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研究 >> 新闻传播学 >> 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社会资本影响初探
学术研究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新闻传播学
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社会资本影响初探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黄浩锋 点击:19792次 时间:2012/12/3 16:29:12

前 言

社会资本,是社会学领域的一个常用术语,社会资本理论为考察和研究社会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简单而言,社会资本指通过社会联络而获得的各种资源,它从人的社会关系角度着眼,通过参与某个组织或成为某一社会网络的一员来获得某种利益[1]。这一概念和马克思提出的“人的本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非常近似。

互联网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成员,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交流和信息获取方式,更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们新的沟通习惯与社会参与方式。但学界在互联网对人们社会资本影响研究方面一直存在争议。2000年SIQSS通过对4000多个成年人的跟踪访问研究,认为互联网虽然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剥夺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因此,互联网被研究人员认为是一种“致人交往产生疏离感的技术”。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最忠实的用户,他们比普通用户更容易受网络影响,由于长时间沉溺其中,更容易疏于与他人交往,产生孤僻感,不利于其人际关系的建立。但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他们认为网络可以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交往建立一种全新的环境,他们可以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利用互联网快捷的沟通工具,可以加强与同学在现实交流中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另外,大学生最热衷于与网友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互联网可以增加大学生的社会资本。

本文希望通过对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网络内容偏好、网络依赖程度三个方面的研究分析,探索互联网与大学生社会资本之间的联系,旨在为网络对大学生群体影响的矫治提供新的思路。

网络使用动机与大学生社会资本

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指大学生对网络表现出来的一种欲求,他们对未知世界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互联网正是提供其探索的理想乐土。但是,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都正处于发展阶段,他们缺乏社会经验、人际交往能力、鉴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等,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加上大学生上网自由且缺乏监管等特点,使得许多大学生很容易迷失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这种影响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殊性,他们易受到互联网正负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2]:

第一,学习智力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科学知识急剧膨胀且更新越来越快,社会也钟爱于综合素质强的人才,这对大学生提出了从未有过的严峻考验,使其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内局限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高科技的产物——互联网,可以提供即时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信息,内容丰富且更新及时,拓展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大学生对互联网表现出高度的认同度和浓厚的参与热情。

第二,强烈的好奇心和较弱的控制能力。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勇于探索和创新。他们对新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如网络游戏、色情网络等。网络丰富的资源,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涉猎空间。而网络内容是多元且复杂的,网络行为又是自由和隐蔽的,对于相对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他们鉴别事物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低,网络无疑为滋生心理问题提供了温床。由于互联网内容混杂,有的大学生固然知道不对,但在强烈好奇心的驱动下,还是对一些不健康的游戏和网站不能克制,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结果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第三,迫切的交往和逃避现实的需求。大学生重视感情,爱好幻想,受到挫折容易逃避,在现实人际交往上通常表现为理想化,喜欢按自己的意志去交往。但在现实的交往过程中,大学生常会因自身条件不足而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从而处于长期心理压抑和焦虑中,滋生心理障碍。而互联网社会是一个自由、平等、民主的虚拟社会,为了寻求心理平衡,他们更会到网络社会中去寻找知己、寻找关爱。网络交流方式去掉了大学生现实交往过程中受影响的容貌、学业、财富、地位等因素。网络为大学生自我实现创建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距离:既可以直接交流,又可以保留自己的隐私。

祝建华将上网动机分为了解最新国内外新闻资讯、获取相关工作信息和个人生活信息、进行网络娱乐、表达分享个人观点,以及增进人际关系等[3]。Shah等学者研究发现信息搜集类活动会提升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同时有助于他们的人际信任,增加其社会参与度;而沉溺于网络聊天和网络娱乐的大学生,其参与社会活动程度、人际关系和对生活满意程度皆偏低。徐梅通过研究认为,互联网的“人际交往动机”会使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单一,更易于情绪化,逃避现实;而“获取信息动机”则有利于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笔者综合前人研究认为网络使用动机可以分为获取信息动机、娱乐消遣动机与人际关系动机,并推断“获取信息动机”有利于大学生不断积累社会资本,为积极性动机;而“娱乐消遣动机”和“人际关系动机”则不利于大学生社会资本的积累,为负面性动机。

