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研究 >> 新闻传播学 >> 西方学术传播机制的发展演变
学术研究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新闻传播学
西方学术传播机制的发展演变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邓绍根 点击:31339次 时间:2016/2/3 16:36:42

  学术传播在中国是个新概念,还未引起学术界充分重视,目前尚有“科学传播”、“学术交流”等相近的表述。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学术传播机制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推动着学术传播向前发展,促进着学术信息和科学知识的自由流动,成为学术探索和创造的命脉。

   

17世纪前的“礼品交换”

   在古代西方,学术传播是从社会知识开始的。例如,亚里士多德把社会活动的知识,统称为实践科学,包括伦理学、政治学、战略学、修辞学等。同时他又把诗歌、演讲称为创造科学。他创办吕克昂学园进行学术传播,其主要途径是口头传播,如讲座、讨论和集会等。从古代一直到近代出版业兴盛前,学术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播,而学术作品的传播主要是基于“礼品交换”机制。当时从事学术研究者都是有相当经济基础的文人,他们通过赠送和交换学术成果来进行学术信息的交流,促进学术发展。

   17世纪,随着科学革命的兴起,从事近代科学研究和探索工作的人员逐渐增多,出现了科学团体。科学团体的成员定期聚会,讨论某些科学或哲学问题,公布自己的研究或实验成果。会上的发言通常被记录下来,然后印制成若干副本分发给团体内的成员或团体外的其他同行。这种小范围的私人通信交流,成为学术传播的“无形学院”。

   当时科学家之间兴起的信函交流热,借此互相传递新思想和新发现,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学术信息发布形式,通过这种信息发布模式,在这段时期中学术传播的最主要方式是以口头和书信交流为主的非正式传播方式,而从经济机制的角度来看则是“礼品交换”。

   

17世纪以来小规模的市场交换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以书籍和通信为媒介的科学交流方式逐渐不能适应科学的发展和要求。于是,就在学术通信和学术会议的基础上诞生了一种新的学术交流工具——学术期刊。目前公认的最早的学术期刊是1665年1月5日法国科学院创办的《学者周刊》。

   当时的科学社团和大学很快成了欧洲发展科学的两大支柱,更是学术传播的重镇。作为一种学术传播的媒介,学术期刊在学术传播体系中始终占据核心的位置。可以说,在将近350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版机构作为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者和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术期刊的提供服务者在学术传播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学术传播机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学术传播过程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小规模的市场交换机制。在学术传播的过程中,学者们既是学术出版物的生产者,又是学术出版物的消费者,而同时参与此过程的出版机构大多是学会、协会或大学出版社。所以,依附于大学组建的大学出版社大多属于非营利性出版机构,获取利润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维持正常的运作成本和将来的出版工作。这种以小规模成本的市场交换为基础的学术传播体系一直维系到20世纪中叶。

   

二战后的商业化经营

   二战后,学术传播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对大学评价标准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用学术成果的数量来衡量一个大学对社会的贡献,这不仅使已经出现的学术文献呈指数增长的趋势得以在更大基数的基础上维持,而且缩短了科学研究文献数量翻番的年限。迅速增长的文献量对学会、协会或大学出版社的出版能力提出两大挑战:处理大量投稿、维持期刊定期出版的压力。于是,学术期刊的商业化,即由商业出版机构接管学会期刊或出版新期刊提上了议事日程。

   1980年代以来,学术期刊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商业出版机构手中。随着这些大型学术期刊出版机构介入该行业并成为主导力量,学术期刊的商业化对学术传播带来深刻影响。一方面,商业出版者越来越深入到学术出版领域,他们免费或低价从学者手中获得研究成果,出版后以较高的价格向图书馆、学者和学生出售;另一方面,学术出版物、学术期刊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样就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的学术传播过程。

   随着学术出版物价格日益攀升,学者们和学术机构也不一定能买回自己发表的学术成果。商业出版机构参与学术出版的根本目的是谋求利润的最大化,它们通过兼并和购买等市场行为,垄断了学术期刊出版市场,并逐年不断地提高学术期刊的定价。学术出版界出现价格危机,即学术期刊价格增幅过于离谱,以致图书馆订购的期刊相对于可获取的期刊和用户需求而言,变得越来越少。商业出版机构一旦把科学研究成果作为“商品”来经营,礼品经济所依赖的基础就被瓦解了。

   

方兴未艾的开放存取新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又一次给学术传播带来了深刻变化,呈现出非中介性、非正式性、多向性及多样化等特点。随着电子期刊的发展,电子期刊日益得到科研人员的认可,并成为他们获取学术信息和开展学术传播的主要渠道。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商业出版机构产生了恐慌心理并很快做出反应,给图书馆和科研人员访问学术期刊设置了第二个危机——“许可危机”,进一步限制图书馆和科研人员访问和使用已经付费订阅的期刊。面对危机和障碍,研究者提出“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理念,这一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学术传播机制登上历史舞台。

   开放存取运动经过原始发展阶段、初步发展阶段、以倡导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和以行为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全世界相关研究机构纷纷签署信息自由传播会议计划协议。截至2010年,DOAJ(开放存取期刊目录)共收录OA期刊4953种,其中2014种提供文章层次的浏览,共收录文章384945篇;在Open DOAR注册的OA仓储已达1620个。

   开放存取核心特征是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为用户免费提供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务。这是一种新的学术信息交流的方法,作者提交作品不期望得到直接的金钱回报,而是提供这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公共网络上利用。目前,OA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如我国被DOAJ收录的OA期刊仅有14种;而被Open DOAR注册的OA仓储也仅有7个。

   (参考文献:李武《开放存取的两种实现途径研究:OA期刊和OA知识库》,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共[1]页

邓绍根的更多文章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纵横天下 备案号:蜀ICP备17004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