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研究 >> 文学 >> 历史叙事的人文光谱
学术研究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文学
历史叙事的人文光谱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李劼 点击:87次 时间:2013-4-12 13:18:14
 小引
  
  不同于中国《山海经》神话故事或《尚书》里残存的史官辑录,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将历史叙事直接诉诸人神共舞的想像。那场因情爱而起的战争,犹如儿戏,但双方的浴血奋战却毫不含糊,惊天地泣鬼神。即便天上诸神都为人间的厮杀而反目较劲,饶有意味的是,《伊里亚特》作者荷马却并没有是非立场。阿喀琉斯是英雄,死于英雄剑下的赫克托耳,也同样是英雄。史诗的叙事维度,不仅高于交战的双方,而且还超然于不甘寂寞的诸神之上。一场场酷烈的厮杀,非但没有影响史诗作者的叙事立场,反而将超然物外的叙事视角,衬托得格外醒目。荷马史诗之于西方世界的影响,不说其它,仅以人们非常熟悉的美国近代小说及其改编电影《乱世佳人》为例,都可以看出其聚焦于人性人情而不关注谁胜谁负的超然。如此超然必然意味着宽容和理解。正是基于这样的超然,美国的战争墓地,通常会向战争双方的将士表达同样的哀悼和尊重,诸如独立战争中的美英将士或者南北战争中的南军北军将士。这样的历史叙事,之于中国史书的历史观念和文学作品的历史叙事,无疑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参照,尤其是考察汉语文字各种版本的历史叙事背后的人文光谱时,更加不可或缺。
  是为引子。
  
  上篇、《史记》《汉书》以降的历史叙事
  
  一、独尊孔儒版
  
  司马迁著史,直承孔氏《春秋》。先前的微言大义,到了《史记》变成妙笔铺陈。要不是后来《竹书纪年》的发现,世人会误以为中国历史就应该像《春秋》那么编排的;要不是西方历史著述的翻译引进,中国人会误以为历史都是像《史记》那么撰写的。这种历史叙事的特征在于:大凡政治人物,都被诉诸道德评判,并且按照孔丘的礼本标准加以褒贬。因此,人们无法从《史记》中读出政治的演变过程,诸如伯禹世袭,成汤改朝,周公建制、管桓称霸,全是一笔糊涂账。能够读到的惟有黑白分明的道德褒贬,对尧舜禹汤的滥情称颂,对夏桀商纣的肆意鞭挞。一部历史,庶几成了一本明君昏君、好人坏人的儿童读物,毫无实质性的政治嬗变内容。至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也只能在那篇《货殖列传》里稍加辨认。
  《史记》另一个叙事特征便是,先秦诸子,独尊孔儒。因为司马迁自认是自周公、孔子以降、五百年出一个的圣人,所以但凡涉及先秦诸学,惟孔儒是认。除了无法绕过的管仲、难以回避的老子外加从儒家学派里生发出来的所谓法家权术家之外,其他诸如稷下学派、庄周学派、杨、墨学派,名辩学派,等等学派,通通删除。以前曾说,孔丘变成高山乃是历史地表下沉的结果。这里再补充一句:同时也是删除了其他诸学的一家独大。
  稍后的《汉书》,基本上承继了《史记》的儒家叙事,并且更加夸张,竟然编造《天人三策》的谎言,伪造汉武帝与董仲舒的君臣对话,以此强调独尊儒术是天降的命定的历史必然。但《汉书》同时又在《艺文志》里无意间披露了先秦诸子的许多信息,只是后世学者大都被孔儒一叶障目,不愿由此参照出《史记》之于诸子百家的惊人偏见。
  《史记》、《汉书》的独尊孔儒,不仅影响到后世的历史观念,也给后世文学作品的历史叙事方式提供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偏见:以孔儒的思维方式和道德理念观察和讲说历史。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三国演义》、《水浒传》。
  
  二、人间悲情版、《孔雀东南飞》
  
  与史书承继孔儒观念相反,汉代乐府诗歌,依然残存着《诗经》痕迹。比如著名史诗《孔雀东南飞》。相比于《诗经·国风》里展示的清纯浪漫,《孔雀东南飞》无疑哀婉沉郁。仿佛男女双方突然长大了,从而不得不面对情的凝重和爱的艰辛。当年春意盎然的吟唱,变成了伤心凄恻的悲叹。相比于同时代的史著,这首史诗提供的乃是无论在《春秋》抑或在《史记》、《汉书》里都找不到的审美内涵。这样的叙事方式,与后来的《西厢记》、《牡丹亭》一脉相承,同样也是《红楼梦》叙事的一个先导。这种历史叙事的意义在于,在男人主宰的历史上,画出一道以女人为主角的人文风景。男人的世界是争夺江山,女人的天地是情爱的歌咏或哀挽。
  