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今天它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已深深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以及人际关系等各个领域,互联网俨然成为一本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由于从互联网上获取知识方便快捷且信息全面,这给大学生获取知识相比从传统图书馆检索带来更高的效率。但网络就像是无际的海洋,既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也暗藏着危险的暗礁。网络上海量的信息一般处于无序状态,凭借现在的网络信息管理技术及相对于薄弱的网络管理法规,要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几乎是不可能的。缺乏有效的制度保证导致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一些色情、暴力和反动的负面信息泛滥。对于处于获取知识欲望最强烈的群体——青年大学生,对网络内容的选择能直接反映他们的心理需求并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网络动机和需求不同,大学生使用网络内容也会有所不同,如有人是为了休闲娱乐,有人则是要获取最新新闻或下载软件等。CNNIC在2007年的调查认为,互联网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娱乐消遣、人际沟通、信息获取和生活助手功能。大学生常用的娱乐消遣应用主要有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电影和电子杂志等;起着人际沟通作用的网络应用主要有即时通信工具(QQ、MSN等)、电子邮件以及新兴的微博等;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有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网络生活助手主要有在线教育、网上购物、网上求职、网上预订、网上银行等[4]。对于大学生而言,互联网中各式各样的应用最喜欢的还是娱乐工具,其次是沟通工具和新闻信息,生活助手最为次要。他们对网络娱乐内容的偏好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功能,就连信息功能也在其之后。

网络内容偏好与社会资本有着紧密联系,人们对媒介内容选择偏好不同,将导致个体的社会资本积累形式和程度也不同。近几年,关于大学生的网络内容偏好与网络依赖、网络成瘾与大学生心理状态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相关研究表明网络依赖、网络成瘾与大学生心理状态、大学生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等社会资本有着显著关联。网络娱乐倾向严重的大学生易于幻想,不甘于现实的平庸,这将对现实人际交往产生阻隔和社会参与日益疏离,不利于其社会资本的积累;相反,新闻资讯类内容偏好大学生具有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冲动,他们更加积极乐观且更加现实,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更加理性,具有较好的人际信任、人际交往、社会参与和生活满意度,这将更利于其社会资本的积累[5]。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的网络内容偏好会显著影响其个人的社会资本积累。

Potera描述网络依赖者为“难以控制自己上网的欲望,上网时充满自信,感觉到无比快乐和平静,沉溺其中;一旦离开网络,则会感觉空虚、焦虑,甚至会产生抑郁感;由于热衷于上网而无暇顾及亲人和朋友,疏离现实社会活动”[6]。Kimberly Young的相关实证研究也表明,过度网络使用者存在社会参与度降低和有社会行为退缩的倾向[7]。

我国大学生网络依赖者由于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很少参加体育锻炼,久而久之,身体出现食欲不振、疲惫乏力、睡眠困难并产生如视力下降、腰椎及颈椎病变等。他们喜欢自闭,疏于与他人沟通,对现实社会交往逐渐失去兴趣;心理则日渐脆弱和扭曲,表现出情绪低落、孤独、抑郁等,脱离社会,网络游戏依赖严重者还会表现出暴力等犯罪情绪。生理及心理的变化导致大学生学习效率降低、人际关系出现障碍等现象[8]。随着互联网与大学生日常生活交织越来越密切,网络依赖问题必须引起教育界和社会足够的重视。

每个人可供支配的时间资源是有限的,由于对互联网的过度依赖将减少其可供利用的空余时间,从而减少网络使用者与社会接触的机会,降低了社会参与度并可能影响到心理健康水平,这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社会资本的积累。笔者研究认为不同上网程度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显著差异,过度上网爱好者的人际信任水平普遍低于非上网爱好者。由于沉溺于网络,使得大学生与现实生活逐渐脱离,乐于活在虚拟的自我世界中。作为正常社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际交往,也难免因网络依赖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对交往失去兴趣,交往能力和技巧也逐渐降低等。网络依赖程度愈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机会愈少,且人际信任与生活满意度愈低,不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

结 语

从互联网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网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和信息更替的加快,互联网将会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生活在当代的大学生,将与互联网一起成长。笔者认为网络对大学生社会资本的影响,主要还是扮演着一种积极和正向的角色。但对其“利与弊”的争议和其负面功能也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对现实社会的全面渗透,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将更加全面和理性。网络时代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带来新的研究课题,我们对此现象应该做出积极的、超前的应对。

(本文为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立项项目“互联网使用与大学生社会资本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004)

(作者为江西理工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

参考文献:

[1]马得勇.社会资本:对若干理论争议的批判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8(5).

[2]乐灵.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3]祝建华.近五年来青年网络研究述评[J].中国青年研究,2003(12).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07.

[5]柯惠新.网络传播与个人创造力.中国传媒大学“382人才工程”资助项目.

[6]Potera C.Trapped in the web.Psychology Today,1998,31:66-68.

[7]Kiernen V.Some scholars question research methods of expert on Internet addiction.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1998,44(38):25.

[8]白羽.大学生网络依赖及其团体干预方法[J].青年研究,2005(5).

共[1]页

黄浩锋的更多文章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网联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