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研究 >> 文学 >> 略萨“下生活”吗?
学术研究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文学
略萨“下生活”吗?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孙惠柱 点击:31次 时间:2011-9-24 14:04:19
 为了接待来上海戏剧学院访问的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格斯·略萨,前几天我过足了读小说的瘾。好些年没这么密集地读小说了,阅读给了我极大的快乐。不过,我还是对我们的小说家客人说,我看了特别感动的是他的这句话:“如果上世纪60年代我开始写作时利马有戏剧活动的话,我肯定会首先成为一位剧作家。”那他和我就会是同行了。从他小说中展示的绝妙结构可以看出,他要是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戏剧创作上,很可能会是一位更为伟大的剧作家。
    不过,小说可以远更广泛、充分地反映生活,略萨之所以选择了主要写小说,不仅是因为当时秘鲁的戏剧活动太少,更主要的原因是他对秘鲁社会乃至人类世界了解得太多,只有小说这种样式才能装得下他对人生的洞见。而他的洞见来自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来自他一边写作一边打七份工的体验,来自他的社会对作家的毫不优待。
    刚才和一位年轻的美国学者谈到中国艺术家的“下生活”,他觉得这个“下”字特别有趣,这是中国独有的提法,很有些居高临下的意思。他来中国做研究,绝不敢说是“下”来考察;他教学生用采访老百姓的方法创作“记录剧”,特别提醒大家不能居高临下。想想看,略萨在打七份工翻墓碑数死人的时候,有可能想到自己是在“下”生活寻找体验吗?那就是他的生活。
    中国的“下生活”这个说法主要是五十年代以后流行起来的,这“下”字还挺准确。就从那时候起,艺术家被行政手段分成了专业和业余的两种,得到专业待遇的就浮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之上,必须被按到某些地方,才有可能体验到一点工农兵的生活和感觉。这样“下生活”肯定比不上真实生活的感觉,光一个“下”字就足以证明,短暂下去者不可能和长期在下面的人有真正的共鸣。但比起现在,过去还是有一些比较好的下生活的措施,如让作家较长时间在基层单位兼职等等,尽可能让他们做到感同身受。这样的做法早就看不到了,现在的“下生活”更多地成了一句空话。
    如今富裕了,略萨当然不再需要打七份工,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也无需打工就能活得舒舒服服的。艺术的素材哪儿来?对戏剧家来说,现在又有了一种新的形式,用源于调查采访的开放式戏剧来探讨生活中的各种可能——这就是我在《三帖药》一文中提到的论坛戏剧,发明者是又一位拉丁美洲的艺术家兼社会活动家,巴西的奥古斯托·伯奥。
    略萨告诉我戏剧是他的first love,他在写小说功成名就之后依然念念不忘,不但写,还亲自登台演出。这位曾竞选总统的作家钟爱戏剧的原因和伯奥相似,因为戏剧是行动的艺术,能最快地把想法变成行动——尽管只是在舞台上,而舞台就是人生的实验室。对他们来说,生活和舞台只是人生的不同侧面,根本无法分出上下。略萨说,作家不是为了生活而写作,是为了写作而生活;而我们一些作家是为了写作而“下”生活,听起来只有一字之差,境界何止相差千里!当“下生活”成为游离于人生之外的小点缀,怎么可能酿出好作品?
    略萨不需要“下生活”,因为他把生活扛在了肩上,像西西弗斯一样,永远也不放下。

共[1]页

孙惠柱的更多文章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联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