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研究 >> 文学 >> 论《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学术研究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文学
论《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霍松林 点击:16577次 时间:2016/10/29 16:48:05
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建立在深刻地反映社会性矛盾的冲突之上的,优秀的戏剧作品更其如此。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有了深刻的、真实的戏剧冲突,才有可能全面而深刻地刻画人物性格;反过来说,只有全面而深刻地刻画出人物性格,才能生动有力地表现戏剧冲突。有些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还缺乏足够修养的剧作家,虽然从生活中发掘到具有典型意义的戏剧冲突,但由于没有能力全面而深刻地刻画出人物的典型性格,以致不能把那些冲突生动有力地表现出来。
《西厢记》杂剧之所以具有那么巨大的艺术魅力,是由于它的作者不仅抓住了生活中的典型冲突,而且通过对于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全面而深刻的刻画,生动有力地表现了那些冲突。
剧本一开始,作者就令人信服地揭露了两个重要人物在特定情势中的性格特征。丈夫弃世,与弱女幼子扶柩往博陵安葬,因路途有阻,暂时寄居在普救寺内的相国夫人,所“想”的是“先夫在日,食前方丈,从者数百”,所“伤感”的是“今日至亲则这三四口儿”,是“子母孤孀途路穷……盼不到博陵旧冢”。在这样感伤的时候,她就更爱惜她的“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的亲女莺莺,因而命令红娘陪莺莺到佛殿上去“闲散心耍一回”,这是合情合理的。她以为她所“想”的、所“感伤”的事情也同样占据着莺莺的心胸,但出乎她的意料之外,占据莺莺心胸的却是另外一些事情。莺莺所想的是自己的前程,所感伤的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的处境。一个少女在“残春”的时候,被关在萧寺里,看见“花落水流红”,就引起了无限愁思。“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这两句唱词多么感人!
老夫人既然爱惜莺莺,那么莺莺还“愁”什么、“怨”什么呢?问题很简单:老夫人爱莺莺,但要求莺莺遵守“三从四德”之类的封建礼法,而教育莺莺遵守“三从四德”之类的封建礼法,正就是她的爱女之道。在第一本第二折中,红娘警告张生:“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召呼不敢辄入中堂。向日莺莺潜出闺房,夫人窥之,召立莺莺于庭下,责之曰:‘汝为女子,不告而出闺门,倘遇游客小僧私窥,岂不自耻。’……”这几句话告诉我们莺莺和老夫人之间的冲突,是由来已久的。老夫人不准莺莺出闺门,莺莺偏要“潜出”;莺莺一“潜出”,老夫人就立刻“窥”见,而且立刻予以严厉的训斥。在这个冲突中,莺莺的“愁”和“怨”就日益加强,而日益加强的“愁”和“怨”,又反转来加强了这个冲突。
老夫人在自己“感伤”的时候大发慈悲,着红娘陪莺莺去“散心”,但仍提出了一个条件:“看佛殿上没有人。”“谨依严命”的红娘是“看佛殿上没有人”才请莺莺去“散心”的,但当她们去“散心”的时候,本来没有人的佛殿上忽然有了人,而且那个人就是“外像儿风流,青春年少,内性儿聪明,冠世才学”的张生。
佛殿相逢,不仅张生“透骨髓相思病染”,而且积“愁”积“怨”已久的莺莺,即使在红娘的监视下,也大胆地表示了对于张生的爱恋。在老夫人看来,被“游客私窥”,已是耻辱,而莺莺在这里竟“私窥”了“游客”。“临去秋波那一转”,是她对于老夫人的挑战,也就是对于整个封建礼教的挑战。
佛殿相逢以后,戏剧冲突就以丰富多彩的姿态,曲折地、复杂地向前发展,像巨大的磁石一样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这个戏剧冲突主要存在于老夫人和莺莺、张生、红娘之间,但也存在于莺莺、张生、红娘相互之间。莺莺、张生、红娘相互之间的冲突是被他们和老夫人之间的冲突所规定的。
