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研究 >> 政治学 >> 意识形态的两种功能
学术研究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政治学
意识形态的两种功能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平中要 点击:40次 时间:2013-6-3 17:07:27
 一
  
  个体,是如何进入政治的?我的意思是,一个人,从他出生,到他理解(或者以他自己的方式理解)政治,并在一种政治中容身,这个过程是如何完成的?
  作家蒋蓝在《掌声的精神分析》中述及了一段亲身经历:这是我幼年多次参与表演的一个节目,叫"葵花拍手向太阳"。……大约我是葵花阵中最大的一朵,在邻居家里也得意地舞蹈,小手拍得叭叭响,直到手掌发麻。这让右派邻居很高兴,他"请"出一张领袖像给我瞻仰。啊,啊啊,我在拍手歌唱的过程中抚摸领袖那韭菜叶一般宽的双眼皮。小手脏兮兮的,留下了二根手指印。当晚,穿白制服的公安人员推开了家门:"请跟我们走一趟"!父母轮流背着我,在昏暗的路灯下跟着民警急走。我记得那些路灯,就像朝阳花的花蕊,把夜色剜出了一个窟窿。那一年,我大约5岁。……我知道的是,我的抚摸落在权威人物脸上的黑手印,为我的后来带来了一连串的麻烦,差一点被小学拒之门外。……
  我有理由认为,对于作者而言,就是以这种方式认知政治,并进入政治的。虽然,作者当时的年龄还远远没有达到宪法规定可以投票的标准,但是,在那个非常态的政治环境中,政治的早熟也是权力的目的之一。这种为了让人们越早越深入地进入政治的揠苗助长,在今天,造成了一种更普遍的心理与认知障碍,可以视作对曾经政治投资的意外回报吧。
  毛时代也许是除战争外,非常态政治的最高形式。历史上虽然一些疯狂领袖也出现在非常态政治的风口浪尖上,但是,其酷烈的程度与其影响力波及的时空范围呈反比。而毛却把非常态政治推到了崭新的高度,这是否可以算作他对中国政治史的贡献呢?之所以非常态政治无法持久,就在于非常态政治破坏的是作为共同体的生活,而政治--无论它是专制的还是民主的--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生活不存,政治焉在?但是,非常态政治依然是一种政治,它与常态政治一样,有着最基本的特征。它必须使人民进入政治,对于战争时期的非常态政治而言,政治就是将人民变成"战时制度"的一部分;而对于毛制度这样的非战争时期的非常态政治而言,意识形态功能就成为了政治的明显特征。
  有必要耙梳一下意识形态的来历--我想提醒自己(也许也包括可能的读者),一旦审视意识形态的历史,就必然会与一些人物与理论相遇,而真正复杂的是,囿于这些理论家所处的环境,以及人类自身的有限性,他们对于意识形态的认知与定义,在今天需要重新审视,而复杂就在于,对于重估哪一部分,则成为了一个多元主义的问题,而我即将展示的思考,只是其中的一个面相,或者说,这也许是它惟一的合理之处。
  意识形态(Ideology)这个词是西语思想晚近的产物,最早现身于1796,几乎是18世纪末的语词遗产。从这个词就可以看出,它本身与观念有着最直接的联系。而它诞生之初的意义就是"观念的科学"。在被拿破仑这位欧洲大陆的征服者、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引用之后,"意识形态"这个词流行起来,并带上一层贬义的色泽。而真正为"意识形态"灌顶开光的则是马克思。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定义,几乎成为了汉语对这个词的终极理解。
  仔细想想,意识形态与欧洲的观念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上,观念一直在领跑欧洲文明的发展;时间上,18世纪也正是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时期。对于欧洲的政治历史而言,民族国家,的确是观念的发明,而且它大大改变了一千多年来,人们对于权力的认知。欧洲的封建时代,国王的权力依然是一种私人权力,这种建立在封建制度上的权力,只是在量的层面上大于国王之下的封臣,国王不是王国,而国王的权力也不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国家权力或公权力。