  三、枭雄逐鹿版
  
  一部二十四史,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叙事副本,演义,紧紧相随。二十四史是给帝王将相读的,诸多演义则是讲给黎民百姓听的。介于史书和演义的过渡是民间说书,而在理念上主导说书的,则是介于朝廷翰林和底层社会之间那个源远流长的乡绅阶层,并且还多少间杂市民趣味。通常由硕儒框定的伦理观念、道德标准,经由乡绅们的努力,渗透到黎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演义,是这种努力最见成效、深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汉语文本。先是口耳相传,后是文字书写。孔儒伦理道德,就在这样的传递过程当中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老百姓自觉恪守的信念。其中,当数《三国演义》最为深透。
  截然不同于荷马史诗那么超然那么混沌苍茫的历史叙事方式,《三国演义》道德先行,忠奸分明,所谓汉贼不两立云云。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念,经由民间说书变成了演义的精神内核。先秦的春秋无义战,到了《三国演义》却成了诸多枭雄仿佛不是为了逐鹿天下而是为了表演忠义。在这种道德观念的掩护底下,才是韩非当年所说的力气相争。这既是滕力勇武的较量,也是心术权谋的博弈,由此制作出一连串的偶像。文有孔明,武有关羽。
  《三国演义》的深入人心在于,士子读忠,百姓读义。忠字在确定刘备为正统的同时将曹操钉死在权奸的位置上,从而与孔丘当年梦见周公和非议管仲遥相呼应。刘备因为与皇室沾亲带故,有了周公式的正统性。与管仲相类的曹操,却被演义扔到道德审判席上。而又因为刘备是忠字所在,是忠字象征,所以义也跟着刘备走,与曹操无关。刘备既有桃园结义,又有赵云之义,黄忠之义,外加孔明之忠。忠得理直气壮,义得煞有介事。仿佛政治不是尔虞我诈,而是忠义竞赛。一部枭雄逐鹿,硬是被写作了忠义表演,既愚民,又愚士。
  当然了,历史上的枭雄人物并不受忠义观念的愚弄。他们从《三国演义》中习得权谋,知晓如何长袖善舞如何翻云覆雨如何争夺江山。这是《三国演义》始终风行的又一秘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玩政治,夺天下,不需要多少学问见识,只消把《三国演义》烂熟于心便可。一部《论语》治天下是骗人的,然而,凭着一部《三国演义》得天下却是靠谱的。《三国演义》庶几成了中国政治的教科书,其影响远在《资治通鉴》之上。
  
  四、草莽英雄版
  
  在《三国演义》里的政治游戏,仅限于诸侯豪强,草民造反被排除在外。一旦出现,各路豪强马上联合起来无情镇压。底层草民如何能够像豪强那般进入政治游戏?答案写在《水浒传》里,历史叙事的草莽英雄版。
  一百零八将水泊梁山的故事,讲说了改朝换代的另一种可能性。虽然这种可能性是由朱元璋实现的,但由此衍生出来的英雄传奇,却成为家喻户晓的另一个逐鹿天下版本。并且同样以儒家的忠义为精神导引,仿佛有一个看不见的牧师,率领着一群不愿做家禽的虎狼。
  在《水浒传》里,与刘备相类的忠义角色由宋江扮演,与孔明相类的智囊人物叫做吴用。孔明是儒生造型,吴用是道士打扮。至于那群英雄好汉,鱼龙混杂,身世各异,心思也不尽相同,虽然都号称是以义气相聚的。事实上,其中真正能够称得上英雄者,惟林冲、鲁智深。除恶惩凶,不及妇孺无辜。武松杀嫂尚且情有可原,血溅鸳鸯楼过于血腥。至于李逵的排头砍去外加将小衙内脑袋一劈两半,更不像英雄行径。此处依然是个男人世界,只是更加粗鄙;妇女也更不被当人看,一不小心,就会被一刀挥作两段。
  《水浒传》提供了一个以招安作结的造反版本,与叫化子朱元璋的改朝换代,正好遥相对照。从此,王朝更迭除了宫廷政变、诸侯发难、豪强逐鹿以及外族入侵,又多了一层江湖造反因素。就正史而言,这个因素后来构成了二十四史之后的第二十五史。
  
