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研究 >> 社会学 >> 《礼记》中的传统礼仪教育方法及其现代价值
学术研究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社会学
《礼记》中的传统礼仪教育方法及其现代价值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罗晓林 点击:2164次 时间:2012-1-14 0:06:03
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礼仪教育非常成功,先进的礼仪文化甚至辐射和影响了周边的国度。然而,几千年下来,作为儒学发源地的中国国民礼仪素质状况却不如人意,现代礼仪教育陷入困境。在现代儒学复兴的背景下,我们可以从传统的儒学思想与教育中寻找现代礼仪发展的新途径。
    传统礼仪教育过程中,西周是礼仪建设飞速发展的时期,堪称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典范。儒家学者对西周礼仪进行整理与诠释,形成《礼记》等“三礼”流传于世。梳理《礼记》等关于西周礼仪教育的记录,我们发现西周礼仪教育目标明确,社会推广渠道丰富而富有成效,可以为现代礼仪教育的推广提供借鉴。

一、传统礼仪教育推广的途径
    西周的礼仪教育主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效结合,完成民众礼仪的终身教育。
    西周政府和民众都高度重视礼仪,将礼作为安身立命之根本。“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礼记·内则》)“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礼记·学记》)西周家庭礼仪教育非常成功,自蒙童时便开始,甚至可早至胎中之时。《礼记·内则》载:“及其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恶言,以胎教也。”这与现代先进的胎教理念不谋而合,让孩子在胎中便受到礼的熏陶、德的浸润,出生后便在家中接受父母和家庭教师严格的礼仪行为训练。从《礼记》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周时期的家庭礼仪教育涉及面广,善从生活细节处着手,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成功的家庭礼仪教育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得以更好地发展。
    西周学校礼仪教育较完备。“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礼记·学记》)西周的学校教育属于贵族教育,实行“学在官府”的制度。学校教学管理非常严格,教学内容丰富,注重礼学思想的阐述和礼仪行为的养成教育。学校教学内容以“六艺”为中心,德、行、艺、仪几方面互相渗透,很好地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现在来看,这种学校教学内容设置仍具科学性,值得借鉴。
    西周时期礼仪的社会教育成效显著,进一步巩固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成果。采用官府教谕、举办大型典礼等形式来宣传礼仪,在民众间频繁举行各种礼仪活动,达到以礼化民的效果。西周社会礼仪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联系,既是对学校礼仪教育的实践,又巩固、深化了学校礼仪教育的成果,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二、传统礼仪教育推广的特点
    1.政府将礼仪定为治国之本,礼仪教育表现出官师合一、政教一体的特点
