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介绍
张隆溪,四川成都人。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3年赴美留学,1989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受聘于加州大学河滨校区,任比较文学教授。研究范围包括英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中西比较文学、文学理论及跨文化研究。
点击排行
1. 李学勤先生评议书-张隆溪
2. "国学,那是热潮"
3. 以学术权威维护学术评审
4. 论钱钟书的英文著作
5. 乌托邦:世俗理念与中国…
6. 学海忆旧
7. 乌托邦:观念与实践
8. 张隆溪:文学理论的兴衰
2. "国学,那是热潮"
3. 以学术权威维护学术评审
4. 论钱钟书的英文著作
5. 乌托邦:世俗理念与中国…
6. 学海忆旧
7. 乌托邦:观念与实践
8. 张隆溪:文学理论的兴衰
最新文章
文集文章
学海忆旧 2007/12/21 11:13:31
学海忆旧 我到北大去以后,很偶然地在北大图书馆看见一本英文书,是一个外国人翻译苏东坡的赋,书前面有一篇序言是个中国人写的,是写得非常漂亮的英文。我当时还不知道这个人就是写《管锥编》的作者,后来《管锥编》出版了以后我才知道,钱锺书先生就是写那篇英文序的人,而且就在北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但是钱先生在社…详细内容>>
乌托邦:世俗理念与中国传统 2007/12/21 11:14:26
乌托邦:世俗理念与中国传统 张隆溪 我们正在走向二十一世纪,走向一个新千年纪的开端。纪年和历法本是人为的规定,就事物自然发展的进程而言,最近这一两年未必就有甚么特别,但人们在心理上又总会觉得,一个世纪的结束和一个新世纪的开端好象能提供一个除旧布新的机会,一个回顾以往、瞻望未来的关头。我并不盲信世纪末…详细内容>>
论钱钟书的英文著作 2007/12/21 11:16:38
论钱钟书的英文著作 钱钟书的早期英文论著 钱先生早在大学时代,已经在《清华周刊等杂志上发表文章,包括用英文撰写的作品,其中展露出来的学识和才华得到诸多师友的赞赏。他早期英文论著中较重要的一篇,是为李高洁(C. D. Le Gros Clark)翻译苏东坡赋撰写的序言。那篇序作于1935年,当时钱先生还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从清…详细内容>>
以学术权威维护学术评审 2007/12/21 11:16:57
以学术权威维护学术评审香港城市大学 张隆溪自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以来,香港的高等教育也和社会生活其他方面一样,发生了许多深刻变化,而大不同于港英殖民政府时代的旧景。一个明显变化就是香港各大学都要求讲师以上的教员既要教学、又要从事学术研究,并且鼓励没有博士学位的教员兼职或离职进修,攻读博士。香港各大学过…详细内容>>
文化传统与现代阐释 2006/9/4 16:45:29
世界上的主要文化传统都有一个核心特征,就是他们都有自己的经典。在这些经典著作中,包含着一定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观念、行为规范等等。而各个时代对这些经典的阐释,是这些文化得以维持、保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认识文化,就是认识传统,同时还要注意经典与经典阐释之间的关系。 这是我第二次举办关于中国文化的讲座。今…详细内容>>
“国学,那是热潮” 2006/9/4 16:46:00
很多争论缘自误解 新京报:从1983年即离开国内,您是如何认识这二十年来的中国的? 张隆溪:我是从1983年离开,到1993年才回来开过5天会就又回到美国,直到1998年我才到香港定居。我刚去美国的时候,和钱钟书先生通信比较多,而且《读书》杂志每期都邮寄给我,还有钱理群、葛兆光都是我的好朋友,通过与他们的交流,…详细内容>>
世俗理念与中国传统 2006/9/4 16:47:03
我们正在走向二十一世纪,走向一个新千年纪的开端。纪年和历法本是人为的规定,就事物自然发展的进程而言,最近这一两年未必就有甚么特别,但人们在心理上又总会觉得,一个世纪的结束和一个新世纪的开端好象能提供一个除旧布新的机会,一个回顾以往、瞻望未来的关头。我并不盲信世纪末或千年纪末的特殊性,但恰好在这时候来…详细内容>>
"国学,那是热潮" 2007/3/22 16:54:02
很多争论缘自误解 新京报:从1983年即离开国内,您是如何认识这二十年来的中国的? 张隆溪:我是从1983年离开,到1993年才回来开过5天会就又回到美国,直到1998年我才到香港定居。我刚去美国的时候,和钱钟书先生通信比较多,而且《读书》杂志每期都邮寄给我,还有钱理群、葛兆光都是我的好朋友,通过与他们的交流,…详细内容>>
文化传统与现代阐释 2007/3/22 16:54:39
世界上的主要文化传统都有一个核心特征,就是他们都有自己的经典。在这些经典著作中,包含着一定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观念、行为规范等等。而各个时代对这些经典的阐释,是这些文化得以维持、保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认识文化,就是认识传统,同时还要注意经典与经典阐释之间的关系。 这是我第二次举办关于中国文化的讲座。今…详细内容>>
世俗理念与中国传统 2007/3/22 16:55:24
我们正在走向二十一世纪,走向一个新千年纪的开端。纪年和历法本是人为的规定,就事物自然发展的进程而言,最近这一两年未必就有甚么特别,但人们在心理上又总会觉得,一个世纪的结束和一个新世纪的开端好象能提供一个除旧布新的机会,一个回顾以往、瞻望未来的关头。我并不盲信世纪末或千年纪末的特殊性,但恰好在这时候来…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