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枫文集
    刘小枫,四川外语学院文学士,北京大学哲学硕士,瑞士巴塞尔大学神学博士。研究领域:神学、法学。
 
频道栏目

查询

标题 作者

最新评论


文库统计
  • 文章数:33
  • 评论数:33
  • 开设时间:2006-7-19
  • 更新时间:2008-12-9

  • 最新链接
    暂未添加该信息。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组


    2008年12月9日 03:2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自由之轻与身体之重

                                                                     自由之轻与身体之重

    &n...
    [阅读全文]

    刘小枫 发表于 著述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12月9日 03:2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自由主义政制理想是普遍的吗?

    自由主义政制理想是普遍的吗?
                                       刘小枫

      这里碰触到的根本问题明显是,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的政制理想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是现代政治文化中的普遍“真理”?如果细致辨析,当区分两个不同性质的反对普遍性的观点。一种观点可能是说,自由主义民主的制度理想尽管源...
    [阅读全文]

    刘小枫 发表于 藏地密码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12月9日 03:2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尼采的微言大义

    尼采的微言大义

                                                                        刘小枫 &nbs...
    [阅读全文]

    刘小枫 发表于 演讲与访谈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12月9日 03:2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刺猬的温顺

                                                          刘小枫:刺猬的温顺 

        &nbs...
    [阅读全文]

    刘小枫 发表于 著述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12月9日 03:2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关于《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的对谈

    刘小枫:关于《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的对谈
                                                                    &n...
    [阅读全文]

    刘小枫 发表于 演讲与访谈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10月28日 03:2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十字架是大地的希望


        A.赫胥黎在他著名的反面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中引用著名俄国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的一段话为开卷题辞:“乌托邦似乎比我们过去所想像的更容易达到了。而事实上,我们发现自己正面临着另一个痛苦的问题:如何去避免它的最终实现?”别尔嘉耶夫青年时曾是有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当然熟悉正是马克思主义把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改造成了有历史根据的合理性理想。然而,与布尔加科夫等一批早年的马克思主义者一样,别尔嘉耶夫在不惑之年忽然转向基督教末世主义立场。在此,乌托邦之历史规划遭到了另一种景观的未来学说的批判。
        乌托邦观念源于希腊思想,它与基督教的末世观念不可同日而语。不过,乌托邦论与末世论的确又共同关涉到一些基本的价值范畴,这些价值范畴如今已成为不少人诅咒或憎恶的对象,它们是:希望、未来、理想,乃至解放。
        自从乌托邦被纳入历史规划,这个世界中已有无数真诚的男男女女为实现理想的未来、美好的希望,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青...
    [阅读全文]

    刘小枫 发表于 著述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10月6日 03:2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当今教育状况的几点观察

        2005年12月12日,刘小枫教授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为哲学系本科一、二年级学生作了题为“古典诗学与现代教育”的讲座,录音整理稿(整理者:莫有勇、李玫、胡相花、吴少敏)经刘小枫教授修订、补充;这里刊发的是其中一部分
       
        今天,我奉哲学系系领导之命来给大家介绍美学专业,我想了想“美学”这“专业”是怎么来的,连带想到“哲学专业”是怎么来的,最后就想到我们当今的整个教育处境上去了。今天,我就不妨把自己所想到的这些事情给大家说说。
    ...
    [阅读全文]
    刘小枫 发表于 演讲与访谈 | 评论(0) | 引用(0)


    诺斯替宗教在晚期希腊时代相当活跃,保罗和《约翰福音》的作者明显与诺斯替宗教有过瓜葛,但所谓基督教的“诺斯替”派在与教父们的激烈斗争中败北,被判为“异端”逐出教会。随后,这个教派在基督教世界中似乎消失了,除非以敌基督的面目出现。中世纪中期,基督教的“诺斯替”派又出没在如今东南欧一带,并向西移动,引发了一些新的教派运动,甚至与僧侣教团纠结在一起,但始终没有形成有组织的大教派。近代以来,灵知派似乎化为所谓诺斯替主义游魂,潜入现代思想。据说像黑格尔、谢林、诺瓦利斯、施莱尔马赫、马克思、尼采、托尔斯泰、巴特、梅烈日科夫斯基、海德格尔、施米特、布洛赫、菇依、本雅明这样一些形形色色的思想家身上,都带有诺斯替“游魂”的幽灵。

        汉语学界早就耳闻“诺斯替”和“诺斯替主义”——人们在阅读西方思想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
    [阅读全文]

    刘小枫 发表于 著述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9月17日 03:2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灵知人及其现代幽灵

    知识分子在那样的时代显然只会是少数人,不会有当今因大学教育普及而形成知识人大众的情形。这样看来,灵知派被成为小派,就不是一个贬意的称呼,而的确是少数信徒群体。要能阅读(遑论有兴趣读和读懂),也需要相当高的“文化修养”,这样的人在那个时候大概不会太多。

        既然如此,为何《灵知派经书》中有些篇章要称为“密传”或“秘语”?“密传”就是仅仅为极少数人、而不是为大众写的书。那个时候的知识人本来就是少数──甚至极少数人,为何还需要密传?看来,所谓“密传”针对的还不是没有“文化教养”的大众,而是同样有“文化教养”的知识人。密传始终是知识人中间的事情,是知识人之间隐密的斗争。

        说到“密传”,...
    [阅读全文]

    刘小枫 发表于 著述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8月7日 03:2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施米特与自由主义宪政理论的困境

      John P. McCormick,Carl Schmitt’s Critique of Liberalism:Against Politics as Technolog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自由主义在二十世纪经受住了左、右两种民族社会主义的政治冲击,取得了世界政治秩序的支配性权力。90年代的北美思想学术在忙乎些甚么呢?批判自由主义政治理念的热潮又一次来临了。热潮似乎体现为两端理论兴趣:社竤主义政治思想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和对过去的反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重新检视。在后一种理论兴趣中,施米特(Carl Schmitt,1888-1985)研究热在英美理论界的出现,相当引人注目。

