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研究 >> 史学 >> 评说历史人物应超越功利——从凯末尔与孙中山的“成”“败”谈起
学术研究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史学
评说历史人物应超越功利——从凯末尔与孙中山的“成”“败”谈起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王三义 点击:176次 时间:2016/10/29 16:29:24

   

   一、直观地看,或者简单一点说,孙中山和凯末尔这两个人物,可比性在哪儿呢?

   

   王三义:简单地说,孙中山与凯末尔的可比性至少有这样几点:

   

   第一,两人都是“共和国缔造者”,孙中山被称为“国父“(中华民国之父”),凯末尔被称为“土耳其人之父”。土耳其文“阿塔图尔克”(Atatürk),是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授予凯末尔的,成为凯末尔的姓氏,其含义就是“土耳其人之父”。

   

   第二,都为铲除“帝制”或推翻旧秩序做出了贡献。

   

   第三,都有思想和治国纲领,孙中山有“三民主义”,凯末尔有“凯末尔主义”(六个原则)。

   

   第四,两人为操劳宏大事业而损害了健康,孙中山活了59岁(1866-1925),凯末尔活了57岁(1881-1938)。

   

   第五,孙中山和凯末尔都有人格魅力,对两人的崇敬都产生了道德力量。

   

   第六,为什么凯末尔成功了?孙中山未能成功?这是主要的关注点。

   

   二、孙中山做出了哪些贡献,我们早已熟知,比如,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首举反清、反封建的旗帜,多次发动武装起义,组织革命的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他创建了中华民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等。对于凯末尔的贡献,或者他的成功之处,大概只有世界史专业的人才知道得详细一些,你能否做一个介绍?

   

   王三义:如果仅仅是取得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凯末尔充其量就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关键是凯末尔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并进行了成功的改革。他最大的贡献应该是:在西亚北非地区成功地建立了第一个现代化国家,使土耳其共和国成为在伊斯兰世界实行民主制的样板,也是从帝制到共和制成功转型的特例。

   

   土耳其现代史中,对凯末尔的丰功伟绩一般概括为这样八个方面:

   

   1、成功领导了民族解放运动,赢得了国家独立;

   

   2、创建(缔造)了土耳其共和国;

   

   3、废除了素丹制度,废除了哈里发制度,为民主制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4、颁布了土耳其共和国宪法, 建立资产阶级法律体系;

   

   5、发展了民族经济;

   

   6、教育改革,文字改革, 提高了国民文化水平,培养了大批人才;

   

   7、通过社会习俗改革,破除了迷信,提倡了科学;采用姓氏,改革服饰和其他传统象征物,禁止一夫多妻制,提倡男女同校,给妇女以选举权,实现了社会生活的世俗化;

   

   8、维护民族尊严和土耳其国家主权。

   

   我自己的表述是:凯末尔合理利用自己的威望,通过有效的政治操作,从“制度变革”入手,成功地改造了土耳其社会。

   

   三、你认为凯末尔的最成功之处在政治制度的改革?

   

   王三义:是的。根本上是政治改革的成功。没有这一条,其他改革都无从谈起。

   

   我主要精力用于研究晚期奥斯曼帝国史,结论是,这个帝国的症结在制度上。凯末尔和他的支持者们完成了改朝换代、制度变革和社会改造的多重任务,最关键的在政治层面。

   

   首先,凯末尔实现了一个“取代”,两个“分离”。

   

   一个“取代”,就是大家熟知的“用共和制取代了素丹制”。

   

   两个“分离”,一是指迅速实现“政教分离”。“政教分离”即政治领域打破宗教势力的干预,实现世俗化,教科书里都有,不需多说。但还有另一个“分离”,这就是逐步实现“军政分离”。“政教分离”在谈论凯末尔改革的书中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没错,但“军政分离”的意义被低估了。

   

   当时,战争在先,治国理政在后。从意土战争、巴尔干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民族独立战争,一连串的战事锻炼出了一大批军事人才。因此,刚建国时,政治精英大都是军人。比如,大国民议会的议员、部长、省长、大使,有不少是由军事将领担任,整个国家由军人操纵。

   

   如何摆脱军人操控政治,凯末尔和他的同僚们费了心思。凯末尔和伊诺努以身作则,脱下军装,从事专职政治工作或外交事务。并从1924年起,规定议会中的军官必须退出军职;军人必须离开立法机构;军权限在军营,不能凌驾于政府之上;实现军人领袖的文职化。

   

   也就是说,这两个分离都很重要,没有这两个分离,政权能否稳定都难说,何谈后来的其他改革。

   

   四、你刚才提到“凯末尔合理利用自己的威望,通过有效的政治操作”,这如何理解呢?