在世俗权力之上是上帝,而世俗权力也从来没有上升到"国家"(Nation)的高度。【这也可以解释"大宪章"的观念前提,某种意义上,贵族们限制国王的权力,而这种权力也只是"量"上与贵族们不同罢了。很难想象,假如"大宪章"限制的是一种"国家权力",一种在"质"的层面上,迥异于贵族们拥有的权力时,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但是,民族国家的诞生,就必须塑造一个更强大的权力,一种在"质"的层面上,前所未有的权力。当时的欧洲,观念的任务,就是要创造一种国家权力。这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工作,国家权力必须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整合,将新的制度嵌入进社会中去。而这不仅仅是狭义政治上的嵌入,也包括宗教、经济、文化等等上层建筑。这就要求,一个观念的系列,共同来完成对民族国家的创造。于是,欧洲就来到了一个观念大爆发的时代。而这种"民族国家"系列观念的爆发,直到二战结束,才真正宣告终结。【在某种意义上,极权主义,依然隶属于这一系列观念的谱系。观念无法自行停止,它必须在权力(制度)的层面失败,才会对其进行否定。】
  即使在今天,仍旧不能说,"民族国家"在那种程度上才宣告完成,而事实是,人们与观念发明了"国家权力",而这一权力就会本能的扩张。而从观念到权力的过程中,意识形态,就成为了建筑权力的蓝图。我在《观念与权力》一文中提出"观念先于权力"的概念,但是,我没有解释将观念落实为权力(制度)这一过程。我想在这篇文字中进行补充。我认为,在观念变成现实的权力(制度)的过程中,是意识形态在发挥作用。在一系列围绕"观念"的文字中,我也涉及了对于意识形态的思考,虽然,我更强调意识形态作为谎言对于专制政体的维护功能。而在这里,我想从中性的角度审视意识形态。
  在"观念先于权力"的概念中,我认为观念对权力是一次性授权,而这一授权就包含了"前合法性"的给予,权力通过"前合法性"在制度层面自证合法性。换句话说,观念产生权力,但是,观念却不具体参与对权力的塑造,而绘制一个制度的蓝图,这个功能则是意识形态的职责。实际上,观念与意识形态有着很大交集,我在这里作的人为区分,着眼点在于把两者放置在权力诞生的前后。在权力之前的是观念,而在权力之后的是意识形态。从现实的角度看,把一种观念变成权力(制度)需要时间,而在完成权力建设的过程中,是意识形态在指导权力的建设。就像"民族国家"的建设过程一样,它将近用了两个多世纪的时间。而这个过程中,各种意识形态都在客观上参与了对"国家权力"的建构。这其中包括左中右的各种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之间也在互相博弈。
  马克思看到了意识形态对权力建设的指导作用,但是,我认为他把意识形态视作是静止的,也就是说,他眼中的资本主义制度是静止的,是一种完成形态的制度。也正因为如此,他强调意识形态对权力的维护作用--即意识形态的谎言功能;我该如何评价这一点呢?我认为,对于马克思或任何一个人而言,"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超过了一个人的生命,而这个过程中,国家权力与意识形态都在变化。而选取其中的一个时段,比如马克思的时代,马克思完全可以认定两者都是静态的、完成状态的。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的厌恶和贬义,与他的时间局限有关。这不是马克思,甚至任何一个凡人的过错。但是,马克思一定没有想到的是,他本人的理论,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即使他是激进的左派立场;而他发明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在客观上建构了"国家权力"。而这也许才是马克思应该负责的错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与苏联的极权主义之间有着无法回避的联系。