  五、人欲醒世版
  
  《圣经·旧约》里的上帝从亚当身上取出一根肋骨,做成了夏娃。有个号称兰陵笑笑生的文学顽主,从《水浒传》里抽出一段情节,写成了《金瓶梅》。乡绅气息间杂市民趣味的说书传统,因此上升到了名符其实的文人创作。在二十四史里看不到的历史内容,也因此获得了空前生动的展示。《清明上河图》里的日常人生,更是因此变得洞幽烛微。
  这样的历史叙事,毫不掩饰欲望的蓬勃和嚣张。男人世界籍此从战场转入床笫。宋朝人的故事,被作了明朝人的讲说。正如清朝风行鸦片,明朝从皇帝到市民、上下一起吃春药。这部小说屡屡写到春药,不仅深具隐喻意味,而且小说本身,就是一剂浓烈的春药。一个男人整天在女人身体间厮混,无论在史书上还是在演义里,都是令人不齿的,但在《金瓶梅》却乐此不疲。小说以三个女人的名字命名,虽然还不曾抵达颠覆历史的地步,但也足以让男人的历史尤其是让主宰其历史叙事的孔儒伦理,极其难堪。这部小说距离伟大的《红楼梦》仅一步之遥。只消将欲望上升为灵、梦、情的境界,几千年的历史就将得以全部重写。
  六、女子忠勇版
  倘若说《金瓶梅》开启了写女人的先河,那么长篇史诗巨作《再生缘》则是女人写。史诗既有《木兰诗》的巾帼气,又有《孔雀东南飞》的沉郁味。只是在《孔雀东南飞》里的悲剧,到了《再生缘》被改写成了大团圆的皆大欢喜。虽然结局很世俗,但女人写的历史叙事却是即便在荷马,都难以想像的。这就好比《伊里亚特》的作者,突然改换成了女主角海伦。
  女人写的《再生缘》讲说的是个女扮男装的故事。因为女扮男装,故事可读性大为增强。也因为是女扮男装,其叙事再女性,其故事内涵却只能遵循男人世界的游戏规则。《金瓶梅》是将男人拉进女人堆,《再生缘》是将女人推入男人的战场男人的博弈。结局是喜庆的,过程是异化的。皇恩浩荡之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女人的叛逆性格,最后成了在皇权面前的撒娇本钱。花木兰兮兮的女主角,最终不得不出演了一场男人的忠勇戏。不要说《诗经》里的天然,即便是《木兰诗》里的那份清纯也都变得极其遥远。《再生缘》的再生,并不好看;《再生缘》的缘份,亦非超然。惟有《再生缘》的叙述过程,因为那位才女的才情,文采飞扬。
  
  七、大荒无稽版
  
  男人的历史是由男人颠覆的。《红楼梦》从女娲补天起笔,一笔批出四个字:大荒无稽。说是庄子再世,却少了庄子独有的飘逸,多了庄子没有的犀利。有道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史记》里有的故事,演义中有的传奇,在《红楼梦》里是找不到的。有如从污泥里摘取一朵莲花,《红楼梦》从一部男人主宰的历史中挑出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以史为鉴在这里成了以少女为镜,映照出男人世界的种种血腥和污浊。为官的刻板如贾政,好色的下作如贾赦,炼丹的走火入魔如贾敬;念佛的王夫人冷酷如魔鬼,软语温言的薛姨妈世故得像个官场老油子。不要说女扮男装,即便是沾上点男人世界的气息,女人都会难免权力的冷血和三纲五常的肮脏。
  《红楼梦》经由一个清纯可爱的少女世界,达成了寻找童年的努力。一个民族的童年记忆,通常隐藏在该民族的神话里。从女娲起笔,乃无心插柳之举,但一部可疑的历史却因此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以往的历史叙事连同叙事内容,得以重新审视。这与其说是历史批判的深刻,不如说是审美观照的天然成果。一部由权力崇拜和等级观念合成的历史,最经受不起的,就是审美的观照。美是无用的,正因为无用,才使有用的权谋事功、道德理念显得极其可疑。以无见有,从大荒无稽反观逐鹿天下,再悲壮也只不过是喜剧。所以情种贾宝玉会嘲笑文死谏、武死战的荒唐。
  因为贾宝玉的天真懵懂,致使西门庆式的欲望得以缓解或消散。异性相吸被诉诸两情相悦,而不是没完没了地纠缠于身体与身体的肉搏。潘金莲的叛逆,被升华为林黛玉的才情。李瓶儿的温存,被转化成薛宝钗的老于世故。对比于春梅的俗气,晴雯的心气比天还高。叙事维度的提升,导致整个男女情事全然改观。由此可见,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原来是怎么写。倘若《史记》能有《红楼梦》的叙事维度,那么中国历史就会变成另一幅人文图景。孔儒式历史叙事不说是荒谬的,至少是低维的。这应该是《红楼梦》之于以往历史的更深一层颠覆。
  