   

   王三义:我这样说,是涉及凯末尔领导民族独立战争和推行改革的细节问题。因为,我们常见的土耳其史书籍中,把凯末尔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忽略了,或者对他的“成功”的描述简单化了。

   

   第一,土耳其共和国史是由胜利者写成的,于是产生一个惯性判断:“没有凯末尔就没有现代土耳其”!这样一来,凯末尔的卓越领导才能被神话,似乎他有撒豆成兵的本领,而且振臂一呼、应者景从。事实不是那样。

   

   奥斯曼帝国突然瓦解,国土和首都被协约国占领,土耳其人何去何从?这是摆在所有土耳其人面前的问题:维持素丹体制下的君主立宪?被美国“托管”(委任统治)?还是有新的道路选择?当时产生许多争议。在凯末尔领导民族独立战争时,凯末尔一派的观点并未完全占上风。即使到1923年建立共和国之后,土耳其的社会思潮充满矛盾,伊斯兰教与西方现代性的争论,保守派与激进西化派的冲突一直存在。保守派批评凯末尔背离传统、依附西方,而激进西化派批评凯末尔的改革不彻底。

   

   第二,凯末尔领导独立战争和建国大业,既讲策略,也讲妥协,一路上“如履薄冰”,并非像后来宣传的那样一蹴而就。

   

   1919-1922年是独立战争决定性阶段,要号召土耳其人参加这场反侵略的战争,靠凯末尔对未来前景的空洞描绘是不行的。真是的情况是:在废除素丹制之前,对奥斯曼王朝的忠诚是愿意参加民族独立运动的各派的共识,伊斯兰认同是不可动摇的。依靠广大军民对素丹和帝国的忠诚,还有穆斯林对哈里发的忠诚。

   

   赶走协约国军队后,就要“收复伊斯坦布尔”,凯末尔等人的说法是:“解救哈里发和素丹”,即:把素丹从敌人和身边的愚蠢官僚手中解救出来。因为,丧权辱国的错误都推到了大维齐和内阁身上。所以,收复伊斯坦布尔带有“清君侧”的味道。

   

   在整个过程中,还重申对“素丹—哈里发”的忠诚,哪怕仅仅是策略。其实,建立共和国的问题,是在军事胜利后才公开提出来的。关键是,民族独立运动过程中,各派观点和主张不统一,凯末尔和伊诺努等人尽量劝说和协调,在妥协基础上朝有利的方向发展而已。

   

   第三,废除素丹制度,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欧洲大国的外交官们自作聪明,给凯末尔提供了机会。在1922年安卡拉政府取得军事胜利后,协约国邀请土耳其代表参加洛桑会议,故意同时邀请“素丹政府”和“安卡拉政府”。这就迫使凯末尔等人做出果断决定,在说服工作基础上取得多数一致意见,迅速废除素丹制,取缔伊斯坦布尔的素丹政府。按当时的形势,面临着谁“摘取胜利果”的严峻问题。

   

   至于建立共和国、进行改革,并非凯末尔一开始就胸有成竹。在改革过程中,除了“废除哈里发”是排除万难,毫不妥协的,其他的改革都是针对实际情况,见机而行;有些改革多次搁置,往后拖延。

   

   五、你刚才所说的“细节”,也正表明了凯末尔非凡的领导才能:运筹帷幄,从大局着眼,善于把握形势,当机立断,不是吗?

