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勤文集
    朱学勤,复旦大学史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著有《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中国与欧洲文化交流志》、《书斋里的革命》、《被批评与被遗忘的》等。在中国思想界论战中,被视为自由主义代表人物。
 
频道栏目

查询

标题 作者

最新评论


文库统计
  • 文章数:18
  • 评论数:142
  • 开设时间:2006-7-21
  • 更新时间:2009-1-31

  • 最新链接
    暂未添加该信息。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组


    朱学勤主页 >> 文章 >> 论著 >> 浏览信息《想起了鲁迅、胡适与钱穆》

    论著 | 评论(12) | 阅读(5770)
    查看详细访友列表 访友脚印

    星期五   晴天 
    主题 想起了鲁迅、胡适与钱穆

      想起了鲁迅、胡适与钱穆



                    朱学勤

      我时常想起鲁迅,想起胡适,想起钱穆,不太想得起梁实秋,林语堂,周作
    人。

      对鲁迅,我的认识有过反复,感情上有过起伏。60年代至70年代是信奉,
    80年代则是怀疑、疏离,甚至有些厌烦。80年代最后一年起,才明白自己所
    处的年代还是鲁迅的年代。

      在片面信奉的年代所形成的读者与作者的关系,无异于一场包办婚姻。除了
    意识形态读物,你能够读够读到的另一种读物就是鲁迅,你对于20世纪上半叶
    的了解如果不满于教科书的灌输,那就去读鲁迅全集后面的注解。由此产生的热
    爱,是盲目的热爱,没有经过选择的热爱,与包办婚姻有什么两样?包办婚姻是
    不牢靠的,很容易被第三者插足。80年代一来,有多少精神世界的新鲜第三者
    打将进来?由此产生包办婚姻破裂,出现另一种选择,完全正常。经受了80年
    代的冲击,还固守原来的状态,并不令人尊敬,而是一种很可怕的状态。

      80年代结束,所有搅动起来的东西开始沉淀下来。这时逐渐对鲁迅发生回
    归,发生亲近。此时回归,可以说是痛彻心肺之后的理解。他那肃杀的文风,我
    一度以为是他个性使然,后来方明白是那样的现实环境逼出了那样到文风。他正
    是以那样的文风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反过来,现在读林语堂,读梁实
    秋,你还想象就在如此隽永清淡的文字边上发生过" 三·一八" 惨案,有过" 民
    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当然,在那样的心境中,鲁迅也消耗了自己。他是做不
    出也留不下钱钟书那样的学问了。

      我怀念鲁迅,有我对自己的厌恶,常有一种苟活幸存的耻辱。日常生活的尘
    埃,每天都在有效地覆盖着耻辱,越积越厚,足以使你遗忘它们的存在。只有读
    到鲁迅,才会想到文字的基本功能是挽救一个民族的记忆,才能多少医治一点自
    己的耻辱遗忘症,才能迫使自己贴着地面步行,不敢在云端舞蹈。

      此外,还有一个私心所为,那就是对文人趣味的厌恶。这可能是我的偏见。
    在鲁迅的同时代人中,多多少少都会读到那股熟悉的气味,惟独鲁迅没有。而鲁
    迅,本来是比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更有资格过上那种精巧雅致的人文生活。在鲁
    迅的精神世界里,通常是文人用以吟花品月的地方,他填上的是几乎老农一般的
    固执。他是被这块土地咬住不放,还是他咬住这块土地不放,已经无关紧要。要
    紧的是,他出自中国文人,却可能是唯一一个没有被中国的文人传统所腐蚀的人。
    这是一件很平淡的事,却应该值得惊奇。

      我曾经以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高度苛求过
    鲁迅。后来才明白,在一个没有宗教资源的世俗国度,鲁迅坚持在那个世俗精神
    能够支撑的高度上,已经耗尽了他的生命。想想看,中国人成天念叨鲁迅,有无
    一人敢于继承他的精神、他的风格?仅此一点,就说明了全部。人人都能谈鲁迅,
    却是把鲁迅高高挂起,把人晾在高处,任其风干。鲁迅的生前并不快乐,鲁迅的
    死后更为凄惨。