      1943年哈耶克(Friedrich A. von Hayek)针对作为“时代精神”的集体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只是其类型之一)写了《通往奴役之路》(A Ro...
    [阅读全文]

    刘小枫 发表于 著述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8月7日 03:2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施米特与游击队理论

      Theorie des Partisanen: Zwischenbemerkung zum Begriff des Politischen(《游击队理论:政治的概念附识》,Berlin1963/1995)。

      本文是刘小枫1月初在复旦的小型讲座的笔记,未经刘小枫审核.也许也参杂一些我个人看法,应wei版主之邀我把它贴出,请大家批评. ——整理者萧敢

      施米特的游击队理论是在60年代初提出的,形成大约在50年代末.我们首先要关注施米特提出该理论的时代背景,是从二战向冷战过渡直至陷入冷战这样一个过程.施米特意识到现代政治理论陷入危机,因此提出这么一个让人大吃一惊的理论.

      追溯游击队的历史,我们可以上溯到19世纪初,拿破仑的军队在攻占西班牙时遭到了当地游击队的顽强抵抗.这是游击队第一次引人瞩目地登上政治舞台.

    [阅读全文]

    刘小枫 发表于 著述 | 评论(0) | 引用(0)


      Renato Cristi, Carl Schmitt and Authoritarian Liberalism: Strong State, Free Economy (Cardiff: 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 1998).

      有人说,如今左派、右派的卷标已经过时。从英语学界对施米特(Carl Schmitt)思想的评价来看,这种说法实一派胡言。新左派和新右派理论家与自由主义理论家看待施米特的政治─法学理论的思想立场明显不同,各派政治思想的界限丝毫没有模糊。

      右派与施米特思想可以分享的东西自然比左派要多一些,首先是对于自由主义政治伦理的批判,而且比左派的理解牵扯的问题要复杂。施特劳斯(Leo Strauss)30年代初发表的〈《政治的观念评注》〉(“Notes on Carl Schmitt, The Concept of the Political”),被施米特本人视为...
    [阅读全文]

    刘小枫 发表于 著述 | 评论(0) | 引用(0)


      今年元旦前的两天还是三天——我记不太清楚了,十年未见的老朋友、捷克汉学家高一乐来电话,说他刚到广州,待两天,问我看过电视剧《暗算》没有,想同我聊聊。

      高一乐研究现代中国文学与欧洲近代思想的关系,有点成就,不过早已退休———高一乐是他的中国名字,捷克原名很长,我一直记不住,仅记得G开头。

      因眼睛患病动过手术,我已经好些年不看电影电视。我对高一乐说,可以推荐一位朋友跟他聊———我们系里有位教中国古代思想的中年老师,叫尚悠,学问很好,读书多且广,可惜几乎不写文章,在家除了看书就是看片子、听古典音乐。虽然不搞什么研究,这家伙却喜欢侃,前不久还在饭局上大谈《暗算》,眉飞色舞 ———我对高一乐说,同尚悠聊,保你开心。

      为了尽老朋友之谊,我找到我的年轻朋...
    [阅读全文]

    刘小枫 发表于 演讲与访谈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7月16日 03:2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诗人的“权杖”

      在我们的耳朵里,荷马的名声比赫西俄德响亮得多,但早在古时候,希腊就流传着赫西俄德与荷马赛诗胜过荷马的故事——尼采年轻时考索过关于这事的流传文本的真伪(《尼采早期文稿》,第二卷,306页以下),尽管查证出故事是编出来的,但古人编造这样的故事至少表明,在当时的一些人眼里,赫西俄德诗作与荷马诗作相比差不到哪里去……事实上,在雅典的古典时期以前,人们就已经把赫西俄德与荷马相提并论,尽管赫西俄德稍晚于荷马,生活年代大致在公元前七百年间——希罗多德在《原史》中这样写道:

      我认为,赫西俄德与荷马的时代比之我的时代不会早过四百年;是他们把诸神的家世教给希腊人,把诸神的一些名字、尊荣和技艺教给所有人,还说出了诸神的外貌。(第二卷,53页,王以铸译文,略有改动)

      在希罗多德笔下,赫西俄德不仅与荷马并称,还摆在荷马前面……其实,作为诗人来说,赫西俄...
    [阅读全文]

    刘小枫 发表于 著述 | 评论(0) | 引用(0)


    2008年7月16日 03:21   晴天 
    开新窗口访问该主题 民国宪政的一段往事

      1913年──中国闹“共和”革命后的第三年,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张君劢为外蒙问题在报上攻击中华共和国大总统袁世凯,在北京没法呆了,于是跑去德国柏林念书。到欧洲留学,机会难得,张君劢想,当然得习点欧洲的学问,而非梵文或突厥文什么的──便选择了法学和经济学。

      在开往欧洲的火轮上,置身大海变幻的波涛,张君劢脑子里也许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中国已闹过“共和”革命,德意志还是帝制,按理说不及中国“进步”,干嘛还去德国取经?

      到德国没多久,欧洲就爆发战事。热心天下事的张君劢兴奋不已,书不念了,几乎每天剪报纸──这不是个中国间谍吗?房东老太想,得向警方告发。警方果然马上来人,但受“住宅自由”所限,不敢进屋搜查,站在门外盘问几句就算了。 德意志虽还是帝制,但早已立宪──公法学家施米特称1871年的俾斯麦宪法为“天才之作”。在立宪帝制国...
    [阅读全文]

    刘小枫 发表于 著述 | 评论(0) | 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