   

   王三义:凯末尔是了不起的政治家、战略家,他的个人品质、才能、毅力是超群的,这一点不能否认。但在我看来,凯末尔是幸运的。他的成功有这样一些客观条件:

   

   其一,奥斯曼帝国自己垮了,不需要凯末尔用革命手段去推翻。这个帝国选择站在德国一边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决定了失败的结局。

   

   其二,协约国占领军那么不经打,几次战役就败了。1918年11月之后陆续占领安纳托利亚和伊斯坦布尔的协约国军队,主要是希腊、法国、英国、意大利的军队。凯末尔的国民军面对的强敌,希腊军队号称15万,法国1万,英国9千,意大利不到7千。实际上主要是和希腊军队打仗。

   

   其三,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利于土耳其独立。一战后的英国和法国不会为了镇压土耳其民族运动投入过多力量,相反,希望很快与土耳其和解,以便解决土耳其海峡航行问题、摩苏尔问题、亚历山大勒塔归属问题等。美国对土耳其的“委任统治”虽然落空,但威尔逊十四点的影响是广泛的,有利于“民族自决”。苏维埃政权亟需南部边疆安定,也有能力支援土耳其民族独立战争。

   

   其四,奥斯曼素丹政府的丧权辱国,使素丹和哈里发的“光芒”不再像以前一样耀眼。废除这两个制度,难度和阻力大大降低。

   

   其五,晚期奥斯曼帝国百年的西化改革实践,使西方文明的观念深入知识分子头脑,尤其第二次宪政(1908-1918)直接为土耳其共和国储备和训练了一批领导干部,包括凯末尔本人。

   

   六、这样看来,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似乎就没有凯末尔那样的幸运?

   

   王三义:可以这么说。和凯末尔相比,孙中山的要完成的任务太艰巨。凯末尔只改变了1000多万(1923年)土耳其人的命运,在7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建立新国家,而孙中山要改变汉族、蒙古族、回族、维族等数十个民族4亿多人的命运,要在1100多万平方公里(包括外蒙古)的土地上建立共和国。

   

   孙中山不是军人,没有军队;不在体制之内,没有社会地位;面对一盘散沙的社会,面对庞大的文盲群体,抓不到改天换地的环柄。起初他只是以卵击石的拼命蛮干,1924年才建立黄埔军校,筹建国民党领导的军队。

   

   孙中山既没有凯末尔那样的幸运,也没有列宁那样的机遇。俄罗斯帝国军队开赴前线打仗,资产阶级发动的二月革命已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天赐列宁夺权的良机。起义的工人和水兵驱赶了临时政府,就成功夺权了。

   

   历史不容假设,但我们可以当“事后诸葛亮”,姑且在纸上推演:把孙中山放在土耳其或俄罗斯,他也会成功;把凯末尔或列宁放在中国,他们照样不成功。凯末尔若在中国,最大可能像袁世凯那样,甚至还达不到袁世凯那样的地位,能成就段祺瑞那样的“功业”就不错了。

   

   七、过去大家比较孙中山和凯末尔时,往往会忽视一些客观的条件,只盯着“一成一败”,把原因和结果都简单化了,是吗?

   

   王三义:是的。从起因来看,奥斯曼帝国的瓦解是世界大战造成的,不是被革命者推翻的。帝国的覆亡并非旧政权塌垮,而是被占领。根据条约,英国、法国、希腊、意大利等国瓜分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凯末尔领导民族独立战争,是从协约国军队手中收复失地,不是直接推翻奥斯曼政府,夺取国家政权。当然,他们在安卡拉建立了政府,与伊斯坦布尔政府形成对抗。问题是,赶走协约国军队之前,这两个政府都是有政权而无国土。安卡拉政府完成了民族解放事业,收复失地,受民众拥护,自然取得合法性,全国政权转移到新政府手中,是顺理成章的。

   

   从结果来看,土耳其共和制虽然取代了帝制,但,由一个庞大的帝国变成了一个中小型共和国。奥斯曼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帝国,国土面积最大时跨欧亚非三洲(约430万平方公里),而1923年建立的土耳其共和国,是一个以土耳其人为主体,只有78万平方公里。巴尔干和北非的属地脱离帝国,西亚的叙利亚、伊拉克、巴勒斯坦等成为英法两国的委任统治地。读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的书的人,一定记得,帕慕克每想到“帝国被小小的、好模仿的共和国所取代”,就深感忧伤。

