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研究 >> 新闻传播学 >> 浅析谣言传播中的受众群体心理
学术研究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新闻传播学
浅析谣言传播中的受众群体心理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付丁丁 点击:20582次 时间:2012/12/3 16:30:22

引言

谣言,这个最古老的传媒,自古以来便生生不息,作为一个中性词汇,却在现在社会中使人们谈谣色变,无形中“谣言”成为一个贬义的词汇。新技术出现后,谣言的传播搭上了顺风车,影响范围更广。我们在每次谣言过后都痛恨不已,想要消灭谣言,然而却屡禁不止。谣言的传播中离不开人——造谣者、传谣者、受谣者的参与。古语讲“谣言止于智者”,现在社会人们受教育的水平逐步提高,为何谣言仍然像野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果我们回归到心理学上,这个困扰我们的问题就涣然冰释:群体心理与理性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心理特征。

文献综述

谣言几乎与人类的历史同步,自先秦时代秦始皇就为“亡秦者,胡也”所困惑,时至今日,谣言的困惑也不断,如“谣盐风波”“神收童男童女”“2012年世界末日”。所以卡普费雷把谣言称作世界上最古老的传媒。首先对谣言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人,二战期间西方研究小组对于各种谣言对部队和人民士气的作用产生了兴趣,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考察。目前,关于谣言比较完整的著作有卡普费雷的《谣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汉斯-约阿希姆?诺依包尔的《谣言女神》(中信出版社,2004年)、奥尔波特等的《谣言心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弗朗索瓦丝?莫真的《黑寡妇——谣言的示意及传播》(商务印书馆,1999年)、江万秀等的《谣言透视》(群众出版社,1991年)、陈雪屏的《谣言的心理》(商务印书馆,1939年)等。[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谣言的影响力和破坏力与日俱增,开始成为社会的一大隐患,于是,谣言开始为人们广泛关注。传播学领域对于谣言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谣言传播整体的研究如《谣言的形成及传播》;2.谣言的成因及控制研究,众多学者对于如何消除或者减少谣言进行了探讨;3.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新技术的出现尤其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网络谣言成为研究的重点,如网络谣言的特点和传播形式,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4.谣言带来的影响,主要是负面效应的研究;5.谣言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心理。

受众包括单个受众和受众群体,法国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认为“群体心理有着与理性个人完全不同的心理特征”,所以为了找到谣言的消解策略,作为谣言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受众研究就显得颇为重要,谣言的滋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的需要。在众多关于谣言传播中的受众心理研究中,人们并没有专门对受众群体进行研究,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认为:一个群体的表现,是该群体构成要素的总和或是他们的平均值。事实是,群体表现的实际情况正如几种化学元素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新物质一样,氢气H2和氧气O2化合后形成水H2O,水的特性和氢气、氧气的属性并不完全相同。[2]谣言尤其是现在社会中的谣言,往往会影响很多人,所以要找出谣言为何层出不穷,降低谣言的危害,就必须意识到谣言传播的受众群体心理。如何消解谣言,基本上有三条对策:一是政府提高信息的公开度、透明度;二是要求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三是要求传统媒体发挥本身的权威性、可靠性。但是总体来讲,这三条对策比较宽泛,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可操作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揪出“病因”,从“人”上着眼。本文以2012年发生于河北地区的“神收童男童女”放鞭炮吃黄桃辟邪谣言为例,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来解析谣言传播中的受众群体心理。

谣言传播中的受众群体心理表现

“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2]所以这里的群体并非指偶然聚集在公共场所的地理位置上的群体,而是指心理群体。“心理群体是一个不同品质的成员暂时组成的群体,一个心理群体表现出来的最惊人的特点如下:构成这个群体的人,无论人是谁,无论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多大区别,无论他的职业是什么,也无论他的性别是男还是女,甚至智商是高还是低,只要他们在同一个群体,他们就会拥有同一种情感取向——我们称之为集体心理。”[2]

受众群体的宁信心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千百年来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性格和传统中,2012年河北多地因“神收童男童女”谣言放鞭炮吃黄桃“辟邪”,在新中国成立63年的时光中“提倡科学,破除迷信”,尤其是科学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神收童男童女”这种荒唐无稽的谣言却从5月30日左右从沧州传出,并在几天内席卷衡水、廊坊、保定等多地。研究关于此事的报道发现群体呈现宁信心理,如保定市高碑店的李女士说:“我本来不信这些谣言,但看到大家都在这么做,也就跟着做了,主要是为了孩子,图个心安。”[3]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对谣言的强度给过一个公式R(Rumors)=I(Importance)×A(Ambiguity),即谣言=事件重要性×信息模糊性。用语言表达就是:流行谣言传播广度随其对相关人员的重要性乘以该主题证据的含糊性的变化而变化。[4]河北“神收童男童女”谣言放鞭炮吃黄桃辟邪能够流行多地,关键因素是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孩子,“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流淌在血液中,符合谣言产生的一个基本条件,与传谣者和受谣者有重要的密切相关;分析报道发现本谣言至少有八个不同的版本,但核心都是庙和塔如何之类的消息,到底是庙还是塔,地区及信息本身具有模糊性,符合谣言传播的第二个条件。

