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研究 >> 哲学 >> 论意识形态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学术研究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哲学
论意识形态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沈江平 点击:2074次 时间:2011-9-24 14:09:13
 当今世界,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远没有结束。而作为两种制度表征的对应意识形态的斗争同样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看似风平浪静,意识形态终结论、非意识形态化、躲避崇高,告别革命、用孔孟之道代替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多元论等主张其实暗流涌动。尤以意识形态多元论意图明显,危害性大。多元论认为世界有多个本原。依照这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社会进行剖析,从而得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已无存在必要的结论。意识形态多元论的唯心主义立场和固有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性质,使其必然成为资产阶级的理论武器,被其用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在分析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间题上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则,从既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矛盾的运动特征来确定特定社会形态和制度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从经济生活中寻找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正确解读。 
    
    一  
    
    何谓“意识形态多元论”?可谓见仁见智,没人明确定义之。有人把“多元论”当作考量社会问题的普遍观点、方法。他们认为,“多元化的概念对于实现民主化这一目标是极为重要的”,“承认多元——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利益、政治利益和意识形态诸方面的多元——是题中应有之义,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主张放弃所谓“迂腐的”、“正统”及“一元化”观念,“以现代文明所遵循的一般规范为准则,超越意识形态的各种羁绊”。也有人出于消解、废除“国家意识形态”或“国家哲学”的目的,批判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特别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是诸多学说中的一种”,马克思主义不应独领风骚。还有人把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即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和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想方法和社会科学有它的地位”,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意识形态,列宁主义才是意识形态,而且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基于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强加于国家和社会,变成国家哲学初衷,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党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理论往往被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肢解”出去。例如,历史唯物主义不断被诘难,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党与国家、军队的理论,民主集中制思想理论等。
    意识形态多元论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会妨碍发展民主,把西方国家的民主、宪政观念鼓吹为所谓“普世价值”。意识形态多元论以“多元”之名,谋资产阶级“一元”之实,就其实质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地位,从而否定社会主义的合法性。其价值立场和终极指向与意识形态终结论、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如出一辙,换汤不换药。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利益主体的多样复杂性,也引发了社会主体对于政治权利,思想自由等领域的诉求,质言之,其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境遇。
    首先,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思想的多样化。市场经济的确立,反映不同所有制关系、不同利益主体的思想的出现和滋长所带来的结果。在不同所有制基础上,会出现不同的思想意识,是规律现象。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1]P611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群众中思想状况日趋复杂。非理性主义思潮,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碎片化的后现代思潮、虚无主义、以“‘和合’、‘中庸’、‘多元共生’”为理念的合文化思潮,所谓道德滑坡,所谓信仰、信念危机,无疑是多元论的温床。
    其次,文化样态的多样性。文化形态多样并存,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问题,当下国内国学、儒学复兴思潮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儒学救国论”借复兴传统文化之机意图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地位同样是这股思潮的产物。西方外来文化,特别是披着普世性外衣的西方民主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终结论等文化思潮的涌入和侵蚀无疑推波助澜,催发了意识形态多元论。
    再次,“外来文化论”的影响。它是被用来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的思想工具。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外来文化,不是中国本土文化,不能用一种外来文化指导中国的实践。在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和关于文化问题的争论中都有其影子。有人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和民族精神根基的缺失。有人攻击马列主义这种“异族文化”、“使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生命无处安立、精神彻底丧失的局面发展到了极点”。当中国人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探寻救国救民之路时,就曾有人宣称“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外来文化论”是这种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弹。它一面以刺耳的声调喊出尖锐的“去指导论”,一面又以学术的面容出现在文化理论和思想文化史领域,有其遮蔽性,需要认真对待。