  如果,像我所定义的那样:意识形态是权力建设的蓝图。那么,意识形态就有终结的时候,意识形态的终结,就是权力完成之时。在这个意义上,权力(制度)越早建成,意识形态就越快终结。而也只有在这个层面上,意识形态才是中性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今天那些反对民主的人们,也很少将民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来反对(他们更愿意结合"国情"来拒绝民主)。至少,在民主不是一种意识形态上,正反双方达成了共识。我说民主不是意识形态,原因就在于,从民主的观念到民主的制度过程中,一种民主的意识形态作为宪政的蓝图,那么,一旦人们去投票选举政府的时候,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就完成了。因为,民主的观念就是要建立一个民主的制度,而民主选举就是民主制度实现的标志。权力既然已经建立,意识形态也就完成了它的工作。人民只要对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就可以了,在这个意义上,的确不需要意识形态出场。在这里,我想补充的是,民主制度正是因为目标容易达成(相较于上帝之城、太平盛世、共产主义、优秀种族等等观念),才使得意识形态很快地完工。
  我在用苏联的例子观察一遍意识形态的功能。
  对于一个旨在建立共产主义(目前还没有一个活人见过)的观念,而当这一观念转变为权力(制度)的过程中,意识形态就开始发挥蓝图的指导功能。它必须说清权力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及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具体到苏联,它的意识形态必须时刻提醒人民,权力与共产主义这一目标的一致性,以及权力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恰恰这一目标过于艰难(即使不用将其与民主宪政比较,人们也会直观地发现这一点),因此,意识形态就必须反复地出场,不停地重申这一遥不可及的目标,并且把权力所做的事情与这一目标联系起来。于是,我的问题在于:作为建设权力蓝图的意识形态,是否是一种谎言?从结果来看,共产主义没有实现,但是,若给予它时间,没有人能保证(当然有人持坚定地否认态度,比如哈耶克)共产主义就一定不能实现(虽然,这是逻辑上的,我本人并不这么认为),因此,从这一假设出发不能说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是谎言。但是,从现实的时间来看,很难说这种意识形态是一种纯粹的、为了实现一个很难成功的目的,而在发挥着指导权力(制度)建设的作用。也许,只能从一种主观的角度来评判,也就是说,人们有相信它的权利,同时,也有认定其为谎言的天然权利。人们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只不过,远远比这一判断重要的是:苏联的极权制度所造成的人权灾难,让这种自由判断显得如此虚无。
  那么,可以客观地说,在苏联这样的极权制度中,意识形态对权力建设的蓝图功能,变成了一种解释学功能。意识形态必须不停地向人民解释权力的目的,以及权力的行为与这一目的之间的联系。简单地说,意识形态必须让人们觉得,权力是合理的(并非合法),所谓合理,就是合于在权力之前的观念,授权权力要达到的目的。
  因此,意识形态除了完成其工作(就像在建设民主制度中的那样)之外,还有另一种命运,就是随权力一并沦陷。就像苏联那样,共产主义的观念既然无法实现,权力也就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也就随着权力的倒塌一并粉碎了。
  
  二
  
  看过西方的再看看中国的。
  帝制专制并非观念的产物,我在之前的文字中已经多次表达过这个观点。同时,我也指出儒家理论作为意识形态的谎言功能。不过,在这篇文字中,我要重新定义帝制时代的意识形态。如果,帝制并非由于观念而建立,那么,按照上文的逻辑,就不会存在意识形态。如果,意识形态脱胎于观念,而帝制制度本身就没有观念。帝制由暴力建立,而暴力在制度建立之后,变为一种合法的暴力,以统治的面貌出现。假如,帝制由某一种观念建立,那么,就一定会有指向这一观念的否定的观念,可是,在帝制的历史上,我没看到这种现象。实际上,正反两方面的观念我都没有看见。
