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研究 >> 新闻传播学 >> 新闻传播教育的十年探索——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教育改革的总结与思考
学术研究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教育的十年探索——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教育改革的总结与思考
来源:网络转摘 作者:蔡雯 点击:29944次 时间:2015/11/2 15:17:08
   随着高等教育的全国普及,本科教育已经被视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教育。新闻与传播领域中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科阶段的培养模式、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等等方面。进入21世纪后,新技术新媒体加速发展,推动了新闻传媒业的变革,也促使新闻传播院校紧随社会与媒体需求的发展变化不断做出相应的改进和调整。“百年树人”,教育改革的成败非短期内能够做出准确判断,但改革进程中的自省、总结和思考无疑是必要的。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本科教育改革作为个案,回顾和总结近十年来的改革探索,并对目前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面临的问题加以分析。

   近十年中,人大新闻学院本科教育着力最多的项目有三个:2005年开始创建全国第一个新闻传播学案例库,探索在新闻传播学科进行案例教学;2006年开始推进跨媒体传播实验教学,探索全媒体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开始举办跨学科的双学位实验班,探索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三个项目可以说是人大新闻学院本科教育改革从案例库、实验中心等基础建设着手,逐步走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几个标志性工程。这些改革成果先后获得北京市优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两次、全国教育成果二等奖一次,在我国新闻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

   一、以案例库建设带动教学改革

   学院从2005年开始创建新闻传播学案例库,最初是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十五”“211工程”项目获得了启动资金。在此之前,新闻传播学科在世界范围内都尚未开始案例库建设工作。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案例教学运用于大学教育,起始于1870年左右的哈佛法学院,~1[1910年,西方国家所有一流的法学院均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第二个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学科是工商管理,哈佛商学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把这一方法引入了课堂。此后,更多的学科如医学、教育管理等也开始尝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看到,重视案例教学的学科多以培养决策型、应用型人才为主旨,专业教学不仅要完成知识的传授,还必须训练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操作能力,正如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所言,“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培养一种理解问题的方式并且有助于一个组织的问题的解决。”(Barnes,Christensen & Hansen,1987:27)我们认为,新闻传播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要为新闻与传播业培养决策型与应用型人才,要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尽快适应社会与工作环境,在面临复杂的问题时果断而正确地决策,那么,运用案例教学加强对他们的思维和技能训练,帮助他们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就尤其必要。因此,案例库建设是在新闻传播学科推行案例教学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在新闻传播教育领域中一直处于领军地位的办学单位,人大新闻学院有责任在这方面率先做出探索。

   学院组建了“新闻传播学案例库”建设领导小组,最早参与案例库建设的有新闻采写教研室、新闻编辑与评论教研室、新闻摄影教研室、广播电视新闻教研室、新媒体教研室、广告与公关教研室、编辑出版教研室、媒介经济教研室共8个教研室的20多名专业教师,组建成立了11个案例库建设小组,分头建设11个子库:新闻采写案例库、新闻编辑案例库、新闻评论案例库、新闻摄影案例库、广播新闻案例库、电视新闻案例库、新媒体传播案例库、广告案例库、公共关系案例库、编辑出版案例库、媒介经济案例库。两年后,新闻史论教学研究部的部分老师加入了这一项目,案例库也增加了两个子库:新闻伦理与法规案例库和传播学研究方法案例库。

   近10年来,案例库一直作为重要的教学改革工程受到学校和学院的重视,后续建设工作得到了“985工程”项目、教育部和北京市本科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教育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等多个项目的支持。为了保证质量、形成品牌,学院研究制定了案例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在全院教师的努力下,开发成功的案例已经超过600个,这些案例运用于学院本科和研究生的所有业务课程及部分理论课程的教学。学院有多门课程(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数字新闻传播、新闻理论)被评为全国精品课程和北京市精品课程。以案例库为基础编写的“新闻传播学经典案例”教材系列已经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6部,受到学生欢迎,有些教材还被兄弟学院选为教学用书。案例库建设与案例教学成果在2013年获得了北京市教育成果一等奖。