    第四,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无疑是要把政治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为人民群众接受、认可。在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在大众话语中被边缘化,这其中有西方价值理念的冲击和影响,但我们必须看到,依靠行政命令、长官意志来抓意识形态管理的陈旧办法,脱离生活现实、曲高和寡式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教育方式,苏东剧变,新思维所带来的冲击,两者在国家意识形态层面和日常生活层面为意识形态多元论的兴起负有责任。
    最后,马克思主义多元化的理解。有人说,有多少个研究者,就有多少个马克思。这就导致了“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等等所谓近乎肢解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而国内近些年所谓的“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走近马克思”、“重读马克思”等等思潮兴起,深化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客观性、权威性,从而和国外肢解、曲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一起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地位,衍生出多元化“真理”、多元化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多元论极具迷惑性和欺骗性。“多元论可以看作是权力精英理论和古典民主理论的中间道路。”[3] P78 因而,多元论“事实上深深地植根于一种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基于一种复杂的对大多数普通男女的不信任,依赖业已形成的精英来保持文明价值和民主的‘游戏规则’。”[4]P83进一步说,多元论也可以被看作是迪尔凯姆所描述的意识形态的一个例子:这是一个没有封建历史的社会的“公民的宗教”,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阶级的存在,用托克维尔的话说就是“生而自由”的社会。什么是意识形态“多元论”,似乎理论界没有人给其明确的定义。但从隐性话语或显性言论中,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意识形态“多元论”:用它来指导社会发展、解决问题,认为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多元化”,放弃“国家哲学”,宣扬马克思主义只是诸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样式。这种言论似乎吻合了达尔“内在社会一致而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表面竞争”这一模式。“多元论”者把自己解释为一种描述性观点,认为因为权力,正如人们将它概念化那样,只有在实际的冲突中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实际的冲突(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诸领域)对于权力来说是必要的。他们试图模糊各种冲突间的界限来达到彼此的认同,这无疑是饮鸠止渴,最终导致国家秩序、意识的混乱与“翻转”。一种思想状况如果与它所处的现实状况不一致,则这种思想状况就是一种想象。从此意义上讲,意识形态“多元论”就是典型的、彻头彻尾的乌托邦,虽然这里与卡尔讲的乌托邦有着价值意向的区别,卡尔把乌托邦定位为:只能是那样一些超越现实的取向,当它们转化为行动时,倾向于局部或全部地打破当时占优势的事物的秩序。意识形态“多元论”充其量是卡尔否定意义上的“乌托邦”,并不具备革命的功能,直白地说就是一种纯粹的破坏性的、无建构性的超越“现实”、僭越社会规律的虚伪性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卡尔·曼海姆指出:“每一种具体地‘发挥作用的生活秩序’,都要通过它建立其上的特殊的经济和政治结构来最清楚地构想和表示其特征。”[5]P198意识形态“多元论”者试图借助那些“超验的”、或“非真实的”的观念来显示他们的“存在”,这种“存在”就永远不是现实“存在本身”,一言以蔽之,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行动的“海市蜃楼”。
    意识形态“多元论”者所讲的意识形态“多元”,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不是其唯一指向,其主要用意和目的,是说既然意识形态是多元的,那我们的国家就不应当将马克思主义规定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否则,就是意识形态的“垄断”,就是“迂腐”的“一元论”,就是“不平等”、“不自由”。理论上,意识形态“多元论”者大力提倡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认为各种思想意识应该是“平等”的。表面上看,满足了各种意识形态的发展需要。实质上,是在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倡导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变种。必须指出,意识形态“多元”或各意识形态之间的“平等”并非事实。用意识形态“多元论”来取消意识形态的“一元论”指导地位是违背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的,它是一种虚假的意识,说到底是违背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的客观规律的。
    
    二
    
    意识形态没有真空。历史和现实的教训向我们清晰地显现了意识形态多元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危害性。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多种思想并存问题,不仅是关系意识形态导向、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而且是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前途和命运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际上并不排斥思想样态的多样性。反之,也正是由于存在着思想样态的多样性,才有必要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社会思想的多样性和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不同层次的问题,前者是指社会思想文化的表现形态,后者是指占有指导地位的思想的统一性问题。[6]P32唯此,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反对意识形态多元化,是基于深刻的现实和历史考量。
    我们纵观历史,古今中外,任何国家和社会,不论社会形态如何不同,不管社会思想多么复杂,都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稨TTP/1.1 200 OK Server: Huadun-Server/3.0 Content-Length: 275 Content-type: text/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