      鲁迅是留下了缺憾的。

      现在知识界用以平衡鲁迅的是梁实秋,是林语堂,是周作人。而我以为,真
    正能够平衡鲁迅,在鲁迅之外树立另一价值坐标,同时也不辱没鲁迅的是胡适。

      胡适的一生是坚持自由主义的一生。难能可贵的是,他是以与这一信仰相匹
    配的温和态度坚持了60年,同时不失坚定。他既未被那个时代所激怒,在激怒
    中一起毒化;又未被逃避那一时代的文人情趣所吸引。他完全有理由走向这两极
    的某一极,但是这个温和的人竟然做到了某种倔强性格做不到的事情——始终以
    一种从容的态度批评着那个时代,不过火,不油滑,不表现,不世故。仔细想想,
    这样一个平和的态度,竟能在那样污浊的世界里坚持了60年,不是圣人,也是
    奇迹。胡适的性格,与这一性格生存的60年环境放在一起,才会使人发现,也
    是一件值得惊讶的事。

      胡适学术建树一般,但大节不坠,人格上更有魅力。鲁迅生前对他有过苛评,
    但鲁迅死后,当後人问及胡适对鲁迅的评价时,胡适却告诉来者,不能抹杀周氏
    兄弟在近代文化史上的独特贡献。雷震一案发生,胡适原来对雷震那样的活动方
    式有保留,用今日某些人合情又合理的标准,胡适完全可以袖手旁观,指责雷震
    犯了" 激进主义" 病症。谁也没有想到,当被问及对此事的反应时,胡适竟然那
    样动了感情。他当场以宋人杨万里诗《桂源铺》作答:

      万山不许一溪奔,

      拦得溪声日夜喧。

      等到前头山脚尽,

      堂堂小溪出前村。

      我曾与一位学界老人谈论此事。老人当时病卧沉榻,突然从床上坐起,口诵
    此诗,热泪盈眶!

      我还时时想起钱穆。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那样的书名,未及开卷,就让人体味到儒家的
    生命观照,是那样亲切自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精神生命则发育于师友。两种
    生命皆不偏废。

      学者需钱穆的学术专著,一般读者仅钱穆回忆录即可获益匪浅。钱穆以研究
    中国文化史著称,他的回忆录本身就提供了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变迁的可信注释。

      钱穆没有读过大学。但是他在苏、锡、常度过的小学、中学生涯,同学中有
    刘半农、陈天华、瞿秋白,教师中有吕思勉等,一时人文之盛,令今天的牛津、
    剑桥的博士都羡慕不止。1941年夏,他回乡省亲,当时声望已不在吕思勉之
    下,吕思勉邀其回常州第五中学讲演,钱穆恭敬从命。一代国学大师,与当年的
    师长比肩而立,竟句句以学生自居。他谆谆告诫那些年轻的校友:

      此为学校四十年前一老师长,带领其四十年前一老学生,命其在此演讲。房
    屋建筑物质方面已大变,而人事方面,四十年前一对老师生,则情绪如昨,照样
    在诸君之目前。此诚在学校历史上一稀遘难遇之事。今日此一四十年前老学生之
    讲辞,乃不啻如其四十年前老师长之口中吐出。今日余之讲辞,深望在场四十年
    后之新学生记取,亦渴望在场四十年之老师长教正。学校百年树人,其精神即在
    此。

      钱穆在学问上与新文化运动分道扬镳,但是他公正地感谢是新文化运动的中
    坚人物提携了他。顾颉刚回苏州探亲,发现了钱穆的才华,推荐他进燕京大学任
    教。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中学教师,一步登上了大学讲台。后来他与胡适失和,
    但并不影响胡适聘他任北大教授。所有这些回忆,反过来该能纠正一些时令学人
    对新文化运动及其人物批评过盛?

      鲁迅,胡适,钱穆,三人之间,一个与另一个相处不睦,然而他们却构成了
    30年代知识界的柱梁。我们是喋喋不休地重复梁实秋的雅舍、周作人的苦茶、
    林语堂的菜谱,还是老老实实地告诉我们的学生,我们曾经有过鲁迅的社会批判、
    胡适的自由思想与钱穆的严谨学业?三者合一,应该成为我们向学生介绍30年
    代知识分子的三种主要形象。那是一个已经逝去的铁三角,他们凝视着这个轻佻
    的当下,沉默不语。
    朱学勤 发表于:2006-7-21 12:54:15

    评论 

    先生的文章太精彩了,好久没有读过这样好的文章了!谢谢朱先生,我将是你忠实的读者,并将时时时关注你的作品。甘肃定西读者。
    访客:西北人 发表于:2006-9-27 10:33:14