   

   孙中山要推翻满清政府,中华民国继承了大清王朝全部领土,仍是一个大型共和国。孙中山革命的难度要大得多。

   

   还有一点:无论“西化”还是“世俗化”都不是凯末尔的独创。帝国晚期的数十年改革中,坦齐马特的官僚和青年土耳其党人都主张西化和世俗化。

   

   凯末尔不是革命者,而是奥斯曼素丹政府的持不同政见者,他的使命类似于克伦威尔、戴高乐。孙中山在这一点上和凯末尔没有可比性,孙中山不拥有政治资源,他就是靠一个信念、一张嘴。

   

   孙中山的理想不能实现,“并不在中山自身之不能力行,而在环境与时会关系”(民国报纸上的评价)。孙中山研究专家指出:孙中山干革命,事事勉为其难,他不喜欢武力而被迫使用武力;他生性信任他人,而往往受到挫折;他确认革命和建设都亟需人民的觉醒,但他的哲学和政纲处处碰壁。

   

   八、再来看孙中山和凯末尔的思想,或者治国纲领。我们知道,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凯末尔有“凯末尔主义”是吗?先简要说说“凯末尔主义”的内容。

   

   王三义:“凯末尔主义”,也称为“阿塔图尔克主义”,是共和人民党的执政纲领,也算是土耳其官方的意识形态。

   

   凯末尔不是理论家,凯末尔主义不是一次提出的,而是在1919—1931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本来没有系统性。直到 1931年在共和人民党的党纲中用“六箭头”表示“六个原则”,有了“凯末尔主义”。不过,“凯末尔主义”第一次出现在土耳其官方文件中是1935年。有时“阿塔图尔克主义”等同于“凯末尔主义”。

   

   这“六个原则”是:

   

   (1)共和主义,土耳其文Cumhuriyet?ilik,英文 Republicanism,一层含义是共和制取代君主制,体现共和原则;一层含义是“人民的统治”而非个人独裁 。

   

   (2)民族主义,土耳其文Milliyet?ilik,英文Nationalism,含义是土耳其领土完整,土耳其民族独立,在国际上应有自己的地位。

   

   (3)平民主义,土耳其文Halk??l?k,英文 Populism,也被译为“民粹主义”,基本含义是: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来源于人民);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为人民谋福利;反对特权;反对将土耳其社会划分为不同阶级。

   

   (4)革新主义,土耳其文?nk?lap??l?k,英文 Revolutionism 或Reformism,也被译为“革命主义”或“改革主义”,含义是:不满足于现状,积极进取,不懈地进行社会经济改革。

   

   (5)世俗主义,土耳其文Layiklik,英文Secularism,含义包括:政治和宗教分离;反对宗教势力干预国家政权(摆脱宗教对政治的干预和束缚);法律、教育和社会生活世俗化;取消宗教特权。

   

   (6)国家主义,土耳其文Etatizm ,英文Statism,内容是:国家干预经济;鼓励私人工商业;独立自主发展民族经济;在某些领域的“垄断”。

   

   九、从概念来看,凯末尔主义的六个原则中,只有“民族主义”和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字面相同,含义和内容一样吗?

   

   王三义:单从慨念看,“民族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和凯末尔主义中唯一相同的。但,实际含义和内容差异很大。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起初是“排满”,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满族统治为主。后来抛弃了单纯的“大汉族”主义,强调“五族共和”。在1924年的讲演中,对民族主义有新的解释,包含了反对列强侵略,承认民族自决权等内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相对于世界主义的。孙中山说;“民族主义这个东西,是国家能发达和种族图生存的宝贝。”他认为,中国古代是有民族主义的,由于满族统治了几百年之后失去了,所以应该恢复失去了的民族主义。在孙中山看来,要恢复民族精神,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是我们知道现在处于极危险的地位,第二个条件是我们既然知道了处于很危险的地位,便要善用中国固有的团体,像家族团体和宗族团体,大家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大国族团体”。途径是:首先迎头赶上,使自己强盛起来,保持应有的独立性,等自己强盛起来后,还要“济弱扶倾,尽我们民族的天职,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

