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研究 >> 社会学 >> 自杀与中国人类学研究
学术研究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社会学
自杀与中国人类学研究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吴飞 点击:127次 时间:2016/3/14 14:11:15

 2006年10月12日14:30—16:30,北京大学宗教学系年轻的副教授吴飞博士在本中心作了一场名为“自杀与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主题报告。吴飞博士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和哲学系,之后远赴美国哈佛大学专攻人类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吴飞博士少年有成,在自己的学术领域成果颇丰,代表论著有:“麦芒上的圣言:一个乡村天主教群体中的生活和信仰”(2001);“维若尼卡的第三重生命:基督教世界里的看与听”(2002);“生的悲剧、死的喜剧”(2004);“自杀作为中国问题”(2005)等。他博士论文The Elegy for Luck的英文版,很快将由国际著名的学术出版社——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场报告主要由吴飞博士介绍自己对中国自杀问题的基本思考。对所从事的自杀研究,吴飞博士表示,他不是将中国的自杀问题当做社会问题研究,而是从理论建设的角度去研究它;其次,他希望从此打破学界将自杀视为科学研究范畴的一般做法,而把自杀视为一种文化现象,从文化本身寻找解释;再者,研究自杀将促使我们去思考中国人关于人、生命等概念的认知图式;最后,此项研究的深层理论关怀在于,试图为当前国际学术界普遍流行的自杀理论,寻找一种中国式的理论解释模式。

   据吴飞博士介绍,目前学界主要依据两大理论传统研究自杀:一个是社科理论传统,即涂尔干在其《自杀论》中提出的三种自杀模式;另一个是医学理论传统,即西方精神病研究认为自杀由精神病,诸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导致——这是学界理解自杀现象的主导理论模式。然而,吴飞博士发现,这些通行于学界的自杀理论,却无一有足够的说服力去解释中国的自杀现象。在西方国家,自杀多发于城市中的青壮年男性人群。已有的社会学或人类学解释,基本跳不出涂尔干的自杀理论框架;另一方面,西方医学调查表明,这些国家的自杀人群,95%以上被诊断患有精神病。因此,自杀与精神病之间天然存在因果关系的论点,已被学界普遍承认。相比较而言,中国却有不同于西方的特殊自杀模式,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年轻妇女是自杀高发的人群;第二,老人是另一个自杀高发人群;第三,自杀多发于农村。无论哪个方面,都难以从涂尔干理论中获得明确解释。其次,中国自杀者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的只占整个自杀人群的63%,这个数据说明,在中国差不多一半的自杀非精神病引起——这个事实鲜明地挑战了西方权威的自杀理论。

   那么,怎样解释中国的自杀现象?在向听众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前,吴飞博士先精炼地分析了西方自杀理论背后隐藏着的文化渊源:一个来自西方基督教的宗教传统,另一个是近代以来,西方对医学科学的“迷信”。仅这两点就表明,自杀绝非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文化问题。继而他提出,中国自杀问题反映出的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观念形态。中国人通常不把精神病人,比如傻子、疯子的自杀当作自杀来对待,中国人认定自杀仅是指发生在正常人身上的行为。相反地,西方的观念认为只有不正常的人才会去自杀。以揭示这种中国式对待自杀的态度为起点,吴飞博士希望从此去理解,中国人如何界定“正常人”与“非常人”、“人”与“人性”这些概念,以及中国人关于“生命”的观念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不同于西方人仅将“life”看成单独的存在物,将“human being”当成独立存在的个体,中国人将“命”视为生命与人生相互交织的双重性概念,而“人”则是从出生到死亡不断在修身的概念。这两个中国式概念背后蕴藏着一种共同的观念——中国人将人、生命以及人生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吴飞博士进而解释:如果我们站在这样一种“过程”观上考虑自杀问题的话,那么自杀行为在中国绝非是涂尔干所说——个人社会性与个体性失衡导致的结果,而多是由家庭权力冲突导致的结果,它是一件关于家庭内外人际关系、个人生活成败与否的事情。基于此,中国人总将自杀之死归结到死者家庭环境、生活境遇等方面,却对自杀者本身无过多非议。此外,吴飞博士的调查说明,典型的中国自杀多发生在争执之后,其中又多是夫妻间为做人或过日子这样的琐事发生口角后所至。对此他的解释是,在中国,自杀只是人们用以证明自己的为人、或是争取家庭权力的一种方式。从这一个意义上讲,中国的自杀行为实际上是人们在一条为生命和生活,寻找幸福的道路上,意外付出的代价。吴飞博士将此命名为“福殇”。

   报告最后,吴博士再一次强调:自己有意采用中国的概念去解释中国的自杀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研究去认真反思,中国学界在运用西方理论研究本土问题时,不能“拿来”即用,而应该厘清这些理论背后的文化脉络。不然,这种“拿来”的方式,不仅会忽略本土概念自身的解释力度,而且会抹杀它们对理论建设可能具有的重要意义。

   演讲结束以后,王铭铭教授、翁乃群教授对此项研究作了精彩的评点并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之后列席的各位研究生们,与吴飞博士就这个有趣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共[1]页

吴飞的更多文章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网联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