    西周政府高度重视礼仪建设,将其提升到治国之本的高度。周朝官员分为六部分管国家各项事务,其中天官、地官、春官三部官员都与礼制推行联系密切,表现出政教合一的特点。西周礼仪教育是贵族教育,贵族在学校进行专业礼仪学习。大司徒等地方教育官员,摄取六艺之精华,进行调整简化后教授民众学习,使民众受到礼仪的初级教育。国学与乡学的教师都是朝廷的各级官员,体现官师合一的特点。
    在西周,礼仪不仅是贵族学习的主体内容,也是官员考核的重要标准。“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不变,王亲视学;不变,王三日不举,屏之远方。”(《礼记·王制》)礼仪学习是官员升降的重要考核指标,官员所辖区域内民众的礼仪教化工作是官员的重要政务。礼仪的学习与推广对西周的官员至关重要,各级政府全力推进礼仪教育。《诗经》的采诗制便是政府在各地采集诗歌以观察民风,考察地方官员礼仪教化的成果。官师合一、政教一体的礼仪教育体制使作为教育者的政府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并能创造各种学习条件来普及礼仪教育。这是社会团体或个人所无法达到的强执行力。同时,西周政府在礼教推行过程中辅以“八刑”,非礼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非法,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法律的手段来保证礼仪的顺利推行。这种严厉的道德与法律的双层制约,使民众对于礼仪的接受与学习需求更为强烈,掌握更牢固。
    2.传统礼仪教育以家庭教育为基石,自小培养习礼的行为习惯
    西周礼仪教育以家庭礼仪教育为基石。“家庭教育主要是针对学龄前婴幼儿及青少年的,教育的主体是父母、祖父母及兄长、家庭教师等。”[1]孩子在年幼时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待其长大,入校学习礼仪专业知识并充分参与到家庭及社会的礼仪活动中,巩固其礼仪知识及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西周人自小接受父母、家庭教师的言传身教,在家庭生活中经历众多的礼仪仪式也促使他们不断地牢固掌握礼仪知识。家庭演习最多的礼仪当属人生礼,如出生礼、冠礼、婚礼、丧礼是每个家庭必定会经历和使用的礼仪。西周的人生礼仪庄重而赋予深意。冠礼是成人的节点。“每个受冠者都要经过多年的全面教育,学习各种相关知识,待一一通过严格的考核后才能参加最后的验收——冠礼,这显然有利于提高全体国民尤其是作为统治者的贵族集团的文化素质。”[2]“冠礼教育非常重视礼仪方面的内容,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简单的礼仪知识,如谦逊礼让、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一直到冠礼仪式举行以后,还要继续学习礼仪知识。可以说,礼仪知识是一个人必须长期甚至是终身学习的内容。”[2]婚礼事关宗庙后嗣,全家族的人都参与其中,共同筹备典礼,学习礼仪知识。作为婚礼主角的青年男女双方,在婚礼过程中要经历一次全面的礼仪教育。“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礼记·昏义》)女子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系统的礼仪培训,出嫁时由长者全面教授与检验其礼仪学习的成果,女子的言行举止均须合礼合仪后,才能完婚。丧礼为人生中最后的一场生命礼仪,为人子者尽孝道、寄哀思,彰显孝的品质和行动。
    西周家庭礼仪教育自蒙童时便开始,宗族和家庭以礼仪的传授和习得为使命,规范每一个成员的礼仪行为,促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努力学习礼仪,形成了崇尚礼仪的社会风尚。
    3.传统礼仪教育利用频繁的社会礼仪活动扩大影响力,使初级礼仪教育在民间得到普及
    礼官制礼,地方官员先学习掌握之后便在地方颁布礼仪规则,让民间有可操作的模式与程序,解决了礼仪推广过程中的标准统一问题。礼仪在民间普及主要依靠地方的力量,通过频繁演示各种仪式来推广。