  下篇、《红楼梦》以后的历史叙事
  
  八、遗民悼亡版
  
  《再生缘》是才女写巾帼,《柳如是别传》是遗民作悼亡。因为亡国之民的了无前程可言,自然也就避免了让柳如是男扮女装博取功名的俗套。更不用说,柳如是本已卑微,不需要摆出大家闺秀的端庄,同时也免除了担当木兰从军般的家仇国恨义务。无论就《史记》的正史传统还是就演义的传奇视角而言,柳如是都不过一个风尘女子而已,卑贱且无用。王昭君有和亲之用,貂婵有离间之功,柳如是除了侍伴夫君,对男人世界的功用几近于零。 哪曾料想,如此卑微女子,居然会获得八十万言别传的殊荣。
  明末,一个王朝的落幕时代。内乱外患之际,风云人物蜂涌而至。然无论高墙宫闱还是边塞沙场抑或讲经论学之地,哪怕荒江野老般的著书立说,似乎都轮不到柳如是成为一部传记的主角,并且由一代绝学执笔。这与其说是奇迹,不如说是悲悼。仿佛是从历史极其隐秘的某个角落里拽出一个可怜女子,柳如是黯然登场。整个叙述方式不是文采飞扬的,而是字斟句酌的;有如一次耐心细致的考古,轻轻地拂去一重重尘土,最后呈现出一尊相当古朴的女性雕像。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不足喻其貌;载驰大家,悲愤咏絮,不足喻其才。身为下贱,心比天高。不说其他,即便她身边那位文坛领袖钱谦益都在其相形之下,黯然失色。
  《柳如是别传》显然不是什么大众读物,而是一个壁立千仞学者的遗世心迹。该传以王朝末年为题,凭借一位“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写出一篇悲叹千年文化的悼亡之词。其立意之高,直追《红楼梦》。其用心之良苦,百年之后才为世人所读解。
  
  九、逢迎进身版
  
  不要以为《红楼梦》以降,历史叙事全都具有灵梦情的维度,全都像《柳如是别传》那般苍凉。历史的沉沦有多么污浊,历史的叙事便有多么不堪入目。书写不再因为存在,而是出自生存的需要。历史叙事不知不觉地成了政治投机,谋生手段。逢迎进身,成为书写者难以启齿的潜在动因。以下仅举几例,便可窥见一斑。
  同样以才女为主角,《蔡文姬》的舞剧(项庄舞剑之转意),却是意在替曹操翻案。这并非作者真心认为曹操有如何了不起,而是写有“魏武挥鞭”诗句的圣上对曹操情有独钟。舞台上演的是蔡文姬和曹孟德,舞台背后晃动的身影却是在向圣上奴声奴气发嗲的郭某人。所谓的君臣相悦,莫过于斯。其情形一如得知圣上于唐诗独爱三李,郭某人赶紧献上《李白与杜甫》,扬李抑杜。
  三年大饥荒,饿殍遍野。连朝廷都忙着躬身反省,文人却得了机会替圣上排忧解难。那名堂大义凛然得不行,叫做《胆剑篇》。在《韩非子》里作为权谋典型提及的勾践,略去卑躬屈膝的牵马尝糞,在《胆剑篇》里成了卧薪尝胆的英雄。仿佛那场大饥荒,不过是悬挂在万民头顶上的一颗微不足道的苦胆,只消品尝过后,前面就有酒足饭饱的美好前景。
  不过,《蔡文姬》也罢,《胆剑篇》也罢,还不算最无聊。《李自成》一出,两作失色。按照三突出原则写就的《李自成》,完满解释了农民起义是历史动力的造反有理。与这种历史叙事相应的,无疑是《艳阳天》或者《金光大道》。突出正面人物突出英雄人物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一层层的拔高之下,李自成终成高大全。这部历史小说由此成为那个年代留下的笑谈之一。不提不好笑,多谈却嫌太乏味。
  