作者一开始就揭露了莺莺和老夫人之间的由来已久的冲突,佛殿相逢时莺莺敢于表示对张生的爱恋,正是这个冲突的发展,而佛殿相逢,又加强了这个冲突的发展,又决定了这个冲突继续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张生被卷入这个冲突之中,当然完全是站在莺莺一面的,但处于老夫人和红娘管教、监视之下的莺莺,不可能用坦白的、直率的行动回答张生的爱情,这就决定了她和张生之间的冲突;红娘被卷入这个冲突之中,当然基本上而且终于完全是站在莺莺一面的,但老夫人却交给她“行监坐守”的任务,这就决定了她和莺莺之间的冲突。
老夫人出面的场合虽然并不多,但她的势力——也就是封建势力却笼罩着全书,压制着莺莺、红娘、张生甚至法本。当我们在第一本第二折的开头看到法本所说的“老夫人处事温俭,治家有方,是是非非,人莫敢犯”的几句话时,就为张生和莺莺的前程捏一把汗;但张生还不知道这一点,他完全沉醉在“临去秋波那一转”中,以为得到莺莺的爱情是很容易的。法本告诉他“老夫人治家严肃,内外并无一个男子出入”,他还不相信,因而敢于在红娘面前说出“小生姓张名珙……”的那段傻话。直到红娘说明老夫人如何管教莺莺,并警告他“早是妾身,可以容恕,若夫人知其事呵,决无干休……”之后,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而他和老夫人的冲突,也就跟着展开了。“夫人怕女孩儿春心荡,怪黄莺儿作对,怨粉蝶儿成双!”这对老夫人是多么辛辣的讽刺,多么有力的抗议!
执着于爱情的张生,并没有知难而退。他不仅以“温习经史”为名,向法本借了一间房子,创造了和莺莺“墙角联吟”的条件;而且以“追荐父母”为名,带了一份儿斋,抓住了和莺莺在道场见面的机会,使他们的爱情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个发展中,红娘是起了推进作用的。佛殿相逢,莺莺就爱上了张生,但张生对她的态度如何,她并不知道,而这是需要知道的。红娘就恰好把张生的态度告诉了她:
姐姐,你不知,我对你说一件好笑的勾当。咱前日寺里见的那秀才,今日也在方丈里。他先出门儿外等着红娘,深深唱个喏道:“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姐姐,却是谁问他来?他又问:“那壁小娘子莫非莺莺小姐的侍妾乎?小姐常出来么?”被红娘抢白了一顿呵回来了。姐姐,我不知他想什么哩,世上有这等傻角!
莺莺听了之后,当然满心欢喜,但也十分担忧,因笑云:
红娘,休对夫人说。
又要依靠红娘,又怕红娘对夫人说,这种矛盾心理是她和红娘的关系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在张生和莺莺的爱情发展中,红娘也是起着干涉作用的。莺莺知道张生对她的热烈追求之后,就更进一步地表达了她对张生的爱情。
她用“兰闺久寂寞,无计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酬答了张生的“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的诗句,这样,他俩就心心相印了。张生进一步想“撞出去”和莺莺相见,莺莺也“陪着笑脸儿相迎”,但红娘是负有使命的,老夫人的势力通过红娘而起了干涉作用。红娘说:
姐姐,有人,咱家去来,怕夫人嗔着。
在这里,不仅张生痛恨红娘,骂道:“不做美的红娘忒浅情……”
莺莺也一样地痛恨红娘,当她“回顾下”的时候,她的心情如何,是不难想见的。所以在“闹斋”之前,张生焚香祷告的三件事是“红娘休劣,夫人休焦,犬儿休恶”;在“寺警”之前,莺莺对红娘的不满更表现得强烈:“红娘啊,我则索搭伏定鲛绡枕头儿上盹,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但这对红娘来说是天大的冤枉。红娘辩解道:“不干红娘事,老夫人着我跟着姐姐来。”这一点,莺莺自己是知道的,因而她当着红娘,公然责怪老夫人:
[天下乐]俺娘也好没意思!这些时直恁般堤防着人!小梅香伏侍的勤,老夫人拘系的紧,则怕俺女孩儿折了气分。
她对张生的爱情越强烈,和红娘(也就是间接地和老夫人)的矛盾也就越尖锐。但如前所说,她和红娘的关系是复杂的,她对张生的爱情越强烈,她对红娘的希望也就越殷切。因而在责怪红娘(和老夫人)之后,又不得不唱出如下的词句:
[鹊踏枝]……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
