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研究 >> 经济学 >> 胡耀邦论消费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学术研究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经济学
胡耀邦论消费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陈剑 点击:2382次 时间:2016/9/23 14:49:08
  胡耀邦经济思想十分丰富,是一座丰富的宝藏。他关于消费和生产目的的论述,不仅有着很强的理论意义,也与当下正在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密切的关联。认真学习胡耀邦的上述论述,有利于全面认识胡耀邦经济思想,加深对胡耀邦同志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认识,也有利于理解中央正在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一、消费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逻辑联系

   (一)胡耀邦关于生产目的论述

   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讨论,是胡耀邦同志1979年继真理标准讨论之后在中央党校《理论动态》上发起的另一场有着重要意义的讨论。

   1979年的9月10日,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胡耀邦给《理论动态》写了一个批语,提出要很好的讨论研究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理论动态》在同年9月30日刊登出《要真正弄清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一文,提出“偏离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为生产而生产,为重工业而重工业,是我们经济工作中许多问题长期不得解决的症结所在。”自此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讨论。

   胡耀邦同志在一九七九年十月九日所作的“关于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较为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胡耀邦同志的这篇文章是他在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的发言。此时,胡耀邦同志担任的职务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兼中央宣传部部长。

   胡耀邦这篇文章的演讲背景是,1979年,党的工作重心已经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此时,国门刚刚打开,中央领导人出访后强烈感受到中国与发达国家巨大的差距,因而,一种强烈的急需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想法几乎成为中央高层的普遍共识。当时领导层对于如何发展生产力,存在不同的指导思想和做法。人们看到,中国正在开始一个新的脱离国情的「大跃进」。有的领导人强调「大干快上」,强调发展重工业,大规模搞基本建设,继续实行以钢为纲,要建十个大庆,三十个电站,引进二十二项工程,……而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忽视人民生活的改善。大量资金、物资投入基本建设,导致积累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过高,达到36%以上。并使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严重失调。这是「为生产而生产」的指导思想的后果之一。被后人称为“洋跃进”的就发生在这一期间。

   在此情况下,如何保持清醒认识,在严格尊重经济规律前提下,汲取以往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教训,清楚认识经济工作的一些问题就十分重要。

   胡耀邦同志在这篇文章中指出,“我们党内有相当多的人,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或者是把手段当成目的了,在某种程度上是为生产而生产,使得我们现在的经济结构很不合理,是畸形发展的,同社会需要和人民生活的需要长期脱节,缺乏活力”*。

   胡耀邦这一观点,实际指出了「不能为生产而生产」,特别是长期流行的「先生产、后生活」、「先治坡、后治窝」,这些认识都是不把人的需求看作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都是违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表现。

   胡耀邦这篇演讲中继续说,“粉碎“四人帮”以后,如果说我们在经济工作中也还犯了一些错误的话,还是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还是承袭了过去的为生产而生产,过分地强调要搞钢、搞重工业——。现在,我们要在经济调整中进一步弄清楚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如果我们不弄清这一点,生产跟社会需要长期脱节,生产是要衰退和灭亡的。我们现在已经受到了惩罚”*。

   胡耀邦观点实际说明,如果不明确认清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仍旧为生产而生产,为实现领导意图而生产,为完成计划而生产……,不仅会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生产上不去,经济恢复不可能,而且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二)消费与生产目的密切相关

   胡耀邦同志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关注,是与他长期以来对消费问题的关注密不可分。因为消费与生产目的之间有着逻辑的联系。

   1981年,在中共十二大文件起草小组,胡耀邦着重谈到马克思的生产和消费理论。1982年5月19日,他专门召集了一次研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讨论会。他说:“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积累基金,另一部分是消费基金”,“要研究一下,这两方面的比例关系怎样处理比较适当。如果处理不当,也不利于我们发展生产。我们当然要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但是过分地采取节衣缩食的办法来储蓄,这于促进生产的发展是否合适?我们不提高消费的口号,但是要适当地注意刺激人民的消费,引导人民正确地消费。””他认为,苏联和东欧模式的特点是“高积累,加重群众的负担,或者采取大量的外国借款的办法,压缩群众的消费,强制发展生产。这个模式并不是真正根据人民需要来搞的,所以不能成功。”*

   他引用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一段著名论述:“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媒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生产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性的铁路。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胡耀邦通过引用马克思消费理论,把消费与生产目的相联系,这个认识十分重要。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详尽论述了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指出,“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因此,生产与消费密不可分,二者产生出了“生产的消费”与“消费的生产”。而消费是生产的对立面,并对生产起促进作用。马克思还认为,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媒介运动。生产创造出消费的材料,用产品为消费提供客观对象,同时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两者相互制约、互为手段,互相为对方提供对象。此外,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一方面消费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在把产品消灭的时候才使产品最后完成。另一方面,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而需要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

   马克思关于消费的论述说明,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毫无疑问对生产,乃至对经济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和落脚点,反映最终需求,对生产和经济增长具有导向和拉动作用。

   胡耀邦指出,“学习马克思的这些话,我们做经济工作的就要多从发展生产方面来打主意、想办法,而不要只从压缩消费方面打主意,这是一个根本方针。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激发亿万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如果我们对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问题不理解,那么我们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就不清楚,还要犯错误”。按照耀邦同志的理解,要激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实际就是从人民群众着眼,满足群众需求,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而这正属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在胡耀邦看来,讨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涉及到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涉及商品可供量与居民货币购买力平衡等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并不慢,但由于生产目的不明确,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不协调,人们生活水平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且长期停滞,也没有很好地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胡耀邦不认同那种高积累,加重群众的负担,或者高借贷,压缩群众的消费,强制发展生产,而不是满足人民需要的发展模式。他认为人民的需要和增长总是走在前头的。