 西周礼仪主要为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国之大祭,规模宏大,礼节繁多,由政府组织举行,民众在围观时接受礼仪教育。宾礼、嘉礼等生活礼仪在民间广泛应用。许多国家礼仪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走向社会,成为民众常用的礼仪。西周的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养老礼等在民间广泛应用,成为民众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乡饮酒礼在周代盛行一时,以宾贤、敬老、谦让为主要内容,重在序长幼、别贵贱,是一项道德实践活动,成就孝悌、尊贤、敬长养老的道德风尚,达到德治教化的目的。西周民众对国内年老而又德高望重者按时赠以酒食行养老礼。“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礼记·王制》)养老礼以敬老为中心,自天子以至平民皆要求尊老、敬老、爱老,形成社会尊老敬老之风。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周礼·春官·大宗伯》)中国传统礼仪将每一个看似平淡的礼节赋予深刻的礼义,人们在行礼时便接受德的浸润、灵魂的净化。这些仪式或由地方官员组织,或由地方贵族组织,参与人群众多。仪式举行频率高,有的仪式每年定期举行,有些则随意举行。民众经常参与礼仪仪式,遵守既定的礼规礼节,养成守礼的习惯,生活中不自觉地受到礼的约束。
    现代社会,社会礼仪活动极少。民众很少有机会一同参与礼仪活动,对礼仪的淡漠在所难免。在西方务实、开放的思潮冲击下,许多传统礼仪简化甚至消失,许多人失去了礼的标准,在向往个性、自由的思想下,连起码的生活礼仪都丢失了。二、传统礼仪教育推广模式的现代启示传统礼仪制度下,政府确定规范的礼仪、礼节并在全社会加以示范推广,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进而引导个人遵礼、守礼,达到礼仪教育的目的。在现代,韩国以儒学为礼教之本养成了良好的国民精神并得到世人的赞扬。历史与现实的成功都充分说明,在儒学发源地的中国礼仪教育可以从传统教育中寻求合理的推广途径。
    1.国家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礼仪建设,确立规范的礼仪与礼节,让民众有礼可循
    历史发展过程中,当礼仪建设发展到一定高度便会由政府修订礼典以指导民众。西周制定“五礼”制度、隋朝制定《仪礼》百卷及修订五礼、唐朝纂修《大唐开元礼》等,都使礼仪制度更具规范性、系统性。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我们摒弃了许多封建的礼制,礼仪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但至今仍没有形成一部现代礼典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至于民众都不清楚特定场合中该行怎样的礼节,出现礼仪行为的混乱局面。政府应加大礼仪建设力度,解决礼仪、礼节标准问题,让民众有礼可循。
    2.政府应加大礼仪推广力度,将礼仪建设作为地方政府的政务之一
    西周官师合一、政教一体的礼仪教育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通过政府的力量推广礼仪是任何社会团体和个人无法达到的高度。政府应加大礼仪推广力度,将礼仪建设作为各级政府的基本政务并加以考核,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营造人人学礼仪、人人讲礼仪的良好社会风气。礼仪成为人们生活和发展的必备素质,人们就会有主动学习的热情与动力,民众的礼仪知识掌握牢固,国民的礼仪素质便会提升。
    3.现代家庭礼仪教育不可忽视,礼仪教育应从幼儿时抓起,实现终身教育
    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良好的行为与品德需要从小培养并不断强化,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的社会功能除了繁衍后代、绵延种族之外,还要承担促使其成员实现个体社会化的任务。因此,只要家庭存在,家庭教育就会存在,正是在这意义上,我们才说,家庭教育是任何个体社会化的第一站,父母是引领儿童成长的第一人。”[3]现代礼仪教育应从小抓起,在家庭中由父母完成最基本的礼仪行为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不断完善、深化礼仪知识。小学、中学、大学都应该开设适应学生心智发展的礼仪课程,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待其毕业走入社会,仍应接受各种形式的社会礼仪教育,如职业礼仪教育、各种社会礼仪活动、庄重的人生礼等,使礼仪教育真正成为终身教育。
    4.礼仪教育要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发展社会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需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但不能只重视形式而忽视人的内在修养,应该做到内外皆修、秀外慧中。“强调德行兼备,有德有才,把德行的修炼作为教育的首位。”[4]2001 年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明礼诚信”作为基本道德规范加以倡导,强调要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活动,将现代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发展。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或技能教育,掌握了礼仪的规范和要求后,需要促使人们严格要求自己,将守礼成为自觉的行动。大力推广社会礼仪教育,发展丰富的社会礼仪活动,通过社会的力量来推进礼仪教育。近年来社会组织了“文明社区”、“文明城市”、“五讲四美”等活动,通过社区的力量来普及礼仪教育,成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戴庞海.略论西周时期的礼仪教育[J].郑州大学学报,2005,(3):94-96.
[2]戴庞海.略论中国古代冠礼的教育功能[J].郑州大学学报,2005,(2):25-27.
[3]容中逵.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三种教育误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3):66-68.
[4]卢先明.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4):48-50.

基金项目: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三礼’中凸现的西周礼仪教育模式及其现代价值”[JD08KT010]
作者简介:罗晓林(1980-),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女子学院教务处讲师。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第3期

共[1]页

罗晓林的更多文章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联天下
网站建设 出国劳务 技术移民 玻璃钢电力管 新娘跟妆 四川律师 素描培训 成都墙绘 激光切割 经济纠纷律师 摇摇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