张生和莺莺的爱情发展到“寺警”之前,大有“山穷水尽”之势。因为“把针儿将线引”的只能是红娘,而红娘却是忠于老夫人交给她的任务的。谁知在“山穷水尽”之时,忽然跑来了个“穿针引线”的孙飞虎。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使原来的冲突起了极大的变化:
这时的主要冲突是全普救寺僧俗(包括老夫人、莺莺、红娘、张生)和孙飞虎之间的冲突。在这个冲突中,莺莺表现了坚强、崇高的精神。当她听到孙飞虎要掳她做压寨夫人,并扬言“三日之后如不送出,伽蓝尽皆焚烧,僧俗寸斩,不留一个”的时候,她先后说出了“五便”和“三计”:
不如将我与贼人,其便有五:
[后庭花]第一来免摧残老太君;第二来免堂殿作灰烬;第三来诸僧无事得安存;第四来先君灵柩稳;第五来欢郎年小未成人……须是崔家后代孙。
为了五便,不惜将自己献于贼人,这是她首先想到的计策——第一计。但老夫人却反对实行这条计策,她说:“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怎舍得你献与贼人,却不辱没了俺家谱!”于是莺莺又想到第二计:
[柳叶儿]……我不如白练套头儿寻个自尽;将我尸榇,献于贼人,也须得个远害全身。
老夫人仍没有赞成,于是她又想到第三计:
[青歌儿]……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有人怀疑两廊下多是僧人,一个相国小姐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呢?其实,我们觉得莺莺说出这样的话是符合她的性格的:第一、她具有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为了“五便”,宁愿委屈自己;第二、她对“于家为国无忠信,恣情的掳掠人民”的贼军是恨入骨髓的,不管何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那就是“英雄”,她是“情愿与英雄结婚姻”的;第三、她一直是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从她前面的表现看来,在这时敢于提出婚姻问题,正是那种反抗性格的必然发展。
在这个冲突中,作者也大力地刻画了张生的勇敢、机智的性格。为了和莺莺的美满结合,也为了保护全普救寺的生命财产,他敢于订出并执行那个具有冒险性的计策,并且执行得那么沉着。而当退贼之后,当着老夫人的面对杜将军说:“……今见夫人受困,所言退得贼兵者,以小姐妻之,因此愚弟作书请吾兄。”从而引出杜将军的“既然有此姻缘,可贺,可贺!”的回答,把老夫人的诺言坐实,也不能不说是非常聪明的措施。
孙飞虎的出现,有人认为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而说这是《西厢记》的缺点。不错,是具有偶然性的,但这却是统一于必然性之中的偶然性。一开始,老夫人就说“先夫弃世之后,老身与女孩儿扶柩至博陵安葬,因路途有阻……将灵柩寄在普救寺内”,可见莺莺一家之所以暂寓普救寺,本来是和“天下扰攘”有关的。“闹斋”一折:“诸檀越尽来到”,“老的小的,村的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宵”,则道场完毕之后,莺莺的名字,必然传播出去,被孙飞虎听到,也是非常自然的。更重要的是孙飞虎的行动和他所说的“方今上德宗即位,天下扰攘……当今用武之际,主将尚然不正,我独廉何为?”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孙飞虎的出现,不仅巧妙地发展了情节,突出地刻画了几个重要人物的性格,而且反映了动荡不安的封建社会的典型情势。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好像是突然袭来的暴风雨;而在这一场暴风雨之后,出现的是明朗的晴天。在这明朗的晴天里,张生所想的是:“我比及到得夫人那里,夫人道:‘张生,你来了也,饮几杯酒,在卧房内和莺莺做亲去!”’莺莺所想的是:“我相思为他,他相思为我,从今后两下里相思都较可,酬贺间礼当酬贺,俺母亲也好心多。”红娘所想的是:“乐奏合欢令……新婚燕尔安排定,你明博得跨凤乘鸾客,我到晚来卧看牵牛织女星。”谁料正当他们喜气洋溢地等待着举行婚礼的时候,又袭来了一阵暴风雨——赖婚:
夫人云:“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末(张生)背云:“呀,声息不好了也!”旦(莺莺)云:“呀,俺娘变了卦也!”红(红娘)云:“这相思又索害也!”
