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研究 >> 哲学 >> 李学勤先生评议书-余平
学术研究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哲学
李学勤先生评议书-余平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学勤先生评议书 点击:563次 时间:2013-7-5 17:46:20
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评语
 
 
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  余平
 
李学勤先生的质朴文字,穿越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起伏,带出了近当代中国学术的基本尊严:敬业、专业、独立。李先生的著述,视野宽广,其论域所及包括古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甲骨学、年代学、简帛学、历史学、哲学、宗教学等等。李先生不仅禀有诸如“既不能是保守的只有文科的文化,也不能是一种单纯的只有科学技术的文化”(《中国古代文明十讲》第30页)、“把中国古代文明放到整个人类文明历史的背景中去考察、理解、比较和估价,从而作出具有理论高度的贡献。这是我长期企望的目标”(《走出疑古时代》自序)、“讲门户实在要不得。我觉得我们写学术史,一定不要这样”(《走出疑古时代》第10页)这样清楚开阔的思路和理念,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兼容并包的理念在李先生那里,已然构成了一种践行着的真切学术姿态。
譬如,关于郭店楚简《老子》,李先生的观点在“论郭店简《老子》非《老子》本貌”一文中表达得简洁明确:“我个人的意见是,郭店简《老子》在章数和章次上,都不是当时《老子》的本貌”;“我接着想说的是,简本《老子》有些与帛书本、今传本突出不同的文句,未必是《老子》的本来面目”云云(《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这个观点与以楚简本为“本貌”而引出的种种“惊人之误”和“惊人之讹”,进而顺势喊出“重写老子其人,重释《老子》其书”(参见尹振环:《楚简老子辨析》,第30-40页,第6页)之主张,如果不说是针锋相对,无疑可说是相去甚远。然而,在为尹振环的《楚简老子辨析》一书作的序中,李学勤先生却写道:“就我来说,尹先生的作品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老子》一书锲而不舍,做出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并能及时追踪最新发现,进行系统的解剖分析,不愧为专门之学。实际上,尹振环先生几十年来,不曾在学术性质的岗位上,却能以大年有成,取得如此受人瞩目的成绩,岂不使像我这样的所谓专业人员惶惭?”(参见尹振环:《楚简老子辨析》,序,第3页)这样的胸襟和气度,令人不禁对老一辈学者肃然起敬。
当我们读《古文字学初阶》、《中国青铜器的奥秘》、《比较考古学随笔》、《中国古代文明十讲》的时候,当我们读《东周与秦代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走出疑古时代》的时候,作者深厚扎实的国学功底、开阔丰富的知识修养,以及心无旁骛的专业精神和虚怀谦和的学术姿态,从文本的四面八方涌向我们。所谓“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生成就奖”之于李学勤先生,实至名归焉。
然而,就在我们被如此这般的涌动裹挟着而自以为由此便突入了“历史”之际,一种来自我们自身之“历史深处”升起的一连串追问却挥之不去:这就是“历史”?更确切点问,历史就是由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等等“多学科”搞定的“过去了的事实”?如果动物只是消亡,而人则有历史,那么,这个“有历史”是怎么可能的?就是“有”那些“过去了的事实”? 我们离“历史”到底有多远或多近?“时间上”越久远的东西就越具有历史性?倘若如此,那当我们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时,难道说的是具有“重大的”“久远的时间性”?若不是这样,那究竟何为“历史”?如果人有历史,那么我们是如何赢获我们自己的“历史性”的?是通过像历史学这样研究“过去”的学科吗?究竟是历史学才使我们拥有了历史性,还是恰恰相反,仅仅因为我们的“存在”本身向来就是历史性的,像历史学这样研究历史的学科方才成为可能?我们时代切中的或者不如说“被抛入”的通达历史之“历史可能性”是什么?是冷静、客观的将留传下来的支离破碎的东西整理得井井有条?是对发掘出来的东西进行系统的、多学科的“科学的”研究?
海德格尔写道:“一切历史学都是根据它们被当代所规定的关于过去的图景来计算未来。历史学是对未来的不断摧毁,是对那种与命运之到达的历史性关联的不断摧毁”。(《林中路》,第343页)“唯在对‘历史学上的东西’的直接跳跃中,才生成历史”。(《哲学论稿》第12页)这是我们不能不严肃对待的两个极具思想震撼性的判决。深入展开这两个判决的思想性内涵不是这里的任务。下面简要地谈两点。
第一,无论是“我注六经或六经注我”的史学理念,还是“多学科工程”的科学理念,其本质都在于将历史本身作为“对象”来处置。尽管这种对象性地掌控历史的意向无可厚非,而且因此赢获了很多实证成果,但由此也导致了对历史之历史性的双重遮蔽:1、始终在“对象”中来照面的历史遮蔽在其作为对象的对象性上,也就是说,时间性的历史恰恰总是作为无时间的对象被通达的。2、将历史研究化为对“事实”的对象性研究,在遮蔽“历史本身”的时间维度之际,也悍然抹去了研究者自身的时间境域,换句话说,历史作为对象在遮蔽自身的历史性的同时,也遮蔽着进行对象化的“主体”的历史性,亦即遮蔽着上述海德格尔所说的“当代之规定”的历史性。这种双重的遮蔽意味着,不仅“过去的图景”而且“未来的图景”都不过是被遮蔽着的作为“当代之规定”的历史性的现成复制品而已,而这种被遮蔽着却又不断出场着的当代历史性,因而是对作为可能性的“未来”的“不断摧毁”。
第二,绝非历史学才将历史的历史性带给我们,毋宁说,只是因为历史是对可能性生存的追问着的种种决断的场所,而人就以这种历史性的方式“存在”, 诸如历史学这样的以历史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方才可能。然而,历史本身对于历史学的优先地位却并不是要说,象历史学这样的对象性研究不重要,相反,由于是我们自身的历史性才塑造了如此这般的历史学,历史学乃是我们自身历史性最根本的“自觉”方式,因而历史学组建自身的基本意向、它所携带的基本理念以及它构造对象的基本方式和运思方式等等,对于我们的历史性生存亦即“生成历史”或“开始历史”来说,都具有与众不同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以上两点都不是针对李学勤先生本人是否赢获“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生成就奖”而发的,而是由这个奖作为一件“思想的实事”所引发的思本身的回响。

共[1]页

李学勤先生评议书的更多文章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网联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