受众群体的从众心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是我们常用来强调大众在智力上占据的优势,在谣言的传播中,任何单个的人都比群众更聪明。我们多数人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鬼神,分析中可以发现,“很多村民都告诉记者,‘也不是真信,看到别人都放炮,也就跟着放了,图个心安,对我们也不会有什么损失’”,从中可以看到作为单个的人是不相信“神收童男童女的”,但当个人成为受谣者群体中的一员时,就极易因情绪传染而从众。群体极易受感性的、本能的情绪传染,理智的、冷静的情绪就难以发挥作用。5月30日左右河间市药王庙倒塌谣言后,河间王的微博和官方网站进行了辟谣,6月2日河北公安网的官方微博也进行了辟谣,尽管如此,非理性力量主宰着受谣群体,“神收童男童女”这种迷信的、感性的谣言使我们盲从、跟风。

受众群体的接受暗示心理。接受暗示心理是指受众在无压力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接受某种意图隐藏其中的新闻报道影响的一种心理现象。[5]古斯塔夫?勒庞认为,群体的普遍特征之一是极易接受他人暗示。群体是用形象来思考的,形象的本身又会立刻建立起与它毫无关系的一系列形象。刘先生本没有孩子,但“看大家都在放鞭炮,放了也没什么坏处,心理踏实”。放不放鞭炮都无关紧要,家里没有小孩,所以没有压力,但是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就极易接受暗示。

受众群体的恐慌心理。多米诺骨牌是一种用骨或塑料制成的长方形骨牌,将若干长方形的骨牌竖着排列成行或某种图案,只要碰到第一枚骨牌,其余的骨牌就会接二连三地倒下去。[5]大众的心理和行为,犹如多米诺骨牌。任丘市鄚州庙倒塌的谣言传出后,鄚州镇政府就通过手机短信方式辟谣,但河北多地仍然出现抢购罐头的风波,鞭炮声不断扰乱正常生活。受众的恐慌并没有因为官方微博辟谣而停止。“神收童男童女”的谣言从任丘开始席卷衡水、廊坊、保定等多地,引起众人的恐慌,恐慌心理在群体中迅速蔓延,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事实上,早在2008年6月,天津就出现过类似事件,鞭炮和黄桃罐头卖到脱销。同年7月,河北唐山也发生过此类事件。2011年4月,吉林长春又上演此类闹剧。为何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在受教育人口越来越多和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的现在,相似的谣言频繁发生,受众却多次相信?一方面可能是源于公民的媒介素养不够、政府的公信力不足和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不够,另一方面更多的是群体心理特征与个人心理特征有着很大的不同。“神收童男童女”放鞭炮吃黄桃辟邪的谣言能够大行其道,与受众群体的“买账”有关,要想消解不能单纯地归之于迷信,影响受众群体心理的因素要考虑进来。

传统因素影响受众群体心理。“传统,即过去的观念、欲望和感情,是种族综合作用的产物,对我们的日常行为发挥着难以察觉的巨大影响。”[2]传统不仅稳定,而且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当他们形成群体时就更是如此。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在生产力落后的当时,很多没有办法解释的现象如彗星就解释为妖魔鬼怪,继而也就构造出了神来保佑苍生。我们便形成了集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为一体的民族信仰。儒释道的文化流淌于中华儿女的血液中,即使是到了今日,我们仍然会祭祀神灵。当谣言把神搬了出来时,群体便极易受传统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

时间因素影响受众群体心理。群体的观点和信念是由时间酝酿起来的,即使是传统因素,也得仰时间的鼻息,它是世界万物的真正创造者,也是世界万物唯一的伟大的毁灭者。[2]谣言的兴起并非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桑斯坦说“谣言几乎与人类的历史同龄”[6]。自先秦时代,“灭秦者,胡也”的谣言便困扰着秦始皇,经历了数千年,谣言不止。其实谣言本身并不一定都是坏的,有的谣言也给人们带来了好处。在古代,谣言就承担着大众传媒的作用,既可以宣传某种政治观点,也可以进行舆论监督。宋代《东轩笔录》记载,明州地方官苗振退休后大肆买田造屋,时人王逵作诗讽刺,其中一句“田从汶上天出生,堂自明州地架来”广为流传,成为名副其实的谣言,传到京师王安石的耳朵里,王安石大怒彻查此事,从而使苗振成为北宋因谣言入狱的第一人。[7]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谣言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使得个人“听谣色变”,但如果是群体的话则会上演一出闹剧,使得谣言愈演愈烈。“谣言止于智者”,为何那些被传统意义上定位为智者的人也会从众,参与到谣言中来呢?人们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时,往往只接受简单明了的观念,理性的力量被抛到一边。