平地一声霹雳,把大家都震晕了。当大家清醒过来之后,才都清楚地看到了老夫人的真面目。其实,老夫人的真面目,在“寺警”一折中就已经暴露得相当明显。她不愿实行莺莺的第一计和第二计,并不是舍不得莺莺,而是怕辱没了相国的家谱。她觉得莺莺的第三计较可,理由是“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这就是说,“不是门当户对”,仍然有辱相国的家谱。聪明的读者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出退贼后的赖婚,将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家谱”第一。
但不仅张生、莺莺、红娘乃至杜确、法本等人都相信老夫人会实践她的诺言,读者也是一样。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老夫人是一个多么确守封建道德的相国夫人,她怎么能背“信”弃“义”,食言自肥呢?何况她亲口说的“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乃是两廊下几百僧俗都听到的?所以当杜将军说“张生建退贼之策,夫人面许结亲;若不违前言,淑女可配君子也”的时候,她答以“恐小女有辱君子”,虽然已微露赖婚之意,但大家还以为她在说客气话;她对张生说“到明日略备小酌,着红娘来请,你是必一会,别有商议”,虽然更耐人寻味,但大家也很少留意;直到红娘发出“怎生不做大筵席,会亲戚朋友”的疑问时,莺莺还以为老夫人“怕我是赔钱货……恐怕张罗”,并不曾想到赖婚。
在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当反面人物没有和正面人物发生冲突的时候,他显得是一个很不坏的、甚至很可亲的角色;直到在某一事件上和正面人物发生激烈的冲突,他的否定性格才会清楚地暴露出来。在“寺警”以前,老夫人给人的印象只是确守封建道德,在“寺警”及其以后,由于在她面前出现了关系相国家谱的严重问题,她的否定性格才表现得鲜明突出。人们可以看到:封建道德只不过是她装饰相国门第的东西。在紧急关头,她可以当众说出“但有退兵之策的……断送莺莺与他为妻”,在退贼之后,因为张生是个“白衣”,为了相国门第,她可以背“信”弃“义”,公然赖婚。
在《赖婚》一折中,戏剧冲突表现得非常尖锐。老夫人命莺莺与“哥哥”把盏,张生拒绝了,说是“小生量窄”,莺莺也附和张生,教“红娘接了台盏者!”红娘也完全站在张生和莺莺方面,对莺莺说:“姐姐,这烦恼怎生是了!”
莺莺的唱词,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对于老夫人的抗议:
[得胜令]谁承望这即即世世老婆婆,着莺莺做妹妹拜哥哥。白茫茫溢起蓝桥水,不邓邓点着袄庙火。碧澄澄清波,扑刺刺将比目鱼分破。……
[甜水令]……颠窨不过,这席面儿畅好是乌合!
[殿前欢]……老夫人谎到天来大:当日成也是恁个母亲,今日败也是恁个萧何。
[离亭宴带歇指煞]从今后玉容寂寞梨花朵,胭脂浅淡樱桃颗,这相思何时是可?昏邓邓黑海来深,白茫茫陆地来厚,碧悠悠青天来阔;太行山般高仰望,东洋海般深思渴:毒害的恁么!
