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研究 >> 哲学 >> 一个青年哲学家的自勉
学术研究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哲学
一个青年哲学家的自勉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周国平 点击:32次 时间:2012-5-13 22:57:15
 按:我正在修订尼采著作的译稿,并为每本著作撰写了导言,交译林出版社出版。今年已出四种,其中有《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这是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本尼采早期著作,现在把我写的导言在博客上陆续发表,从中可一窥此书的内容。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译者导言之一
    一个青年哲学家的自勉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发表于1874年10月。尼采原计划写一系列反思现代文化的论文,放在《不合时宜的考察》这个总题目之下,仅完成了四篇,本书是第三篇。标题中的“教育家”,是从根本的涵义上说的,指的是传道解惑之人,即人生的教导者、人生导师。在尼采的青年时代,叔本华就起了这样的作用。
    尼采是在二十一岁时读到叔本华的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那时他上大学二年级,在莱比锡一家旧书店里发现了这本书。叔本华去世刚五年,看来名气还不大,这个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在此之前竟不知道这部经典之作的存在。他从来慎于买书,这次却鬼使神差似的立即买下了。拿回去一读,如同中了蛊一样,连续许多天陷入神经质的亢奋,内心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尼采生性敏感忧郁,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是如此契合他的心情,后来他说这本书当时给他的最强烈印象是:“在这本书里,每一行字都在呼喊放弃、否定、听天由命,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面镜子,其中无与伦比地映现了世界、人生和我自己的心境。”
    当然,对于尼采来说,如果只是在悲观哲学上共鸣,结识叔本华就没有多大意义。真正的意义在哪里?在本书中,尼采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回顾了当时的感受:
    “当我幻想自己能找到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做老师时,我简直是异想天开,我想象他能够使我超越时代的不足,教我在思想上和生活中回归简单和诚实,也就是不合时宜……
    “正是在这样的困苦、需要和渴求中,我结识了叔本华。
    “我属于叔本华的那样一些读者之列,他们一旦读了他的第一页书,就确知自己会读完整本书,倾听他说的每一句话。我一下子就信任了他,现在这信任仍像九年前一样坚定。我之理解他就像他是为我写的一样……”
    在这里,尼采对叔本华给予他的影响持非常积极的评价,明确承认叔本华是他终于找到的哲学家导师。事实上,尼采走上真诚探究人生意义的哲学之路,叔本华的确是引路人。
    青年尼采最爱两个人:叔本华和瓦格纳。可是,这两个人后来成了他一辈子的冤家,被他当作批判时代弊病的靶子骂了一辈子。他骂叔本华,恰恰集中于当年使他受到巨大震撼的悲观哲学,斥之为颓废和虚无主义。当他后来再谈及当年所受的那种震撼时,用的便是一个受害者的口气了。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一支《坟墓之歌》,其中写道:青春的梦想和美景,爱的闪光,神圣的瞬间,对幸福的眺望,都过早地消逝了;我的仇敌蛊惑了我最宠爱的歌人,使他奏一曲最可怕的哀歌,用这哀歌刺杀了我的欢乐;可是,我的最高希望尚未实现,甚至尚未说出,我对此如何能忍受,我如何治愈这样的创伤;是的,我心中有一种不可摧毁的力,那就是我的意志。尼采所说的最宠爱的歌人显然指叔本华,他控诉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刺杀了他的青春的梦想和快乐,而他一辈子都在用他的意志克服这创伤。
    在精神病发作前夕,尼采又一次谈到1865年初读叔本华的经历,埋怨其结果是使他十分严厉地否定了自己的“生命意志”,他还把叔本华哲学譬作很差的食物,导致他“营养不良,胃口败坏”。
    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把尼采领进了哲学之门,但尼采没有停留于此,他不甘心悲观,努力要寻找一条思路,在承认人生本无意义这个悲观主义的前提之下仍能肯定人生,给人生创造一种意义。正是沿着这条思路,他建立了有别于叔本华的他自己的哲学。他自己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在晚期的一条札记中写道:“我的预备人:叔本华。在何种程度上我深化了悲观主义,并且通过发明其最高对立面才使之完全适合于我的感情。”其实,这个努力在本书写作之前就开始了,他在《悲剧的诞生》中倡立酒神哲学和悲剧哲学,在《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中推崇赫拉克利特的生成哲学,都是以战胜悲观主义为鹄的的。
    让我们回到本书。写作本书时,尼采三十岁,哲学活动刚开始,但已阻碍重重,此前正式出版的三本书,无论《悲剧的诞生》,还是《不合时宜的考察》的前两篇《信仰者和作家大卫·施特劳斯》及《历史对于生命的利弊》,遭遇的都是学术界的愤怒和沉默。当此之时,他需要寻找一个榜样来勉励自己,坚定走所选定的哲学之路的信心,他把目光投向了遭遇过相似命运的叔本华。在本书中,他把叔本华当作范例,阐述了他对哲学与人生、时代的关系的思考。在尼采的著作中,惟有本书是系统论述这个主题的,而且文章写得极好,既充满青年的激情,又贯穿成熟的思考,行文流畅,即使到了今天,仍应该是每一个关心生命意义的青年--以及心灵依然年轻的非青年--的必读书。当然,今天的哲学家也不妨一读,如果它使你们感到了惭愧,那也是不错的结果。
    本书以叔本华为范例,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尼采的自勉。在《看哪这人》中,尼采告诉我们,他在该书中不过是像柏拉图利用苏格拉底一样,利用了叔本华作为表达思想的工具。他强调:“写入该书的是我的最内在的经历,我的生成。尤其是我的誓愿!”其中“每一个字都源自深刻的、内在的体验;其中不乏最痛苦的体验,有一些字甚至是用血写的。”最后他干脆说:“不妨认为,在这里说话的根本不是‘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而是其对立面即‘作为教育家的尼采’。”难道他否认叔本华曾是他的哲学家导师了?叔本华对于他的哲学志业的形成完全不起作用?对此不应该有非此即彼的判断。有一点是清楚的:在叔本华的著作里,你找不到对于哲学与人生的如此热情、饱满、有力的论述。一切有效的阅读不只是接受,更是自我发现,是阅读者既有的内在经历的被唤醒和继续生长。尼采对叔本华的阅读无疑更会是如此。从本书的内容看,谈得多的还真不是叔本华的教诲,而是哲学家以及有理想青年的自我教育。所以,我们或许可以同意,本书的确切标题应该是《作为自我教育的哲学家的尼采》。说到底,一切有效的教育也都是自我教育,惟有当你的灵魂足以成为你自己的导师之时,你才是真正走在你自己的路上了。
    好吧,现在让我们怀着同样的信念来阅读尼采的这本书。

共[1]页

周国平的更多文章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联天下
网站建设 出国劳务 技术移民 玻璃钢电力管 新娘跟妆 四川律师 素描培训 成都墙绘 激光切割 经济纠纷律师 摇摇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