  假设,儒家理论是建立帝制的观念,那么,反对这一观念的理论正是与它同时的春秋时代(比如道家、法家);而进入帝制时代,儒家被权力独尊(表面上),再没有反对的声音。那么,权力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难倒不是比意识形态(假设有)更有效果的统治手段(暴力的变型)吗?那么,一种无法脱离暴力发挥作用的意识形态,是否还具备意识形态对权力(制度)的蓝图功能?我认为,即使是作为一种幌子的儒家理论(秦晖先生指出传统文化中"法道互补"的实质,我非常认同),也依然没有发挥意识形态的作用。
  如果说观念与意识形态分别发挥功能在权力建设之前与过程之中,那么,对于帝制而言,它即没有建立之前的观念,也没有权力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对比西方对于权力的观念(专制的与民主的):权力要说明自己的来源;运作方式;自身的去向。以神权政治时代为例,教会作为实际上的权力机构,它对于以上三点的解释就是:教会的权力来自上帝;通过教会来进行统治;在人间实现上帝之城。当然,除了权力的运作方式这一点外,对于权力的来源和去向,不一定人人都接受。因此,神权政治也需要意识形态,以神学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就在指导着神权政治制度的建设。当然,就像苏联的极权制度一样,上帝之城恐怕不比共产主义更容易实现,最后,神学为基础的意识形态与神权政治一起沉没。而中国的帝制,它对于权力的来源、运作、目的,与其说是语焉不详,不如说根本就是空缺。
  【对于皇帝权力的来源,儒家曾经做出过解释,把皇权与天授联系在一起。而这种"天"既非宗教的(像基督教中的上帝),也非自然法的(汉语中也不见自然法的意识与传统)。关键是,即使是"君权天授"这样的理论,我也没看到有什么反对意见。看起来,无论是权力,还是被统治者,都不认为需要有对权力来源的解释,哪怕,只是以谎言的方式。这可以看作是观念,在汉语语境中的传统缺失。就权力的来源而言,暴力,是帝制专制的惟一来源。刘邦言"马上得天下",也就完成了帝制权力的来源论证,毛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只不过是现代汉语的表达罢了。不仅权力者这样认为,对于被统治者而言,似乎也就这样认可了。因此,帝制制度不必寻求权力的来源论证。同样,它也无需承诺权力的目的。权力的来源与目的,就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一样,权力的来源就是它的权利,而它的目的就是它的义务,权利与义务在观念上对应。帝制不需要自证合理,也不需要向被统治者承诺它要来做什么。于是,就剩下中间的权力如何运作。形象地说,帝制就像一个没有前生和来世的人,它拥有的只有现世。这就是帝制权力的精神面貌。这样看来,观念,真的不是汉语的传统。】
  行文至此,我可以比较一下民主与专制,以及各自在观念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区别。
  民主制度的观念,就是人们对这一权力(制度)的认可(前合法性来源),并在共识的基础上,组建政府、运行权力。因此,民主制度在建设的过程中,意识形态不必为权力的来源进行解释。所谓"民有、民享、民治"中的"民有"最精炼地表达了权力的来源。换句话说,在民主制度中,人民以一种选择的方式(具体地说,是在对宪法--而宪法是对于人民权利的承诺--认同的基础上,对执政党的选择)进入政治。
  而对于专制政体而言,大约可以分为类。一类是有观念参与的专制政体(多见于西方,而这与西方文明中,观念有着历史的传统有关),比如神权专制、极权专制。对于这类专制政体而言,意识形态必须对权力的来源进行解释,也就是说,它需要论证权力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我认为是一种传统与经验意义上的合理,它至少让绝大多数被统治者在主观上能够接受权力的合理性。