    评论 回复

    在灰暗的视野中,终于寻觅到了清新的天地,好久没有读过这样好的文章了!谢谢朱先生。
    访客:tlt3691 发表于:2006-10-16 15:12:17

    评论 

    老师的思想、知识、阅历广博,批判性地吸收前人文化精髓,对此我很有启发。
    访客:听风者 发表于:2006-10-16 20:04:30

    评论 

    请教:胡适的自由思想与他的社会经历一致与背反。
    yucc 发表于:2006-12-16 7:58:44

    评论 

     

    走了十多分钟,看到很多相同的三层红砖小楼,分明是平常人家的住地,楼下停放着许多自行车,楼上的窗台塔着许多晾晒衣物。正午的阳光懒懒地照着,少有行人。看到“鲁迅故居”的牌子,不禁想起景宋先生在《十周年祭》中语,“在弥天黑夜,四近儿啼,猫鸣;远近牌声,人语,纷蹂杂陈之中,一如十年前先生深夜做工,同历之境。”推开旁边房间的门,里面三俩女人在吃饭,看我好似有点奇怪,说明来意,其中一个急忙地放下筷子,打开故居的铁门。房间是三层独占,层层的面积好象相等(细节我不描写,想知道的不需要我的罗索,不想知道就是逼他何用)。二楼是先生书房,书案面壁,先生以笔为投枪,同旧的,腐朽的社会于此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三楼是卧室,先生的睡床在东北角,上面铺着素白的床单。我默想您坐在藤椅上,斜倾着身子,手持一缕,慈祥地微笑着······

     

    我问那女人余秋雨来吗?她不知这位高人,只是每年周海婴都来,还有许多先生的后人们也来,没有一个从事文学了,我是知道先生不愿意他的孩子做文学,至于为什么就无从知道了。她说你是从远方来?我笑笑,她也笑了。自己在故居门口存照一张,静静地离别,心中有难言的离愁,何日从来呢?

     

    这无用的文字该辍笔了,看着漆黑的夜,听着沥沥地秋雨声,又燃上一根香烟,如何记起先生逝世之前和近人经常道及的话,“太平我是看不见了。”先生是大觉的,也注定是孤独的,康德说过:“大家都知道,一个有理性而无偏见的观察者,看到一个丝毫没有纯粹善良意志的人总是官运亨通,并不会感到快慰。”先生一生致力于改造国民性,今天怎样了呢?我也到了明白一点人生的年纪了,听到.看到了那些所谓功成誉显的人物们的行状,依旧如此。反而是许多寂寂无名的人们,坚忍地.正直地工作着,让我感动着,他们才是这屡仆屡起的民族的脊梁。

    访客:石文 发表于:2006-12-23 12:21:23

    评论 怪物而已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朱先生否认中国的历史,歌颂侵略有功,真应该不在中国居住,到伊拉克去住两日最好,自由和博爱的美国人,给伊拉克人民带来了多少伟大的的自由和民主啊,
    访客:中国人 发表于:2007-3-7 18:12:37

    评论 ding

    访客:bit 发表于:2007-5-23 5:15:20

    评论 嗨,正该如此!心平气和而深刻地看待先行者

     心平气和而客观深刻地看待先行者!
    访客:程月 发表于:2007-5-23 12:49:55

    评论 楼上这个“中国人”

     大帽子扣得够吓人的!逻辑混乱得也够吓人的!呵呵!幸好现在年代不同了!
    难道忘记了李敖先生的一句话?"这里是我的祖国,我要使她自由!" 老朱正是这样一个人!
    访客:程月 发表于:2007-5-24 11:20:00

    评论 

    鲁迅的社会批判、胡适的自由思想与钱穆的严谨学业------------朱先生的境界高远,!!!

    学界有诸如朱学勤先生. 刘军宁先生. 秦晖先生, 熊培云先生等的引领,中国的学术和思想或许会有真正的活力与未来.
    访客:人权是目的 发表于:2007-7-11 16:56:28

    评论 汉奸的本质

    子曰:慎终追远民德以归。老先生不想想你的祖辈在到外国殖民统治下受到的非人的待遇,却在这里为殖民者歌功颂德,是什么道理?就老先生的作为与汉奸何异?老先生也是有学之人,君子务本,老先生的本是什么啊?汉奸的本质吧!!!!

    访客:mailmasker 发表于:2007-8-20 23:09:46

    评论 一个典型的文痞子

    一个典型的文痞子!
    访客:AW 发表于:2007-8-24 1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