   二、以跨媒体传播实验教学促进全媒体型的专业人才培养

   传播技术发展已经使新闻与传播业跨越媒体介质鸿沟,进入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期。媒介融合对新闻院校培养全媒体人才的要求受到新闻传播院校的广泛重视,西方一些新闻传播学院如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等在本世纪初开始设立“媒介融合”本科专业方向,适应媒介变革而开设的新课程如“融合新闻报道”、“多媒体叙事”、“数据新闻”等层出不穷。人大新闻学院在这一轮改革中同样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2006年开始,学院将本科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定位于突破本科专业设置对人才培养的限制,以培养学生的全媒体传播能力作为目标,启动“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该项目2009年获得全国教育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育成果一等奖),通过专业方向设置、课程建设、实验中心建设等一系列举措推进本科教育改革。在这一轮改革中,跨媒体传播实验教学是一个重要抓手,学院力图通过跨专业的教师团队的组建、校外媒体专家的引入、课程实验与社会媒体相联接的教学模式、学生全员参与的跨媒体作品比赛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媒介融合理念与全媒体传播技能。

   在该项目启动之初,学院曾在新闻学专业中增设了一个新的专业方向:“数字新闻传播”。该方向的培养目标是造就一批适应新媒体以及实现数字转型的传统媒体需要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教学方案设计一方面充分利用新闻学院的已有课程资源,将新闻学理论、新闻史、新闻伦理与法规以及采写编评等基础业务课纳入专业核心课程中,另一方面开发了一批基于数字与网络技术的新媒体方面的新课程,如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多媒体信息传播、网络新闻编辑、网络互动管理、移动信息传播、新媒体管理等,通过课程体系的整合和开发培养具有“全媒体”技能的新型新闻人才。该专业方向的建设采用了“跨教研室建设”和与业界合作建设的新思路进行,重点合作对象为人民网、新华网与新浪网。新课程的开发与相关实验教学都利用了这些网站提供的资源。

   2009年,学院将“数字新闻传播”方向的办学思路全面推广到学院的各个专业。因为我们认为,不仅是新闻学专业需要将网络与数字传播纳入教学体系中,广播电视、广告学、公共传播等专业方向都与网络化数字化密不可分,培养技术全能型的专业人才,应该成为所有专业的共同目标。基于这种认识,学院在修订2010级本科教学方案时,新闻学专业不再单设“数字新闻传播”方向,而将该方向的新媒体教学内容,连同新闻学、广播电视专业的核心业务课内容重新进行了提炼和整合,形成“新闻业务基础”、“音视频内容制作”、“数字传播技术应用”等几门学科基础课程,在全院通开,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不受其专业限制而掌握各类媒体的传播技术,并以全媒体运作的理念去把握其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为了培养技术全面的专业人才,学院一直把新闻传播实验中心的建设当作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2006年和2007年,实验中心在1999年启动与北大方正集团的合作的基础上,又分别在两次扩大合作范围。方正集团提供的报社采编系统、网络信息发布系统、多媒体数字报纸出版系统等多种软件,使实验中心具有了从报社到网站的完整的新闻生产环境。2007年,实验中心与美国思科公司和中央电视台合作建成中国首个“思科网真演播室”,中央电视台则将新推出的周播谈话类节目《我们》在此演播室录制,新闻学院把学生的电视方面的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到这一节目过程的相关环节之中,使实验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更为紧密。在实验中心开设的实验项目均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许多实验作品直接为媒体采用,社会效益明显。2006年,新闻传播实验中心获得“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2008年,该中心获得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在建设实验中心的同时,学院还将新闻传播业务课程的教学与学生媒体建设相结合,形成课堂教学和业务实践相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学生们在已有的学生媒体《新闻周刊》基础上创办了学生网络电视台、网络电台和网站,形成“接力传媒集团”,吸纳全院本科生阶段性地进行各种专业实验。

   2006年,新闻学专业新开设了一门专业课程“跨媒体传播实验”,将学生媒体的运行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指派专业教师具体承担教学和指导工作。经过两年的课程建设与学生媒体实验,组织完成了对学生报纸《新闻周报》的改版改制工作,研制出电子报纸,并完成了学生网站的建设工作。