  另一类则是并无观念参与的专制,中国的帝制最具代表性。它不依靠观念建立,因此,也不需要意识形态指导其建设。与其说,帝制不需要给出权力的来源的依据,不如说,帝制根本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儒家理论(进入帝制后的儒家理论),不是帝制时代的意识形态,它既不是帝制建设的蓝图,同样,也没有对帝制进行解释的责任。今天,我倾向于认为,儒家理论是帝制制度的一种统治手段,它是制度的一部分,而不是观念的,也不是意识形态的。而像秦晖先生指出的"法道互补"的现象,我认为,这种"法道互补"的精神实质,已经内化为文化的组成,或者说,就是中国专制文化的精神核心。但是,这种"法道互补"却不是意识形态。对比举例而言,假如"新教精神"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精神核心,能说"新教精神"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意识形态吗?我认为对于儒家理论,还是"法道互补"现象,可以在文化层面寻找根源和流变。但是,在制度层面,尤其是观念与意识形态的角度上,无论是儒家,还是法、道合流,都不能算是一种意识形态。因此,当辛亥革命结束帝制的时候,没有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为帝制陪葬。
  从1911到1949,是一段非常态政治时期。而真正值得思考的是毛时代的意识形态。
  毛坦言"以俄为师",并非虚言。毛制度仿照苏联极权制度建立,具备一个极权国家的多数特征。而如果将极权制度视作西方政治制度的异端,那么,依然可以说,即使是极权制度,也具备现代国家的一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极权制度也是有观念参与的,它也有意识形态--甚至其重要性要超过观念(而这一点恰恰与民主制度相反);极权制度也要给出权力的来源、运作和去向。在现代国家的意义上,毛制度也终于拥有了帝制时代长久缺失的观念与意识形态。
  但是,问题也接踵而至,毛制度必须回答权力的来源与去向(既权利)。而实际上,这个对于权力的来源问题,是一个现代语境中的中国问题,也就带有必然的尴尬与矛盾。1949中共的胜利,依然是暴力的胜利,这也是中共权力的来源;但是,毛制度却不能(怎么能呢?!)把暴力作为权力的来源书于宪法(帝制时代就没有这种尴尬)。它必须说权力来自人民。而权力的去向,当然是共产主义啦。至于权力是如何运作,在汉语语境中就是"权力如何统治"的问题,权力则是驾轻就熟了。必须说,在"权力如何统治"的问题上,从古至今都不是问题。问题就出在权力的来源与去向上。
  上文说过,对于民主制度而言,人民以选择的方式进入政治。而对于专制制度而言,人民几乎就是被无情地抛入这个制度的。在帝制时代,皇权没想过解释权力的来源,人民也没要求权力解释。而在毛制度下,对于一个声称权力来自于人民,而在其中生活的人们丝毫感觉不到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对于一个许诺人民美好未来,而人民却必须忍受当下的、看似在今生不会有任何好转的苦难的制度而言,就到了意识形态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上文提出,意识形态是权力建设的蓝图,它指导制度的建设,并在制度建成之后功成身退;假如权力无法实现其目的,那么,意识形态就要一直维持运转,直到目的实现或制度倒塌。
  作为移植苏联制度的毛制度,有着和苏联一样的意识形态诉求,而具体到中国的情境,我认为意识形态在强调权力合理性问题上,并不需要花太多的功夫。而这一点是由中国的历史传统决定的,参考帝制王朝的更替,就会发现,权力者与人民都不关心权力合理性的问题,这一点上文也进行了分析,我想指出的是,这种现象本身,就是专制制度所孕育的专制意识的表现,即使在帝制专制结束后,专制意识依然作用于每个人的思维和情感。于是,毛制度下的意识形态工作,主要集中在:把权力的一系列统治(在"权力如何运行"这一点上,我认为毛制度只是之前帝制时代的升级版本。毛制度没有对"统治"进行观念上的更新,而只是用现代化的技术在程度上推进了之前帝制时代的统治力度),与权力允诺实现的目的--共产主义--联系起来。
  有必要提一下毛制度下,人民对政治的认知状态,我认为,对于毛制度的意识形态功能而言,作为意识形态针对的人民,其对权力与制度的看法,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互动。