俺娘呵,将颤巍巍双头花蕊搓,香馥馥同心缕带割,长搀搀连理琼枝挫。白头娘不负荷,青春女成担阁,将俺那锦片也似前程蹬脱。俺娘把甜句儿落空了他,虚名儿误赚了我。
张生更正面地质问:“前者贼寇相迫,夫人所言,能退贼者,以莺莺妻之。小生挺身而出,作书与杜将军,庶几得免夫人之祸。今日命小生赴宴,将谓有喜庆之期;不知夫人何见,以兄妹之礼相待?小生非图哺啜而来,此事若果不谐,小生即当告退。”
张生“告退”,这是老夫人最喜欢的;但一方面她想博“慈惠”的美名,另一方面也慑于张生的朋友杜确的权势,所以还不愿也不敢立刻得罪他。她既不把莺莺与他为妻,又要使他欢喜,因而说:
“……莫若多以金帛相酬……”但她想错了,张生回答说:“小生何慕金帛之色?却不道‘书中有女颜如玉’?则今日便索告辞。”这就把她难住了,只好说:“你且住者……到明日咱别有话说。”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她的窘态。退贼之后的“别有商议”是有内容的,她之所以那样说,是为了赖婚;这里的“别有话说”是空虚的,她之所以这么说,是由于别无话说。
张生在老夫人面前说“则今日便索告辞”,是激于一时的气愤;实际上,执着于爱情的他是不可能割舍莺莺,而在“书”中别求什么“颜如玉”去的。所以一离开老夫人,就跑到红娘面前,要求“……将此意申与小姐,知小生之心”。然后即“解下腰间之带”,准备悬梁自尽。公正的、热诚的红娘非常同情他,而且愿意帮助他:“你休慌,妾当与君谋之。”她即刻建议张生在晚上用琴声打动莺莺。
在“赖婚”之后,张生、莺莺、红娘显然都处于矛盾的同一方面了;但由于性格和处境的不同,他们之间仍存在着复杂的矛盾。红娘愿意帮助张生,但对于莺莺的态度却没有十分把握:莺莺热爱张生,这是她知道的,但莺莺究竟是相国小姐,这位相国小姐是否会公然冲破封建礼教的堤防,和张生自由结合呢?是否会坦然接受她的帮助而不去告诉老夫人呢?所以当张生要她传送简帖的时候,她说:“只恐他(指莺莺)番了面皮。”她不敢将简帖交给莺莺,却偷偷地放在妆盒儿上。莺莺发现之后,果然发怒了:“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红娘是机智勇敢的,她回答说:“小姐使我将去,他着我将来。我不识字,知他写着什么?……姐姐休闹,比及你对夫人说呵,我将这简帖儿去夫人行出首去来。”莺莺被出乎意料之外的回答吓坏了,急忙揪住红娘:“我逗你耍来。”而红娘却逼进一步:“放手,看打下下截来!”
莺莺之所以说“告过夫人”,不过是“先发制人”,其原因正是怕红娘到夫人前“出首”;因为她对红娘的态度,也没有十分把握。她知道红娘同情她和张生,但红娘究竟负有“行监坐守”的使命,这位负有“行监坐守”的使命的侍婢,是否会同意她冲破封建礼教的堤防而不去告诉老夫人呢?在“听琴”之时,她正埋怨老夫人,忽然听见红娘喊道:“夫人寻小姐哩,咱家去来。”她大吃一惊,唱道:
[拙鲁速]则见他走将来气冲冲,怎不教人恨匆匆!唬得人来怕恐。……索将他拦纵,则恐怕夫人行把我来厮葬送。
恐怕红娘在老夫人面前“葬送”她,这是构成她和红娘之间的矛盾的主要契机。
莺莺、红娘相互间的矛盾,一直是被她们和老夫人之间的矛盾所规定的。
张生和莺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第一、就处境方面说,张生不像莺莺那样惧怕老夫人;第二、就性格方面说,张生是天真的,不善于像莺莺那样精细地考虑问题。莺莺和红娘之间、和张生之间的这种矛盾交织起来,就构成了尖锐的戏剧冲突。莺莺用“待月西厢下……”的诗约张生幽会,却告诉红娘说:“红娘,你将去说:‘小姐看望先生,相待兄妹之礼,如此非有他意。再一遭儿是这般呵,必告夫人知道。’和你个小贱人都有说话。”这意思是很明白的,她无非是暗示张生,不要透漏消息。但张生这个“傻角”在看了诗后却得意忘形,当着红娘的面把什么都说出来了。本来就埋怨着莺莺的红娘,这一下更气坏了:“你看我姐姐,在我行也使这般道儿!”