   满足群众需要包含哪些内容?马克思认为,人的消费需求包括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没有生存资料,人不能生存,还谈什么生产?人不仅要生存、要发展,还要享受,物质的和精神的享受。人有了享受才能生活得好,才能发展。这就要有满足各种需要的资料,使人能够发展。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社会才能不断发展、进步。

   作为始终关注经济发展和民生的领导人,胡耀邦从消费问题入手,确实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在胡耀邦看来,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都是为完成计划指标而生产,容易产生忽视社会和人民需要等问题。计划经济的教训是,没有弄清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他强调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人民的消费需求,提出要辩证地看生产和消费的相互关系,重视轻工业生产,多为社会和人民生产需要的消费品,适当提倡和推动人民群众提高消费水平,以消费促进生产。

   基于上述认识,1985年,中共中央给国务院七五计划的建议中,胡耀邦总书记就提出要根据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来全面调整我们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说到要关注老百姓的住房、汽车、制造业的问题,环保问题,生态问题,社会保障问题。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解决供需错配

   胡耀邦同志对消费和生产目的论述,这一思想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供需错配,原因之一是忽视了对消费需求的关注

   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6.9%。较之2007年14.2%,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腰斩”一词已不为过。2016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6.7%,继续保持下行态势。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供需错配,导致的结构失衡,则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供需错配,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了对消费需求的关注,没有提供相应的供给与之适应,导致提供有效需求的供给严重不足。人们可以看到的景象是,一方面经济持续下行,另一方面新的消费需求大幅上升,投资、出口增长乏力,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却不断增强;一方面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教育、医疗、养老等应当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极端稀缺;一方面传统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如衣服鞋帽玩具等消化不了,价格持续下滑;另一方面,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马桶盖也要奔赴日本购买。上述这些正是供需结构失衡的表现。表现为供给不足,实际是对人们的需求变化反映很不敏感,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导致供需结构性失衡。

   正是因为存在严重的供需错配,自去年11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济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的需要,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虽然这两种体制的理论架构有很大不同,但最终服务于人的需求这一根本目的没有改变。市场经济条件下理论基础是“经济人假定”,即现实生活中每一个都是经济人,都存在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每一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都被一只无形的手引导。也就是,个人的自利行为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达到人类整体的最大福利,进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加。只要存在需求,也就有个人的自利空间。企业主针对市场需求,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通过货币中介转给消费者,消费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经济增长才会有持续有活力。

   中国目前的高房价、高物价,低社会保障严重影响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因而,要让生产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重要的是遵循市场规律,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持续的动力,通过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扩大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目前中央正在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核心就是释放市场活力,化解供需结构性错配,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二)破解供需失衡,政府作用不可或缺

   从严格意义看,生产目的讨论还是计划经济的范畴。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自利行为,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手”的作用,通过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进而实现居民消费需求,而实现居民需求也同时成为生产者的目的。但胡耀邦同志上述有关消费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论述给我们的启示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的见手”的作用,也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正确认识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并不排斥政府的作用,政府主要职责是要建设一个法治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其主要作用是提供好的法治环境,提供公平公正市场环境,围绕民生需求,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但长期以来,政府以GEP作为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实际上也正是“为生产而生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围绕民主需求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严重不足,实际忽略了自身应当承担的主要职责。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主要包括社会保障,特别是老龄保障以及公共医疗、义务教育、社区环境等公共服务。而政府为公民提供的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对提升居民消费,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长期的促进作用有重要意义。而这与胡耀邦同志的上述论述是高度吻合的。

   近年来,中国居民的工资有所提升,但为居民提供社会保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空间仍然巨大。2015年,国内消费市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万亿元,实际增长10.6%。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充分发挥了经济增长“稳定器”的作用。但同时也说明中国居民消费潜力巨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经济新常态下,要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政策的带动作用必不可少。2015年,中央政府出台了众多促进消费的政策,从加快充电桩设施建设以推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到稳定住房消费,再到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等,扩大消费的一系列政策必将在促进消费增长中起到重要作用。

   要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必须进一步培养新的消费热点。要进一步发挥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新消费领域的引领作用。提升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只有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让群众“愿”消费,经济持续增长才有稳定的保障。

   此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不容忽视。在发挥投资关键作用的同时,需要引导将投资投入到促进消费长期增长的社会基础设施。特别是政府投资更是责无旁贷。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医疗保健、健康服务业等。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主要由政府所属的国有资本投入。其缺陷是存在着自然垄断性、公共性和外部性,也存在效率低下、寻租等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这些领域中引入社会资本,摈弃对社会资本的歧视的限制,采取混合形式的公私合营(即PPP)或者有管制的民间投资主体,都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方式,应当大力推行。但这需要引导,需要政府提供无歧视的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投资环境。

  

   (作者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

   --------------------------------------------------------------------------------

   *《胡耀邦文选》第153页,人民出版社,2015年11版.

   *《胡耀邦文选》第153页,人民出版社,2015年11版.

   *“胡耀邦同志谈消费”,北京日报2009年04月09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人民出版社,1962,741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243页。

共[1]页

陈剑的更多文章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纵横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