种族因素影响受众群体心理。古斯塔夫?勒庞在《民族心理学》中认为,每个种族都有它的特点,这种特点又形成了它的种族性格。这种种族性格一代代传递下去,形成了这个种族的力量、信仰、制度和艺术,总之,这个种族文明中的一切成分,仅仅是它种族性格的外在表现。“神收童男童女”放鞭炮吃黄桃辟邪的谣言近年来频繁发生,这与中华民族的种族性格有关,在我们的早期文明里,黄帝与蚩尤的逐鹿中原之战,便有各路神仙的助阵,后世又不断地出现对于庙塔的参拜,直至现在,七仙女与董永的故事仍然见诸大众传媒,人们对于鬼神的信仰根深蒂固。我们把佛家和道家的诸神相结合,便有了《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管不了他,如来佛祖一出手就把孙悟空镇压在了他的五指山下,直至五百年后唐玄奘去西天取经,才把他救了出来。玉皇大帝是道教中的神仙,如来佛祖是佛家的最高首领。自明朝吴承恩创作了《西游记》以后便一直流传至今,到了现在借助于大众传媒,改编成电视剧、电影,对于中国人的影响更为广大,中国传统文化便植根于我们的种族性格中。

受众群体在谣言的传播中有众多的独特心理,这种独特心理的形成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要想消解谣言,或者正确地引导谣言,我们就要针对受众群体的特点想出应对之策。

受众群体的“水桶效应”。我们把对谣言的消解寄希望于“智者”,总希望“谣言止于智者”,但其实谣言的消解恰恰取决于所谓的“愚者”。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曾提出过“水桶效应”,指的是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即无论这只水桶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8]所以在谣言的消解中,我们要考虑到受众群体中谁是那块最短的“木板”,然后才能有的放矢。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受众群体中的“数字鸿沟”越来越大,一些人尤其是经济能力不好、受教育水平低的人,对于现在的信息尤其是网络信息接触不到,更多地依赖大众媒体和人际交往,信息在人际传播的过程中最容易变形走样,这就为谣言的滋生和扩大提供了土壤。

所以提高受众群体中弱势群体的素养,尤其是对于信息的识别能力必须考虑进来,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得贫富差距问题开始浮出水面,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文化改革”对于提高受众群体的整体水平有着重大的意义。

受众群体的文化基因。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9]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要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的民族信仰流淌在民族的血液中,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对下一代的教育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平台传播都要有所选择。勒庞说:“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保留过去的制度,同时又用不易察觉的方式一点一滴地改进。”[2]所以应慢慢地对于神灵崇拜进行辩证的传播,以正确引导受众群体。

受众群体的“拐点”传播。所谓“拐点”是原始高等数学中的一个概念,在生活中,拐点多用来说明某种情形持续上升一段时间后开始下降或回落。[10]谣言的传播必须有受众,而谣言发展成为社会谣言就必须拥有受众群体,想要控制谣言的传播,就必须找到谣言在受众群体中传播的“拐点”,或者说谣言受众群体中的关键人,从这些人中、从这些关键节点上发现并培养“观点”。更确切地说,就是把受谣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发展成为传播网中的“拐点人”。

随着新型媒介的出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呈现网状式,在蜘蛛网中存在关键节点。要想控制谣言的走向,我们可以使一些人成为“拐点人”。每个谣言的传播都有其生命周期,我们可以在谣言的不同发展期找出“拐点”或者有针对性地培养,这样谣言的曲线跟着“拐点”发展、壮大或者消失、逆转。

受众群体的形象思考。经过艺术化处理之后的词语有着神奇的力量,既能掀起群体心中的惊涛骇浪,也能平息风暴。词语的威力与其唤醒的形象有关,但未必是真实的含义。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词语比比皆是。我们若想用词语的手段来影响受众群体,就必须搞清楚这个时代群体赋予谣言的含义和形象。

谣言的含义由最初的中性词汇,已经发展成为“没有事实根据的信息”,所以针对受众群体对于词语的形象思考,我们可以改变某些词语的名称,譬如在报道中尽量少用“谣言”这个词汇。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曾说过,执政府和帝国的具体工作就是用新的名称把大多数过去的制度重新包装起来。在谣言的控制中,我们可以批判性地借鉴。

结 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谣言就像车轮碾过之后的尘埃经久不息。没有人,就没有谣言;没有群体,就没有谣言。受众群体在谣言的传播链条中占有重要的一环,受众群体心理简单而又复杂,一个谣言的消散伴随而起的是另一个谣言的兴起。时间没有消解谣言,谣言的传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受众群体心理的理解和行动。

最后用狄更斯的名言来结束吧:“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像,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海涵.从“谣盐风波”看社会谣言的生成机制[J].河南大学学报,2007,52(2):63-67.

[2]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夏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

[3]网易新闻.河北传“庙宇收童子”谣言 居民放鞭炮辟邪[EB/OL].http://news.163.com/12/0604/08/8352N8QB00011229.html.

[4]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M].刘水平,等,译.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5]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6]桑斯坦.谣言[M].张楠,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7]百度百科.谣言[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10810.htm.

[8]百度百科.水桶效应[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7735.htm.

[9]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1-10-26).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018030.html.

[10]百度百科.拐点[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90122.htm.

共[1]页

付丁丁的更多文章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网联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