  十、小农眷恋版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个话语空白的时代。世人茫然若失之际,白头宫女话玄宗的故事复活了。一说便说出三部系列小说,《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完全是民间说书的叙事方式,只是由于乡绅阶层的消失缺如,变成了小农之于万岁爷的依依不舍。乡绅讲说历史,通常要摆一摆孟轲民本之谱,对皇帝指手划脚一番,然后再表达一下内心深处的忠诚和思念。但小农却没有这种民本意识,一味抒发思念皇上之深情。津津乐道于皇上的日常起居,挤眉弄眼地揭示宫廷秘事,有滋有味地讲说圣上如何玩弄权谋,如何驾御群臣,如何治理天下。号称当代作家,却像昔日奴才,殷勤地引领着游客参观主子爷当年君临天下的林林总总。
  当这几部小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之后,将不少国人给弄疯掉了。仿佛到处都在学请安,唱诺说嗻。男人都拿皇上腔,女人再徐娘也格格。早知如此,逼人家清室退位干什么?弄得后世想要祭奠一下康乾盛世都找不到牌位寄托哀思倾诉衷肠。据说作者最后得了个姚雪垠奖。听上去恰如其分。
  
  十一、书生忧患版
  
  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是在一片康熙乾隆声中脱颖而出的书生忧患之作。赤地千里,饥殍遍地。触目惊心的景象,不说隐喻也人人心知肚明。更不用说,当那位朝廷命官面对群情激昂的场面,索性一屁股坐到民众当中,令人浮想联翩。
  该剧根本不用特意标明,观众都会自然而然想起范仲淹的名句:居高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从该剧中那些拖着辫子的满清众生的蹒跚身影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莘莘学子的模样,依稀可辨。彼此全都怀有共同的情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剧中的皇帝是个什么人,根本不重要。因为该剧的份量不在于皇上是否英明伟大,而在于士子该做什么样的承担。这是该剧的主要亮点所在。
  
  十二、清官死谏版
  
  《大明王朝1655》点亮的是一盏孟轲的民本之灯: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该剧的重心与其说在于担负天下兴亡,不如说在于清官死谏。全剧之于海瑞形象的聚焦,使该剧有意无意地成了当年《海瑞罢官》的一个历史回声。有趣的是,海瑞形象同时又被作了道家学说的阐释:国之利器。仿佛生怕观众看不懂,该剧还让嘉靖皇帝临终之前使劲嚷嚷着替海瑞定位:国之神剑!又是利器,又是神剑,君臣之间的双簧戏唱得高潮迭起,仿佛比干再世,恍如《离骚》新谱。有劲哦,有劲。
  其实,这部历史剧的真正看点,并非在于清官死谏,而是在于官场政治的淋漓尽致。嘉靖皇帝在道家学说上的修为,并没有该剧演的那么神乎其神。此君在采阴补阳上化的力气,远甚于领会老子思想。明明是疏于政事,却找了个无为而治的藉口。至于嘉靖皇帝差点被十几位宫女缢死的后宫丑闻,该剧讳莫如深。史书记载,那个由叫化子开国的大明王朝,不曾有过贤明强干的皇帝君临天下。汉有文景,唐有贞观。宋明两朝,皇气衰败,名臣迭出。嘉靖年间,徐阶、胡宗宪、张居正,皆为一代良臣。即便是骂名甚重的严嵩,二十年宰辅也并非只是贪腐而了无作为。从尔虞我诈的官场政治之中,推出一群有所作为的良臣形象,该剧已经大获成功。至于海瑞与嘉靖之间的打情骂俏,虽然史实俱在,但被上演得有些夸张。或许是因为那个饰演嘉靖皇帝的演员过于抢戏,或许是因为该剧编导痛感于现实官场过于腐败,故意突出海瑞的清廉如水和刚直不阿。其心可鉴,其剧可圈可点。
  