  1949年后,人民从战争状态进入常态政治时期,在战争时期,人民没有选择政治的余地;而在进入常态政治之后,实际上,在一个非常短暂的时刻,至少在理论上存在这样一种选择:人民可以选择一种制度。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这种选择。也正因为如此,这种选择几乎不存在。我相信今天有人可能还会这样认为:谁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谁就拥有了统治的权力。不得不说,只有在汉语传统中,暴力与权力、统治才是三位一体的。因此,毛制度中的人民,并没有对权力的来源与合理性有更多的疑问。但是,毛制度必须面对一个更现实的问题,也就是中国人的问题。这是一个被两千多年专制制度、文化浸淫的民族。对于现代化而言,人民与统治者一样,并不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观念的倾向与认同(这一点与今天大不相同)。客观上看,毛制要改变这个前现代国家,那么,它就不得不将人民整合进这个新的制度中。很显然,传统的人民,对于毛制度并不是毫无抵触的。相较于战争胜利之后人民的夹道欢迎,而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我相信49年的热情在大多数人的心中迅速消褪。根据我浅薄的中国经验,只要涉及私人利益,每个人都会变得理性,甚至智慧超常。而毛制度选择的重工业化优先路线,就意味着,在最大程度上汲取每个人的价值创造(在某种意义上,人人就业,但是消费水平很低的现象,正是制度需要最大限度的人力,为工业发展创造原始积累的表现),而这必然是对每个个体经济收益的损害。换句话说,毛制度要塑造的国家权力,对于个体的伤害能力,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对于这个制度所承诺的美好未来,以及现实中实际利益的流失,就成为对这个制度稳固的风险因素。虽然是局部,但是,已经出现的暴力行为,让制度必须作出反应。就这一点而言,毛制度真正的困境在于,如果没有引入现代的政治制度(虽然是极权制度),任何针对权力的暴力都是非法的,因此,对于反抗的镇压并不需要支付暴力外的成本;但是,毛制度不是帝制,既然声称权力来源于人民,那么如何处理人民对制度的不满(无论暴力还是非暴力的)?就成为了一个理论上的棘手问题。因此,毛制度一方面需要将人民整合进制度,另一方面还要克服"权力目的"与"权力运行"两者之间造成的矛盾。而后者实际上是前者在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毛制度既然模仿苏联,那么,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毛制度也学习了苏联的方法,就是用意识形态来弥合"权力目的"与"权力运行"之间的差距。
  于是,在制度和人民之间,意识形态成为了连接两者的纽带。值得讽刺的是,在观念长久缺失的语境中,这个国家的人民对于观念的集体补课,竟然是从意识形态开始的。这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人们,进入政治的必修课。面对如此广大的人群,以及这个人类历史,以及中国历史中的崭新制度,我就看到了一种作为解释学的意识形态。它必须有能力解释一切政治现象,解释这些现象与这个制度宣称要去的方向是一致的。它要解释制度、经济、文化、军事等等一切上层建筑;它要解释社会主义改造的必需、"右派分子"的危害、人民公社的美好、"大跃进"的失败、"文革"的急迫与迅猛;它不仅要解释所有的宏大叙事,还要解释微观领域的,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个体生命所经历的任何一个阶段,它都要给予解释;甚至于,意识形态还要解释人民的情感、心理、精神甚至灵魂--如果还要灵魂可言;大约,除了梦境以外,没有意识形态解释不了的事物,不过,谁又能说我们不是活在一个意识形态编织的梦中呢?
  直到此刻,我仍旧在中性的立场看待意识形态,将其视作制度建设的过程与手段。假如我将那些赤裸的谎言,比如"亩产万斤"之类的,排除在我定义的意识形态之外,并认为依然有真诚的理想主义者,从事着意识形态的工作,并为其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心血,那么,这种作为解释学的意识形态,是如何没落的呢?
