      一个贫寒的农民到城里打工,因没有找到工作,一...
    [阅读全文]

    左卫民 发表于 法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9月25日 05:4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从合法到非法:刑讯逼供的语境分析(左卫民、周洪波)

    【摘要】
        刑讯逼供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由合法变为非法,一般认为是“人道”、“理性”的结果。作者认为,尽管“启蒙”话语的言说有积极意义,但是它还不是使刑讯逼供发生命运转化的唯一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力求从广阔的社会背景来追究促使刑讯逼供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发生命运变化的原因和动力机制,进而探寻我国在刑事司法中遏制刑讯逼供的可能性。文章指出:主要由于科技水平差异造成的社会客观条件不同,致使传统国家是一种“权力炫耀型”国家,而现代国家是一种“日常监控型”国家,正是这种国家权力运作策略的嬗变,使得实施刑罚的意义与方式、证据的客观化生成机制发生转变再加上与之相应的社会意识对刑讯逼供的认同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在根本上促成了刑讯逼供的命运转化;在我国当前,权力运作兼具传统性和现代性的特征,这造成了刑讯逼供处于一种“暧昧”境地,因此,有效遏制刑讯逼供的出路之一在于加强规范化的日常监控。
    【关键词】刑讯...
    [阅读全文]

    左卫民 发表于 法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9月25日 05:4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传媒与司法关系新探

    传媒与司法关系新探 

      传媒监督司法是时下颇为流行的观点。在新闻界人士那里,这种认识更成为传媒对司法活动进行报道与评论的重要依据。的确,强调传媒对司法的监督蕴含着遏制权力与保护民众的意旨,这是现代民主社会不懈追求的目标。在司法权不断膨胀腐败时,倡扬并加大传媒对司法的监督力度更具现实意义。 

      然而,传媒与司法并不只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在二者关系上如此提论可能带来负面后果,把传媒与司法关系简单化,从而忽略对两者间本质关系的深入探讨。那么。传媒与司法之间究竟何种关系?欲就此作出回答,我们首先应该考察司法与传媒在西方与中国的角色定位和社会使命,然后才能梳理其关系从而得出合理结论。 

      一、司法与传媒在西方社会的定位 

      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诸国,作为三权之一的司法权与“第四种权力”——传媒是否存在我们想象中的尖锐对立与冲突,抑或相反,两者在根本上相通、宏观层面上一致,它们之间仅有局部性对立?这值得探讨。 

      (一)司法权在西方的地位与使命 

      在西方政治理...
    [阅读全文]

    左卫民 发表于 法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


    2006年9月25日 05:49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背景与进路法院制度现代化的宏观考察

    一、社会背景:现代化及其建构 

      在确证并论述将法院制度划分为传统型与现代型的基本理论范式后,接踵而来的问题便是两种制度类型是否存在着先后相继关系?如果存在历史替代逻辑,那么究竟基于什么背景发生这种转型的呢?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且不得不反思的问题。 

      对上述问题的考虑,必须从两种法院制度的宏观背景着手。这种宏观的背景便是现代化理论及相关的历史进程。法院制度现代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为剧烈、最为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它是业已经历或正在进行的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巨变过程。现代化进程与下列界定性因素有关:国际环境的改变导致国家间依附的加强,非农业生产尤其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大幅增长,出生率和死亡率由高向低的转变,持续的经济增长,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各种组织和技能的增生及专门化,官僚科层化,政治参与化以及教育的扩展。这些变革在当今世界的多数国家都完成了。不仅如此,现代化足以波及到与拥有现代化模式的国家有所接触的一切民族,从而使既有社会模式遭到损毁。所以,现代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阅读全文]

    左卫民 发表于 法学研究 | 评论(0)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