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研究 >> 哲学 >> 人性境界及能力
学术研究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哲学
人性境界及能力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杨国荣 点击:3088次 时间:2013-4-12 13:21:22
 人的精神世界形成于成己与成物的过程。广义的精神世界既包含人性境界,又涉及人性能力,前者体现了内在的价值取向,后者则从一个方面为成己与成物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人性境界首先以理想意识与使命意识展示了精神世界的人性内涵。相对于此,人性能力更多地表现为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变革世界与变革自我的现实力量。作为成己与成物的可能条件,人性能力既不同于抽象的逻辑,也有别于单纯的意识或心理功能,它以具体的形态内在地作用于人的知、行过程,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
  然而,尽管人性能力内在地展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其现实作用必然合乎人性发展的方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的凯歌行进,自然及其他存在被作为对象来处理。与对象化的思维趋向相联系,科学更侧重于对世界单向的发问,并往往将人自身存在的意义淡忘。但科学本身不仅表现为负面的形态,它在敞开世界的同时,也为成己与成物提供了更广的空间。然而,当以对象化的思维趋向转向对人自身的理解时,人是目的这一价值原则往往会变得模糊。与之相联系的,则是人性能力的工具化趋向:当人本身渐趋物化时,人的能力也将逐渐失去作为成己与成物之内在根据的意义,而仅仅被视为达到某种科学或技术目标的工具和手段。
  广而言之,在社会之中尚存在“人的依赖关系”与“物的依赖性”的历史条件下,较之走向自由这一内在价值目标,与人性发展方向相异的、表现为人的 “身外之物”的名、利往往成为追求的对象。一旦人的能力主要被用于获取这些“身外之物”,则人性能力本身也必然将异化为外在的工具和手段。
  避免人性能力的工具化和手段化,既涉及社会历史的层面,也关乎观念之维。在社会历史的层面,它意味着扬弃劳动的异化和人的异化、超越 “人的依赖关系”与“物的依赖性”、从价值导向与实践过程等方面抑制科学与技术的僭越等;就内在的观念和精神领域而言,则应当对人性境界予以必要的关注。作为精神世界的具体形态,人性境界的深层内蕴体现于对何物存在(人禽之别)与为何而在(人生目的)的关切,后者所涉及的也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以及人自身的存在意义。以此为内涵,人性境界同时也从精神世界的内在方面规定了人性能力的价值方向,并引导其在成己与成物的过程中展现人自身的本质力量。
  历史地看,以心性之学为主要关注之点的理学在某种程度上便表现出以上倾向。理学中的一些人物固然也谈到成己与成物,但往往将后者限定于德性涵养等伦理之域,与之相联系的人性能力,也主要囿于以伦理世界为指向的德性之知,而未能展现人的全部本质力量。以此为价值立场,人性境界每每呈现思辨化、玄虚化的形态。
  就观念或精神的领域而言,一方面,人性能力离开了人性境界,便往往缺乏内在的价值承诺和理想的引导,从而容易趋向于工具化和手段化;另一方面,精神境界离开了人性能力及其现实的历史作用过程,则每每导向抽象化与玄虚化。从成己与成物的视域看,人性境界与人性能力既形成于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变革世界与变革自我的过程,又从不同方面指向构成了其展开的内在根据。以人性境界与人性能力的统一为前提,通过人是目的这一本质规定,人性能力扬弃了外在的形态,展示出内在的价值意义;在融入成己与成物的现实创造活动过程中,精神境界超越了抽象、玄虚、空泛的精神受用或精神认同。就人的存在而言,如果说,人性境界的形成,使人首先表现为价值目的意义上的德性主体,那么,人性能力的发展,则使人更多地呈现为价值创造意义上的实践主体,而自由的人格则以二者的具体融合为历史内涵。

共[1]页

杨国荣的更多文章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网联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