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研究 >> 文学 >> 大学何以成为“大学”
学术研究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文学
大学何以成为“大学”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陈平原 点击:23104次 时间:2014/1/22 17:12:48

 有幸参加“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开幕礼,我很兴奋。虽然不是获奖人,也不是决审评判,只是荣誉顾问,没有真正介入此事,可我同样感觉与有荣焉。为什么?因为我是文学教授。诸位可能不晓得,在名校里当文学教授,压力很大。你没写过《红楼梦》,《唐诗三百首》也不是你的作品,有什么资格教文学?如果不能培养作家,要你这文学教授干什么?

   念中文系的学生,很多都有作家梦。因此,抗战中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罗常培,以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中文系主任杨晦,都曾公开宣称: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轮到我当北大中文系主任,还不断有人要我表态:你们到底培不培养作家?面对此挑战,我调整了论述策略,努力向众多热爱文学的青少年解释:第一,中文系包括语言学、古典文献、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等诸多专业,各自发展方向不同,不能只谈文学创作;第二,文学创作需要天赋与才情,任何学校都无法批量生产好作家;第三,不是我们不要,而是做不到;若天降大作家,当然求之不得。最后,办教育的人都记得两句话,第一因材施教,第二欲速则不达。营造好的校园氛围与文学风气,然后顺其自然,等待收获。

   香港中文大学除了开设很多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方面的专题课,还有两个很好的举措。一是请著名作家来学校演讲,如“中国作家中大行”,每学期请两位,已经来过十四位,效果很好,正整理讲稿准备公开刊行。其中莫言作为第三届“中国作家中大行”的嘉宾,在香港中文大学祖尧堂发表题为《文学与我们的时代》的专题演讲,第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随着中国文学越来越受到各国读者及批评家的青睐,我相信,还会有来中大演讲的作家获各种文学大奖。

   与“中国作家中大行”不同,我们的“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面对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青年才俊。说实话,前者是人家给我们面子,来不来中大,对于著名作家来说无关紧要。后者不一样,很多参与者和获奖者,很可能因为我们的鼓励,日后坚持写作,思如泉涌,逸兴遄飞,最后成为大作家。若真如此,还真有我们的一份功劳。

   大学能不能培养作家,国内外学界多有争议;我们的目标是,养成热爱文学、喜欢写作的风气,至于能不能出大作家,则尽人事而听天命。多年后蓦然回首,若发现积极参加“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活动的大学生中,居然有人日后获某文学大奖,那我祝贺中大,祝贺此活动的赞助人、评委及忙忙碌碌的各位同事。如果坚持了三五十年,依旧战绩平平,那我就转而祝贺中大校长,理由是,此活动起码使得中大校园显得青春勃发、诗性盎然。

   眼下各国大学,尤其是亚洲的大学,因为排名等压力,日益强调“专业性”。段数高的,突出SCI,追求各种学术奖;段数低的,自贬身份,变成了职业培训学校。我则反其道而行之,提醒各位校长、教授及学生,所谓“大学”,除了传授各种专业知识,还要有诗歌,有美文,有激情,有梦想,有充满想象力的文学创作与艺术鉴赏,那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大学生活。

   为了我们的学弟学妹们能生活在有诗文小说、优雅且灵动的大学校园,希望中大能克服各种困难,让这费时、费力、费钱且不算“学术成绩”的“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能持之以恒,不是五届,而是十届、二十届。若真能做到,除了造福热爱文学的青少年,更可能成为中大校园里最为靓丽的风景。

   谢谢筹委会的好意,让我有机会站在“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向获奖者表示祝贺,更向无数积极参与但没能获奖的文学青年致谢。正是你们的参与,这次活动才能办得如此有声有色。

   两百多间大专院校的学生投稿,一千多篇作品翩然南来,这场景还是很动人的。而且,获奖分布竟如此均匀,出乎我的意料:小说组第一名香港,第二名台湾,第三名大陆;散文组第一名台湾,第二名香港,第三名大陆;翻译组第一名大陆,并列第二名香港、大陆。我问决审的评判,有没有“政策性照顾”,或者说三组私下协调过?回答是:没有。那我很高兴,这说明三地间青年学生的文学趣味及创作水平大致相当。

   凡有评奖,必定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获奖者收获鲜花、掌声和祝贺,不用我多言;需要鼓励的是众多落第者,希望他们不要丧失信心。或许这一次你没发挥好,或许评判看稿时打了个盹,或许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只是暂时没跟评判对上眼。这都没关系,请继续前行。以我的经验,人生路上,获奖是偶然的,没获奖才是正常的。以平常心看待此次小小的失利,来年再战,必有佳绩。

   凡颁奖场合,聚光灯必定打在获奖者身上,像我这样,名为嘉宾,实际上是跑龙套的。演戏或看戏的人都明白,跑龙套的如果太积极,那是很讨人嫌的,台下的观众会嘘你。教了几十年书,我学会在公众场合讲话不胆怯,更学会“知所进退”。比如,这个时候,我的最佳姿态便是鞠躬、下台。谢谢大家。

共[1]页

陈平原的更多文章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网联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