   2009年,“跨媒体传播实验”课程由新闻学专业课程改为全院本科生通开的实验课程,并从大二到大三连续开设。学院选拔新闻采写、新闻编辑、新闻摄影、广播电视新闻、新媒体等各专业方向的青年教师,组建了跨媒体实验的青年教师团队,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管理。课程共分三段进行连续性实验,第一段主要进行跨媒体传播的基础知识教学与技术操作训练,由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第二段提供8至10个不同实验内容的跨媒体实验工作坊,由学生自主选择,完成特色化的专业实验,这些工作坊有些以校内媒体(包括学校网络电视台、就业指导报、新闻周报、新周网、新闻数字博物馆等)为教学实验平台,有些与社会媒体合作,如与中国网合作开设了新闻视觉传播工作坊,让学生的实验成果能得到正式发布;第三段为综合型跨媒体实验,每个学生综合运用前期学习的传播技术,独立设计并完成一个跨媒体的新闻作品,要求至少包含三种以上媒体表现形态。在全院范围内举办“跨媒体作品大赛”,对优秀成果进行奖励。

   为了将社会资源引入校内跨媒体实验教学中,学院聘请新闻媒体的专家组建“跨媒体实验指导专家委员会”,定期对学生的跨媒体实验进行指导,并对最后一期的跨媒体作品大赛进行评审。鼓励各跨媒体实验工作坊与社会媒体合作,共同设计实验项目,并将学生的实验成果通过社会媒体进行发布。

   三、以跨专业联合创办实验班推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新媒体发展尤其是社交网络媒体的兴盛,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垄断地位已经不复存在,普通民众的参与一方面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格局,极大丰富了新闻信息的来源,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信息泛滥、真假混杂带来的极大困扰。这种状况促使我们重新认识新闻媒体和专业新闻工作者的位置和价值。有业界人士提出,“媒体的多元化、信息的广泛性和技术的交互性导致的传播小众化、专业化,在这一趋势下,大众传播与小众传播,广播与窄播并存不悖,分众传播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一个新的选择。服务对象的专业化必将导致服务内容的精细化、个性化,这既是传媒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业界竞争的选择。但专业化和精细化的要求是深度、独特和贴近,这就要求媒体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是某个行业或领域的专家,这样,媒体才能为不同阶层、不同背景、不同知识层次的人群提供贴近性的精细化信息服务。因此,媒体融合时代表面上看来需要的是人才的技术适应性,实际上更需要的是人才的内容适应性,需要的是在某个领域、某个学科有较深造诣的专才。”(田龙过,2010:45)确实,对于新闻传播院系来说,培养具有专才潜质的知识复合型人才,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人大新闻学院在2011年开始进一步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跨学院、跨专业联合办学,开设两个双学位实验班,培养具有复合型的专业背景、能够胜任专业化要求更高的新闻传播工作的未来新闻工作者。

   一是与人大法学院联合开设了“新闻学—法学”实验班,通过对新闻学与法学两个专业的教育资源整合,培养一批具有新闻传播学与法学专业知识、执业技能和发展潜质的高端复合型本科人才。毕业生适宜在新闻媒体从事法治新闻报道,在政府、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共传播与宣传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立法、司法与法律服务工作,以及在相关领域从事教育与科研工作。

   二是与国际关系学院联合开设了“新闻学—国际关系”实验班,通过对新闻学专业与国际关系专业的教育整源整合,培养一批具有新闻传播学与国际关系专业知识、执业技能和发展潜质的高端复合型本科人才。毕业生适宜在新闻媒体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共传播与宣传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外交、外事与涉外事务服务工作,以及在相关领域从事教育与科研工作。

   两个实验班分别从新闻学院与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的新入校学生中联合选拔,由两所学院共同设计联合培养的教学方案,专业课程也由两个专业的老师共同开设,对学生共同指导。

   在办实验班的同时,学院鼓励那些没有机会进入实验班学习的同学充分倚靠人民大学在人文与社会多个学科上的领先优势,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自己有兴趣的其他专业。对于申请“第二学位”、“第二专业”学习的同学,学院都给予支持和帮助。近两年,已经有多位毕业生在完成本学院的学业的同时,还在人大商学院、经济学院等获得了第二学士学位或完成了第二专业的学业。据最新统计数据,目前我院在校本科生二年级到四年级的同学,有52人正在其他学院辅修第二学位或第二专业。

