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研究 >> 哲学 >> 新伦理纲常——探讨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
学术研究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哲学
新伦理纲常——探讨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何怀宏 点击:259次 时间:2013-1-11 16:01:23
中国弃君主行共和已经百年,现在正进入它的第二个百年。抚今追昔,它是有许多方面可以感到骄傲的:在历经战乱和动荡之后,中国在最近的30年经济和国力终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崛起的成就举世共睹。
  然而,这一成就的背后,也存在诸如江海污染,食品有毒,执法粗暴、路人冷漠、官德不彰,民风不淳……等让人忧伤的问题,但我不认为这就"标志着中国道德的全面崩溃",我还是相信人心,相信中国人的人心,相信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我们需要探讨这种种负面现象的直接原因和提出对策,亟须探寻确立一种新社会的类型,而优先的又是奠定这个社会的道德基础:从它的伦理纲常到它的政治正义。换言之,我们需要探寻和构建一种从制度正义到个人义务的全面的"共和之德",应该有多种多样的尝试,来从理论上探讨充分利用中国历史文化中深厚的道德资源,同时又充分地考虑现代世界的发展,构建一个能够作为新社会道德根基的伦理体系。
  
  构建新的纲常
  
  一个伦理体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原则规范与价值信仰,而且主要的是原则规范。顾名思义,"伦理"一定要有"理",要有原则规范的提出和论证。尤其现代社会,更是集中和优先地考虑针对行为、制度和政策的原则规范。所以,我们先从原则规范说起,且就用传统的语汇,名之为"新纲常"。其中"纲"主要是指其原则性,"常"主要是指其恒久性。"纲"也是指更根本的原则,而"常"是指最经常和主要的几种关系和德性。
  首先是"新三纲"。"旧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我们可以摒弃其具体对象中的等级服从之意,也不再把家庭亲戚关系与社会政治秩序合为一体,但仍取其原则纲领之意。所以,我尝试提出的"新三纲"是"民为政纲、义为人纲、生为物纲"。
  民为政纲:这里的"政"是指政治领域,"民"不简单地是指人,而且可以引申为政治这个领域应当尊重的基本价值和服从的首要道德原则,即政治应当以民为本,以民为主。
  "民"应当是包括所有人的,即政治原则上应当为所有人服务。从这一原则的具体实行来说,就是主治者应当以社会、以其他所有的"民"的利益和意见为依归。这两者的身份自然不是完全固定的,两种人会互相转换,上下交流、"官"会变成"民","民"也会变成"官"。政治制度的设计乃至要努力促进和鼓励这两种人之间的上下流动,反对公开的和隐秘的世袭。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在"官"者也还是"民",他在担任职务的同时也还保留"民"的身份。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民"也就是一个普遍的价值,而不是指特定的一群人或多数人,而是指所有的人,这也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人为政纲",即政治不是为少数权力者服务的,甚至也不是为多数人服务的,而应该是为全民服务的,为这个社会的所有社会成员服务的。
  义为人纲:上面谈到政治权力的领域还是会有差别,不会完全平等,故而作为政治人之间的关系还不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关系,而还是一种有差别的对待的关系。而谈到所有人,社会的所有成员所应承担的义务,则是普遍的,平等的、不分彼此的,没有谁为主为次的。平等的主体是人,平等的对象也是人。也就是说,"义"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平等对待,至少在某些基本的方面平等对待。所谓"忠恕"、"金规",其本义都是要将自己与他人平等看待。由此就引申出"人其人"、以及"不可杀害、不可盗劫、不可诈欺、不可强暴"等基本禁令来。
  所以说,所有人都应遵循基本的道义,所有人都应以"义"为基本的行为纲领。这并不说人与人之间没有差别或不应有任何差别,而是说在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上对所有人都应一视同仁的关照和要求。如果说这义务的根源也来自某种差别,这里的差别不是在人与人之间,而是在人与其他动物之间,所以,古人讲"人禽之别"就在仁义道德,人如果没有仁心义行,"则与禽兽奚择哉?"(孟子)。近代西方从康德到罗尔斯,也是讲人的特点正是有理性和正义感的存在,有理性可以做自己人生的规划,有正义则可做社会共存的安排。