  按照我的观点,毛制度的结束,使得意识形态也随之没落。这是客观上的表现。我想从观念的层面上分析得详细一些。很显然,毛作为毛制度的创建人,他应该对意识形态负有直接责任,但是,我以为毛希望人民相信一个他自己不相信的观念(虽然我没有证据支撑这一看法),换句话说,当意识形态的创造者,独立于意识形态之外的时候,尤其他本人就是这个权力(制度)的中心时,意识形态对于权力(制度)建设的蓝图功能,就发生了严重扭曲,甚至是质变。
  我在上文中提到,对于意识形态是否是谎言这判断,是一种主观判断,这也使得那些明显地与事实不符的宣传(我将其视作"统治手段",即,"权力如何运行",而这篇文字不涉及"权力如何运行"这一领域),与意识形态划清界限(至少,我对意识形态的底线标准是"不许说谎")。也就是说,谎言不是意识形态失效的原因(而谎言让人民对权力的不信任度上升却是一定的,这也危及权力,甚至危害超过意识形态的失效)。帝制制度建立在暴力基础上,人民面对暴力的选择有二:顺从与反抗。而毛制度由于较之帝制多了观念以及意识形态的一维,那么,当人民面对一种观念或意识形态的时候,就有了三种选择:赞成、反对和无动于衷。具体到毛制度中,实际上,毛制度是不允许人们对意识形态无动于衷的,因为,无动于衷就意味着人们拒绝被权力整合进制度。所以,毛在和平环境中依然坚守"革命的敌人与朋友"的判断,其意义就在于两者之外的任何身份,都无法纳入这个制度来进行整合的。重要的不是敌人还是人民,而是一个人必须是其中的一种(在某一时期中),这个人才算是进入制度。那么,一个人就只能在对意识形态的赞成与反对之间选择,而这种选择--无论是否自愿--最后都归结为一种共识。在毛制度中,大多数人都应该对意识形态拥有共识,而只要维持这一共识的条件有所改变(实际上,对于毛制度的意识形态要解释万事万物,就会在万事万物上留下人们从中逃遁而出的观念选择),意识形态就会失效。换句话说,只要每个人必须对意识形态表示赞成或反对(实际上大多数人即使不是真诚地赞成,也绝对是真诚地不敢反对)的情况稍稍好转,实际上,就恢复了人们对意识形态"无动于衷"的选择,而正是当越来越多的人在"无动于衷"上达成共识后,毛制度的意识形态终于失效。
  如果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我得说,即使是在专制制度的层面上,有观念比无观念要好,至少,观念比暴力还多出一个选择,而这一个选择,就蕴涵着通向自由的可能。
  
  三
  
  最后,我想说说后毛制度中的意识形态流变。
  毛制度造成了史无前例的人权灾难无需赘言,但是,客观上说,毛制度对于意识形态(这自然也包括观念)的普及,是帝制时代所没有的。我也许可以这样认为,在一个观念历史性匮乏的环境中,对于观念的补课是有必要的。这并非毛制度的本意,但是,在客观上,它推进了国人的观念意识。要否定毛制度,但是,观念对于建设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性不应被否定。甚至应该强调观念对于制度建设与国人思维意识的重要性。
  而观察这三十年来的制度与意识形态,我发现,从邓开始就做着淡化意识形态的努力,到今天意识形态几乎已经不再发挥作用了。
  回到毛制度刚刚结束的时候,邓的做法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对于毛制度的抛弃也就包含着对其意识形态的抛弃。而对毛制度意识形态的否定,在权力者与无权者之间达成了共识。但是,在作为权力建设蓝图功能上的意识形态,被毛制度污染摧毁,只剩下与谎言(即使是高贵的)同位语的意识形态。在这一点上,邓对意识形态的疏离与毛形成对比。邓倾向于"只做不说"、"猫论"等等,可以看到这种"实用主义"背后对意识形态问题的回避。
  需要提出的是,无论邓是否意识到,实际上,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即观念在权力中的缺失;以及中共权力的来源--暴力的垄断(枪杆子里出政权)而言。以苏联为榜样,引入意识形态这样的观念(上文说过,这是为了解决在技术层面遇到的困难),在实际效果上,几乎是一种授人以柄的危险动作。对于毛制度这样一个旨在解释一切现象的意识形态而言,这几乎意味着,权力无时无刻披着皇帝的新衣,在人民的注目中闲庭信步。即使是将人民的认知降到足够低(就像毛制度所做的那样),而指出权力在裸奔的人,哪怕只是一两个人,也就足以动摇整个意识形态的巴别塔。