[耍孩儿]几曾见寄书的颠倒瞒着鱼雁!小则小心肠儿转关。写着道“西厢待月”等得更阑,着你跳东墙“女”字边“干”。元来那诗句儿里包笼着三更枣,简帖儿里埋伏着九里山。他着紧处将人慢,恁会云雨闹中取静,我寄音书忙里偷闲。
[三煞]他人行别样亲,俺根前取次看,更做道孟光接了粱鸿案。别人行甜言美语三冬暖,我根前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为头儿看:看你个离魂倩女,怎发付掷果潘安!红娘等着看莺莺怎样“发付”赴约的张生,这就逼得莺莺不得不“赖简”了。《赖简》一折(第三本第三折),是极富戏剧性的。
“赖简”之后,张生病重,莺莺、红娘是知道他病重的原因的,所以都很不安,都很想救他,她们之间的矛盾也由于互相了解的加深而消失了。于是接下去就是“酬简”(第四本第一折),莺莺在红娘的鼓励下终于背着老夫人,和张生私自结合了。
但这种结合当然是不会长久的,因为他们和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克服。果然,他们的结合很快就被老夫人知道了,唤红娘拷问。戏剧冲突,在这里发展到了顶点。红娘和老夫人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指出事情弄成这样的结局,“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她在历数老夫人的罪过之后,警告老夫人:“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哉?”并提醒老夫人:“莫若恕其小过,成就大事,之以去其污,岂不为长便乎?”
红娘的这些话像沉重的铁锤一样打中了老夫人的要害。老夫人是以“治家严肃”出名的;现在呢,若告到官司,就会得到“治家不严”之罪。老夫人是以“相国家谱”自豪的;现在呢,“若不息其事”,就会辱没“相国家谱”。因此,她只好听红娘的话,把莺莺许给张生。但把女儿嫁给一个“白衣”,她到底不甘心,所以告诉张生:“……我如今将莺莺与你为妻,则是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我与你养着媳妇。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
在“拷红”的激烈斗争中,老夫人虽然被迫而不得不承认既成的事实,但张生也被迫而不得不接受妥协的条件——“上朝取应”。所以,张生、莺莺和老夫人之间的冲突还没有完全解决。《送别》、《惊梦》两折戏之所以那样动人,就是由于作者非常真实地从张生、特别是莺莺的内心深处揭露了这种冲突。而这种冲突,也是构成第五本戏的基础之一。在第五本中,张生、莺莺都经受着离愁别恨的折磨。张生甚至在中了状元之后还因相思成病,不能起身。病好之后,好容易赶回来和莺莺结婚;但当他赶回来的时候,在以前已经显露过的他和莺莺跟郑恒的冲突又爆发了。依靠杜将军和红娘的帮助,这个冲突才以郑恒“触树身死”,张生、莺莺这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告解决。
总览全剧,作者以惊人的艺术洞察力发掘、提炼了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冲突,又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反映了这种矛盾冲突,构成了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这戏剧冲突之所以扣人心弦,是由于它体现了人物性格、人物心理活动以及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体现了社会力量的冲突,关系着主人公的命运与前途。崔、张一见钟情,这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男女青年很难接近的历史条件造成的。一见而钟情,完全出于彼此相慕悦,看中的是人,而没有考虑门第与财产。但这种由本人自由选择,重人而不重门第财产的纯洁爱情,却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容;戏剧冲突,便由此开始。“墙角联吟”加深了爱情,但客观障碍无法突破,大有山穷水尽之势。“寺警”之后,矛盾似乎得到了解决,接踵而来的却不是成亲、而是“赖婚”。由“赖简”而“酬简”,刚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又爆发了“拷红”的惊雷。“拷红”化险为夷,导致了许婚;而才许婚便“逼试”、“哭宴”、“送别”、“惊梦”的情景,又触目伤怀。到了第五本,张生总算考中状元,只等“乐奏合欢令”,郑恒又跑来破坏。戏剧冲突的发展,真如长江出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张生和莺莺就在这惊涛骇浪中为爱情而斗争、而痛苦、而欢乐。读者的心潮,也随着主人公的离合悲欢而起伏跌宕,无法平静。
戏剧冲突尽管波澜起伏、异态横生,却未溢入曲池别港,始终沿着爱情发展的主线前进。因此,情节集中而单纯。全剧长达二十几折,每一折都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场次洗练,结构谨严,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能。在戏剧文学发展的早期就取得如此杰出的艺术成就,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原载《西厢记简说》,中华书局1962年版)

共[1]页

霍松林的更多文章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纵横天下 备案号:蜀ICP备17004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