  生为物纲:如果说"民为政纲"是政治领域的道德原则,"义为人纲"是更大范围的社会领域的道德原则,"生为物纲"则是最大范围内的、有关自然宇宙万事万物的道德原则了。人如果要做道德的主人,做自然界的主人,不仅仅做利用、征服的主人,还是做道德带领的主人,也就是说既然你这么聪明、这么有力量,就应该好好维护这个地球,维护自然界,要保全物种,不能完全的人类中心主义。这就是生为物纲的含义,他要充当一个道德的带领人。
  以上是"新三纲"。以下"新五常"则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五常伦"、即五种经常性的需要人来处理的社会关系;一是"五常德",即人应当具有的五种持久性德性。
  首先说"五常伦",古人所认为的"五常伦"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五种人际关系,这是从古代社会抽绎出来的五种重要关系,而今天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外界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变,从现代社会伦理的观点看,我认为可以分出这样五种关系:天人关系、族群关系、社会关系(狭义)、人人关系、亲友关系。而对于这样五种关系的道德要求或者说道德期望,我认为或可这样概括:天人和、族群宁、社会公、人人义、亲友亲。
  "天人和",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应当是和谐的、共存的、而不应当是战胜与被战胜、征服与被征服的那种关系、甚至也不能完全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族群宁",首先是不同国家族群之间的和平与安宁,要努力谋求互相之间不诉诸武力,不发生战争、乃至能够合作共赢;其次也是谋求在一国之内的族群和平以致和谐,乃至使之能够相互携手、精诚团结。"社会公",即遵循古已有之的"天下为公"的原则,社会制度的安排和各项政策应当符合公平正义、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社会要保障公民的权利,而个人也要履行公民的义务。"人人义",即在处理一个人与其他具体个人的关系上,应当遵循一般道德和礼仪的规则,履行自己应尽的自然义务,也包括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能够有古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义---也即是现代的"宽容"之义。在现代社会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与陌生人的关系应当讲求义理,平等对待。"亲友亲",这和"义"有所不同,它是指一种更加亲密与和睦的关系。它们就构成社会的一些基本细胞,虽然各自都很小,但是却对其中成员的幸福来说关系重大。一种亲情和友情依然在中国人里得到高度的珍视,所以,我们还是将其纳入社会的基本纲常。
  五常德,这就是仁义礼智信。孟子"四端说"和仁义礼智信很有关系,另外古代还有"三达德",这就是仁、智、勇。古希腊还有"四主德",这就是节制、勇敢、智慧、正义。仁义礼智信可以将这些内容都包括进来,比如说人我们强调同情心、恻隐之心、亲情之爱,还有就是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仁是最要紧的德行,古人说仁为仁义道德,朱熹说仁是头脑总目。关于义,孟子说义很多了,包括尽责、勇敢、坚持、坚韧等等德行。礼,包括节制、克己,人的物欲也要节制,另外人和人打交道,你不能够完全由着自己的欲望,必须有所克制、克己。我们刚才举了例子,一般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礼貌,公共场合的礼貌,这些都可以包括在里面。古人的"三礼"固定的非常详细,今人看来可能有一些琐碎,但是礼仪仍然是重要的,使我们的交往不仅轻松,而且愉快。智,当然这就是智慧了,道德智慧。民纲,你要知道原则是什么,大纲、大节这是民经、民纲。但是还要知权,权就是权衡,这需要智慧的磨炼,孟子说要学会权衡,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到正当的并且是有效的解决办法,而且这比较符合中道,中和、中道是比较合理的,恪守中道。信,前面说了仁义礼智,如果没有信的话,如果不是真诚的,那就是虚伪的幌子了,信是贯穿一切德行的,不过我们这里更强调具体的,一个是政府的公信,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以及你真的由自己心里发出来的诚信。
  