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于一个专制的制度来说,意识形态的解释学功能几乎成为了它惟一的功能,而将这种解释学认定为谎言,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是一念之间,且不可逆转。因此,长远来看,意识形态的解释学功能,非但无法增益权力的统治,甚至大大削弱了权力本就虚拟的合法性。换句话说,一个依靠意识形态的制度(比如毛制度),比传统上的帝制制度(本就没有意识形态的位置),反而面临更多意识形态上的问题。说得简单一点儿:意识形态给权力带来的麻烦多于好处。因此,无论邓是否明确意识到这一点,现实来看,从邓开始这三十年来的制度,在越发淡化意识形态。
  如果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那么好处自然是更有利于权力的统治。而从观念的角度来看,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后毛时代对于意识形态的淡化,在观念先于权力的向度上,比毛制度还要倒退。毛制度至少还引入了意识形态甚至观念(即使二者是从苏联制度照搬过来,观念并没有达成多数人的共识,而意识形态也只能是发挥解释学的功能),而在后毛时代(我在《专制与极权》一文中,命名为"后党专制制度"或"新党专制制度"),权力要把毛制度中名不符实的观念与意识形态虚化。在我看来,后毛时代的权力,倒是回归了中国的传统--向帝制制度看齐,把本就虚拟的观念(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与意识形态(解释学的意识形态)做空(这就有点大乘空宗的意味了),彻底摆脱观念和意识形态对权力可能的掣肘,使权力的统治更加的顺畅和无所顾忌。如果将毛制度与后毛制度,和帝制进行比较,那么,毛制度对于帝制还是有观念上的进步,只是毛本人更像皇帝;而后毛制度中,没有领导人像皇帝,但是在观念缺失的角度上,后毛制度更接近帝制,也可以认为它是一种升级版的帝制,只不过是由皇权专制变成了党专制。
  我在上文中提出了,意识形态对于权力建设的蓝图功能,实际上,如果套用这一观点来观察这三十年的权力建设,结论更令人悲观。如果说,这三十年来意识形态逐渐淡出政治,只能说明意识形态已经完成了它指导权力建设的工作。因此,意识形态才功成身退,不必再发挥解释学的作用。而这就说明,今天的这个制度--无论我们如何称呼它--已经建设完成!我只想从观念的角度来指出后毛制度的特征,那就是:观念对于权力的再次缺失;权力无需证明其合法性的来源、也无需向人民说明它的去向。当下的制度,对中国传统的专制主义,做了理论与实践上的认祖归宗。而这并非令我失望的所在(专制权力总是会不断扩展自己的边界),我失望的是:权力与人民从来都是互动的,在中国走上现代化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一个没有观念授权的权力,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建成,而没有遇到有效果的、来自观念的质疑与阻击。与其说这是一个没有观念的权力,不如说,这是一群没有观念的人民。
  
  四
  
  当我观察意识形态在汉语中的诞生、兴盛、衰落到消亡的过程,却同时看到了权力在意识形态的嬗变中不断壮大的事实。从邓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到江的"八荣八耻",再到胡的"三个代表",甚至今天的"中国梦",如果说在这种落差之中,仍旧有些许意识形态的痕迹存焉,那么,与其说作为解释学的意识形态已经变得可笑,不如说这种意识形态的愿望已经是多此一举。在21世纪的今天,没有观念的权力,却成功统治着这个古老的国家,和一群庞大的人民,这,也许算得上是"中国奇迹"了吧?
  是该结束这篇文字的时候了,夜已深,许多人都已经睡着了,不知道他们做着什么样的梦?而在无眠的夜里,我推窗望去,却只看到一个没有观念的中国……

共[1]页

平中要的更多文章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网联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