   

   凯末尔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是六个原则中最为复杂的一个,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楚的。在多民族的大帝国解体后,土耳其人只能建立自己的共和国,领土以安纳托利亚和东色雷斯为主,居民限于说土耳其语的居民,和为数不多的亚美尼亚人和库尔德人等。实际上,土耳其共和国经过了“民族重构”,才有宪法中说界定的土耳其民族和民族主义。

   

   凯末尔是一位实践家或实用主义的政治家。凯末尔的言论往往是根据实际经验,针对具体形式而作出的。凯末尔在1922年3月和1923年3月的演讲中,集中阐述了他的民族观,厘清了“奥斯曼帝国”与“土耳其民族”之间的关系,界定了“土耳其民族传统”与 “伊斯兰教”的关系,提出了重建“土耳其认同”的目标。凯末尔反对“奥斯曼主义”、“大突厥主义”、“伊斯兰主义”,他把“土耳其民族及其历史”与那些复杂的思潮和观念进行了剥离。

   

   为重构民族认同,凯末尔及支持他的史学家们,通过研究土耳其早期历史,编写历史教材,召开历史学大会,创造出了一个“土耳其历史观”。主要工作是把土耳其历史向前延伸,结论是:土耳其祖先是把文明带到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伊朗高原、爱琴海区域的古代文明创造者。凯末尔钦定的民族主义,成为土耳其共和国的新“宗教”。北大历史系昝涛对此有详细的研究,谁有兴趣也以看《现代国家与民族建构——20世纪前期土耳其民族主义研究》一书(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11年版)。

   

   十、凯末尔主义的六个原则中,有没有类似孙中山“民权”和“民生”的内容呢?

   

   王三义:有的,孙中山主张“民权”、“民生”,强调铲除皇权思想,还政于民,更强调解决民众的基本生存问题,提出“建设之首要在民生。”

   

   凯末尔主义“六个原则”中,字面上没有提“民权”“民生”,但“共和主义”指明“人民统治”而非专制独裁,“平民主义”主张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职责是为人民谋福利,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原则一致。凯末尔改革中,把法制改革放在核心位置,用法律保障民权, 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人民受教育和谋发展的权利。“世俗主义”主张废除一夫多妻的落后制度,消减宗教方面的禁锢,使社会生活世俗化。“国家主义”鼓励私营经济,也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

   

   当然,凯末尔主义中的“民权”“民生”问题,是制度变革和国家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听起来入情入理,其实只是他个人的构想,至少在他活着的时候,尚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北伐后,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理论上尊奉孙中山三民主义,实际上既未兴民权,也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

   

   简言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系统、全面,深思熟虑,富于远见;凯末尔主义是实用的政治实践的概括总结,切中要害,便于操作。

   

   十一、孙中山提出“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凯末尔倡导的土耳其民主政治,是不是也有循序渐进的过程?

   

   王三义:凯末尔没有提出宪政的阶段问题,但土耳其民主之路显然有阶段性。从1920年4月23日大国民议会召开算起,到1929年平息叛乱并终止《维持治安法》,这九年军人掌权,其政治本质类似于“军政”。从1929年到1950年逐步实现了军政分离,但一党(共和人民党)独揽大权,政治本质类似于“训政”。1950年结束了共和人民党独享政权的时代,土耳其政治进入“宪政”阶段。

   

   拿孙中山的“军政”“训政”“宪政”去解释土耳其民主政治进程,从学理上讲是不恰当的,我自己也有疑虑。不过,偶然翻到民国时期《东方杂志》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训政时期的土耳其》,可见民国学者就拿孙中山创造的术语来谈论土耳其政治了。

   