   2013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在学校层面重新规划本科教育改革,在全校实施“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这次改革的最大动作是所有学科和专业都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所有本科课堂都向非本学院本专业的学生开放,鼓励学生自主辅修第二学位或专业,以学分认证的方式授予第二学位证书。学校的这项改革为新闻学院正在推行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学院将有更多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进入其他学院学习第二专业的课程,而学院也给予了学生更多的选修指导和鼓励,包括出台了推免保研的加权奖励政策。

   四、困惑及思考

   人大新闻学院本科教育十年探索和改革,只是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一个个案。作为国内办学历史最长的新闻传播学院之一,我们所探索的这条道路,所采取的相关措施都是根据学院自身的资源和条件,同时借鉴国内外优秀新闻传播院系的经验而做出的选择。作为这场改革的直接参与者,本人对这十年历程感悟尤深,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也时有困惑。我认为在未来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难题等待新闻教育界的同仁们一同研究和破解。

   首先,新闻传播学科的本科教育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哪里,是以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丰富的社会知识为目标,还是以培养学生的新闻专业素养和传播能力为重点?如果是后者,显然难以保证学生在未来更加专业化的工作领域中有发展后劲;如果是前者,新闻学院办本科教育只能依赖兄弟学科的教育资源来支持,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2+2”培养模式、人大新闻学院的双学位实验班模式,以及国外很多新闻传播学院的本科课程有一半甚至70%由其他学科来提供,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这种教育模式虽然与培养目标(复合型、厚基础)是相符的,但在现实操作中,由于课程资源的配置是跨学科的,新闻学院对教育质量的控制难度很大。还有第三种选择,就是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争取平衡,但限于本科教育只有四年时间,课程设置的挑战性很大,实际上潜在两方面都做不到最好的风险。因此,新闻传播学科的本科教育,是否应该更多考虑从其他学科的本科毕业生中选拔生源,进行第二学位教育,或者转为专业硕士的培养?这样是否能比新闻学院独立培养本科学生更有成效?当然,这会令人担忧生源的质量,尤其是著名高校,本科生源通常比二学位和研究生生源更优秀。这些矛盾纠结,本身也说明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还有很长的探索之路要走。

   其次,新闻传播学科目前的本科专业设置与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趋势是否相适应?从教育部去年颁布的本科专业调整目录看,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有所增加。仔细考量,这次调整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以往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根据媒体介质特点进行专业划分(如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传播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区分尚不清晰(如新闻、广告也可视为传播的分支)等,而且专业划分比以往更细。虽然增加专业数量有助于新闻传播学科在教育管理部门争取资源,但相对于媒介及产业融合的加速,业界对复合型与跨媒体传播人才的需求增强这一趋势,这种专业细分化却是值得商榷的。

   第三,新闻传播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没能解决重学术资历和学位、轻实践经验的问题。如大多数新闻院系招聘教师都以获得博士学位为必备条件,更适合讲授业务课程的业界优秀人才因为没有博士学位难以转入教学岗位,这严重影响了实务类课程的教学水平。学界同仁经常谈论,美国一些新闻学院同时聘用学术型教师与实践型教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在我国教育管理部门的学科评估指标这一“指挥棒”下,在高校行政化管理还没有真正得到纠正之前,这一难题或将继续存在下去。此外,对于已经在岗的教师,业绩考核、职称晋升中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也较普遍存在,尤其青年教师受此影响,不得不把大量时间放在撰写论文和专著上,没有时间到传媒单位参与实践,也缺乏热情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最终往往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节,论文数量上去了,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并不多;更大的受害者是学生,他们得不到老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高校教育事实上背离了其培养人才的宗旨。

   当然,在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改革中,面对的困惑和难题远不止上述这些,如办学经费保障、实践基地建设、课程更新换代等等,都还有许多有待解决的矛盾。在我们总结经验的同时,只有正面问题,慎思慎行,才能把新闻传播学科的本科教育做得更让人民满意。

共[1]页

蔡雯的更多文章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纵横天下 备案号:蜀ICP备17004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