  给中华新伦理"新正名"
  
  以上所论"纲常"是讨论道德的原则规范,至于"中华新伦理"的价值信仰体系,我想或可以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明清数百年间在民间社会兴起的崇敬对象为基础进行改造,这就是在传统民居厅堂正中壁上或神龛上郑重书写的五个字:天、地、君、亲、师。民国代清之后,民间许多人又将其中的"君"改为"国"。我想,如解释得当,这有可能会是一个能被范围最广泛的人们接受的一个信仰体系,即天、地、国、亲、师。
  以上诸条或可概括为:敬天、亲地、怀国、孝亲、尊师。这些价值信仰在不同的人那里会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不同的表达和组合方式。它们在各人那里也会有不同的地位或先后的次序,乃至不是全有,而只有其中几项。但我认为这五个方面还是一种具有很大包容性、而又有中国文化特点的概括。它们是感情、理性、经验和信仰的综合。它们并不具体地告诉我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并不直接地发出行为指令或禁令,但却可能是一种我们安身立命的所在,并提供对社会伦理规范的信念,从而可能提供比单纯对义务的尊重以更大的支持、统摄和制裁力量。
  最后谈到"中华新伦理"的入手途径。我们要努力做到名实相符、言行一致,就需要进行名实之间的调整,这种调整大概会是双向的,也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一方面要根据真实的情况剔除一些虚妄不实之"名",增加一些真实之"名",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一些历史证明是正确之"名"来"循名责实"。根据现实生活中重要和紧迫的问题,我提出一种"新正名",这就是:官官、民民、人人、物物。
  官官:首先是官员要像官员的样子。官员要履行其政治功能是一定要掌握某种权力的,问题在于必须给这种权力加上相称的责任和严格的限制。治国先要治吏、正民必先正官。所以,官员的问责、官德和政治伦理的建设是当务之急。
  民民:其次是民也要像民,这里主要是指像一个公民。每个公民都要勇于和善于维护自己的权利,但也要积极承担与公民权利相称的义务,担负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当承担的责任。
  人人:或者说"人其人",即以合符人性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人,以合符人道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人,把人当人看。不欺凌和侮辱任何一个人,让所有人都过上符合人的身份的、比较体面的生活,为此,也就要优先关怀弱势,但同时也鼓励优秀、卓越和创新,使"人尽其才"。
  物物:或者说"物其物",即把物当物看,不扩大也不缩小,让物就是它本来的样子。我们要让物就是物它本来的样子,就需节制人类的物欲,使"物尽其用",不暴殄天物,不虐待动物,不破坏环境,不污染生态。
  新纲常加强了对社会与政治公共领域的区分,亲友的关系从三纲中排除,我们在三纲中不再提亲友的关系,只是放在五伦中,因为在政治领域我觉得这是可以分离的。大幅充实了生态的内容,也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放到重要的位置,生为物纲、天人关系也好、亲地、物物也好。五常德里面也包含这样的含义。强调平等,过去旧三纲确实有等级服从的关系,但是现在是趋于平等。在信仰领域保留了敬,比如说对天地的敬、对国、亲,尤其是亲,是祖先的敬。最后,将政治的主轴或者是重心扭转,不再强调下面对上面服从、臣对君负责,而是治理者对民的服从,民是广义的。
  当然,以上所述纲常都还具有相当形式化的一些特点,其内容还不可能完全具体地展开,还有待于充分解释,但另一方面,它们作为伦理的原则("经"),也不可能不具有一些形式化的特点,如此也才能普遍化并留够自由"权量"的空间。除了纲常规范,还有价值信仰和入手途径。信仰最高远,纲常是中坚,而正名最紧迫。这些问题我只是作为设想提出来,中国在过去的20世纪中的社会伦理道德,我们确实看到了松懈与问题,需要新世纪的百年重整、百年复兴,这也是我的心愿。来源: 南都公众论坛

共[1]页

何怀宏的更多文章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网联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