   十二、对孙中山和凯末尔,你总体的看法是怎样的?今天评说这两位历史人物,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王三义:对这两位重要历史人物,我更多地看到他们的差异。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早,但直到1925年去世时“革命还未成功”,留有遗憾。凯末尔领导民族独立战争,三年多就取得成功,凯末尔的成功和土耳其的胜利鼓舞了孙中山。孙中山的文章中没有专门谈凯末尔缔造共和国,但对土耳其革命(1908年革命)持赞赏态度,以此激励中国的革命志士。

   

   要看到,凯末尔的起点和孙中山大不相同。凯末尔领导民族独立运动时已是一位高级军事将领,也是奥斯曼帝国议会(1908-1918年是君主立宪制)的议员。孙中山一介布衣,所从事的革命活动,无论反清、反袁世凯,还是反北洋政府,都属于“以下犯上”。他靠自己的志向、才能和毅力,屡败屡战,贡献是巨大的。

   

   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很珍贵。孙中山提出的“五权宪法”,参照西方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理论,借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考试、监察制度,创制考试和监察两权,为世界政治思想史上所独有。孙中山对“民权”的理解是:“……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有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便是政权。今以人民管理政事,便叫做民权。”孙中山的历史观是:人民同君主争权,发生革命;民权时代,即善人同恶人争,公理同强权争,民权渐渐发达。通俗地说,“古代选有能力的人做皇帝,现在人民自己实行皇帝之权,选举有能力的人组成政府,为人民做事;如果政府不好,人民有权罢免他们,收回国家的大权。”道理简明晓畅,通俗易懂,也很透彻。

   

   孙中山和凯末尔都是不计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坦坦荡荡的领袖人物。按照钱穆先生评价历史人物的看法,孙中山和凯末尔都是生于末世,在历史上有所表现的人物。凯末尔属于得志成功的人物,孙中山是不得志的人物,但其影响力并不比得志成功者差。后来人评价他们,或多或少带着情感或出于特殊目的,并不能做到完全客观。

   

   在土耳其,出于对凯末尔的崇拜,共和国早期的那些传记,明显有拔高凯末尔之嫌。在中国,对凯末尔这个“外国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具有戏剧性。比如,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赞扬,是当作榜样来学习的。1949年至1979年之间,官方对凯末尔评价不高,也曾对“基马尔和基马尔主义”进行了批判。 当时把凯末尔翻译为“基马尔”。至少亚洲史、世界史的教科书中,都持这样的批判态度。我没有仔细探究过,那个年代为什么批判凯末尔?但可以猜想:凯末尔是土耳其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顽固地走西化道路,土耳其在朝鲜战争中坚决站在西方国家一边,还出兵朝鲜,与中国为敌,自然是我们批判的对象。1979年后要搞改革,凯末尔的改革就成了我们的研究对象。遗憾的是,学者们写的论文论著,能成为领导人的“资政新篇”的恐怕很少,至少未能变成“智库”资源。最近几年,国家搞“一带一路”,突然对土耳其关注起来,感觉有好多人在谈论土耳其。那么,以前为什么没有多少人关注土耳其呢?“热”过这一阵子后,还有人关注土耳其吗?显然,我们对凯末尔和土耳其的研究,是非常功利的,随政治风气变换,不是冷静的学术研究。

   

   以“法治”的角度看,土耳其与真正的文明社会还有距离。当代土耳其人可以公开谈论凯末尔,质疑“凯末尔时代”,甚至批评凯末尔,这是土耳其的进步。我们对待孙中山,是否从历史事实出发来评说?

   

   在土耳其历史上,“改革”二字并不新鲜,晚期奥斯曼帝国就改革了122年(1792-1914),是整个亚非拉地区坚持西化改革时间最长的。为什么不成功?因为,每次改革都要坚持两点不变:对素丹的忠诚不变,宫廷是帝国权力中不变,其他各个领域都改革了,结果呢,帝国一天不如一天。凯末尔的改革其实简单,先进行彻底的制度变革,在此基础上改造社会的其他方面。这就是凯末尔经验。我们要向凯末尔学习吗?凯末尔的改革,目标是走向现代文明社会。作为必要手段之一,改革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催生一个庞大的知识群体,造就具有独立人格的公民,使之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石。

共[1]页

王三义的更多文章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纵横天下 备案号:蜀ICP备17004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