  十三、人物风情版
  
  光是从下列篇名上,就可以看出高阳历史小说的特色所在。《胡雪岩》,《李鸿章》,《八大胡同》,《风尘三侠》,《萦缇》,《李娃》······人物风情,琳琅满目。这与其说是作家写作风格有异,不如说是台湾与大陆的人文关怀有别。当大陆学生还在唱语录歌的时候,台湾校园里已经开始流行诸如《外婆的澎湖湾》《走在乡间小路上》那么清新隽永的民歌了。早在大陆样板戏时代,高阳人物风情版历史小说已经风靡台湾。
  高阳历史小说没有帝王情结,没有天下野心,没有忠孝观念,没有兼济意识。朴素的文字,坦荡的性情。恍如《三言两拍》的某种延续,又像《木兰诗》的作者改行小说叙事。历史在高阳的笔下,与其说是一出出传奇,不如说是一个个日常人生。喜怒哀乐,不过人之常情而不必夸张出豪言壮语。风云际会,只是芸芸众生的磨肩接蹱而并非就是改天换地的功名机遇。读大陆出产的历史小说让人感到沉重,读高阳历史小说让人感觉轻松。倘若以西方歌剧作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高阳历史小说的风格有类于《风流寡妇》那样的轻歌剧。旋律相当优美,咏叹也缠绵悱恻。朴素的叙事,照样可以造就出美仑美奂的阅读效果。
  
  十四、江湖政治版
  
  据说,金庸最想写的是历史小说。不过,当年以政治评论著名的金庸,在武侠小说里已经做了历史叙事。与古龙武侠小说完全飘忽于历史之外不同,金庸武侠之于历史的对称,比一些演义还靠谱。从某种意义上说,金庸武侠是对《三国演义》历史叙事的一个补充。倘若将两者对照阅读,不需要再读任何教科书,便足以对中国政治了然于胸了。
  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历史叙事,忠义观念无疑淡化了,但隐含其中的现实政治批判,却十分强烈。仅就小说的历史叙事而言,可谓成也政治批判,败也政治批判。在大陆磨难过来的读者,每每看到那样的细节,都忍不住会心一笑。一旦时过境迁,回首那样的讽刺搞笑,不免感觉有失夸张。
  金庸武侠于历史叙事的深刻,不在于影射现实政治的夸张搞笑,而在于籍江湖,写庙堂。江湖有如庙堂的一个倒影,江湖纷争与庙堂权斗,一币两面。金庸小说对江湖的透视,使《水浒传》显得浅薄。倘若说,水泊梁山的故事仅仅停留在义气层面,那么金庸小说则从义气背后,发掘出诸如野心、欲望、心机、权谋之类的阴暗。江湖政治堪比庙堂官场。正如清官不多,真正的侠客也极为稀有。其情形就像从那群好汉中能够筛选出的英雄,不过林冲、鲁智深而已。
  金庸武侠小说从另一个层面上说,也是生命的别一种修为。至于那番修为究竟抵达了什么样的境界,从韦小宝形象上可以得解。萧峰的豪放、令狐冲的潇洒、虚竹的空灵,段誉的多情,最终通通归结成了韦小宝的油腔滑调。韦小宝就像金庸修为的舍利子。金庸功成名就之后的晚年言行,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尾声
  
  最后坦陈一下区区三部历史小说,《吴越春秋》、《商周春秋》、《汉末党锢之谜》。叙事方式已在小说自序中言明:独取女性视角。无论是一个男人与数个女人的故事,还是两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恩怨,都立足于女性的立场,付诸女性的眼光。女性视角以审美为主导,不关心男人的功名,而在意男人的性情。婚姻或许需要功名支撑,相爱却源自性情的有无。就男人而言,面对所爱的女人,经常会陷入选择功名还是恪守性情的困扰。
  三部历史小说完成之后,回首叙述往事,突然发现,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叙事视角,悄悄地蛰伏在小说叙事里。稚童的目光。这目光在《吴越春秋》里来自越女,《商周春秋》有伯邑考、妲庚,《汉末党锢之谜》则交织着雪儿、木香以及荀珂,三种不同的孩子眼神。既是浑沌未开的审视,又是局外人的旁观。就作者而言,这个视角全然是下意识的,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原先并不曾设置过,完成后才发现原来如此。
  归结起来,区区小说的历史叙事,基于三个维度。一个是历史本身的维度,一个是女性审视的维度,一个是局外人的旁观维度。
  至于区区历史叙事所受的前人影响,除了《红楼梦》之外,其审美渊源应该是欧里庇德斯的《特洛伊妇女》,卡夫卡《城堡》,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加缪《局外人》。潜意识里可能还有乔伊斯小说的影响痕迹,比如《尤里西斯》,《芬尼根的觉醒》。《汉末党锢之谜》的叙事方式,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花园》。当然,写作之际,绝对不曾想到博氏小说。
  就说这些,成败自有读者评说。
  
  二0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写于哈德逊河畔
  

共[1]页

李劼的更多文章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网联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