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学术研究 >> 史学 >> 施米特与游击队理论
学术研究
点击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哲学 影评 符号学 分析哲学
管理 经济危机 贫富差距
传播 新闻 和谐社会
历史 胡塞尔  人口比例
郎咸平 华民 林毅夫 价值观 
司法公正 国学 正义 人文 
存在主义 现象学 海德格尔
史学
施米特与游击队理论
来源: 作者:刘小枫 点击:353次 时间:2008/8/7 0:11:00

  Theorie des Partisanen: Zwischenbemerkung zum Begriff des Politischen(《游击队理论:政治的概念附识》,Berlin1963/1995)。

  本文是刘小枫1月初在复旦的小型讲座的笔记,未经刘小枫审核.也许也参杂一些我个人看法,应wei版主之邀我把它贴出,请大家批评. ——整理者萧敢

  施米特的游击队理论是在60年代初提出的,形成大约在50年代末.我们首先要关注施米特提出该理论的时代背景,是从二战向冷战过渡直至陷入冷战这样一个过程.施米特意识到现代政治理论陷入危机,因此提出这么一个让人大吃一惊的理论.

  追溯游击队的历史,我们可以上溯到19世纪初,拿破仑的军队在攻占西班牙时遭到了当地游击队的顽强抵抗.这是游击队第一次引人瞩目地登上政治舞台.

  游击队与一般的罪犯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政治品质-立足本土,抵御外来侵略.游击队的组织是很不正规的,体例上也不划一,作战手段多样,不受任何秩序的约束.游击队与土匪,强盗很类似,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游击队的政治品质.战败,被俘的游击队员应该受到战俘的待遇,受”战争法”的审判,而不是作为罪犯而受”刑法”的审判.

  从战争的演化史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的战争.这种战争我们常在史诗中读到.战争并不以夺取对方生命为目的,完全是为战争而战争,战争的胜利者被视为民族英雄,神圣英雄.战争完全是体力之争,与运动竞技无二,战败者只是体力上的失败者.第二阶段是古典战争.这是随着王权国家的兴起而兴起的.这种战争表现为王权国家之间的战争,非常讲究绅士风度,是个人决斗的扩大形式.最关键的一点是,敌人不是罪犯!对战败者没有道德和宗教上的歧视.第三阶段就是现代战争.现代战争是意识形态指导下的战争,把敌人视为有罪的罪犯,战争的目的是从肉体和精神上消灭敌人.

  游击队正是在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时出现的,这决不是偶然.游击队的政治品格正是通过”敌人”表现出来的.游击队没有一致的敌人,他们立足于本土,一切入侵本土的人就是敌人,他们的矛头始终指向实际的敌人.

  从游击队的发展过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德国早期的游击队,或者说古典游击队.第二个阶段是俄国的游击队,以列宁率领的游击队为典型代表,他们在战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第三阶段是二战时期的游击队,毛泽东率领的游击队最典型.正是在这个时期,游击队的活动上升到了政治理论层面.第四阶段,是冷战时期,游击队主要活跃在东南亚.当然,施米特没有活到现在.否则,也许他会归纳出第五阶段,即全方位全空间的游击战,以911事件为典范.甚至以后人类活动范围扩展到月球,游击战也会在月球上发动.

  施米特研究游击队理论时,发现政治学家很晚才认识到游击队的意义,而文学家最先揭示了游击队的意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其中代表之作.托氏在书中热情赞美了俄国的游击队,他们从俄国的本土农民中萌芽,自发组织起来抵抗外来的侵略者.捍卫土地就是他们的生存方式.

  施米特列了一份游击队理论的文献.第一篇是德国皇帝的一份诏令.因为在诏令中第一次出现了这样的号召:动员全国人民拿起所有可能的武器,不择一切手段对付敌人.拿起所有可能武器,不择一切手段,这两点正是游击队的标志.

  理论上最早认识到游击队的是黑格尔和费希特.黑格尔在骨子里流淌着法国大革命的血,.他把一切游击队分成两种类型:本土型和革命型.西班牙的本土农民组织游击队抵御法国入侵,这是本土型游击队.而法国大革命正是革命型游击队的杰作.组织者是一群”职业游击队家”,他们就是用游击队理论来理解世界的.卢梭从精神上来看,就是革命型游击队员的代表.这一套革命游击队理论被马克思接过,传递到列宁手上,又传到了中国.中国的情况很复杂,这两种游击队都有,是混合型的游击队,我们必须区分清楚.

  游击队的第二阶段就是列宁领导的俄国游击队.列宁的真正游击队理论的阐述并不在他论述战争的文章中,而在于他关于革命策略的文章中,如<怎么办>.列宁的主要思想来源是马克思,而他关于游击队的认识,主要是来自黑格尔和克劳塞维茨.列宁认为,必须用非法的手段来对付现有的秩序,挑战现有秩序的绝对地位.职业革命家的来源主要是知识份子,这和本土游击队的来源完全不同.革命游击队的敌人不是相对的敌人,不是入侵本土的外来者,而是绝对的敌人,是整个敌对阶级.职业革命家把敌人视为是罪犯,因此要把其彻底消灭,毁灭整个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在具体的战争过程中,两种敌人的关系很混乱,既互相区别又互相交织,但职业革命家的最终目标是明确的,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第三阶段就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游击队.这一阶段游击队战争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我们知道,中国游击战的最初形态是内战.后来本土游击战和革命游击战互相交织起来.严格地说,中国游击战的经验提炼来源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本土资源.中国的情况很特殊,地广人多,中国的游击战充分利用了土地的优势.在中国,真正的革命型游击队也是本土游击队.邹谠先生说,皇帝的统治不超过县级.毛泽东却把中国的整个底层翻了一遍.最底层的农民是最容易加入革命的.从中国的经验入手,毛泽东引入了新的nomos.

  施米特是从nomos的角度来解读游击队的,毛泽东理论是其中最重要一个例证.毛泽东的游击队思想的主要表现是<论持久战>.nomos从本源的意思来看,有三个要素组成,分别是1夺取2划分(瓜分)3享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毛泽东是最大的自由主义者!

  一切法最初都是非法.现有的秩序都是从非法而演化过来的.从”国家”到”大空间”,再到”法”,这就是大地的nomos.

  如果从国际政治角度来讨论,施米特是从人类的伦理来研究哲学问题的.他赞同霍布斯的性恶说,他认为,怎样看待神性,就有怎样的政治哲学.

  如果从国际法来看,法就是一种强权.当然,这并不是施米特所主张的,他只是指出现实罢了.

  显然,整个二战都是歧视性战争,而不是古典战争.因此,到了60年代德国人开始关心德国的主权问题-没有人把德国当成主权国家,因为德国有罪,希特勒是罪犯!科耶夫看得很清楚,德国只是战败而已.战败并不是罪.因为现代政治必须是公开的,所以必须要有一套政治秘术罢了.

  国际政治理论从陆地论转向了海洋论,再转向了大空间理论.与此同时,国家的宪法也延伸开来变成国际法.施米特用他的历史哲学,敏锐地指出了其中的反现代性.大陆国家从争夺土地,到争夺海洋,再到发现新大陆再次争夺土地.海洋与大地本是两种生存方式.人从脚踏大地的人,变成了在海上翻滚的人,人到底生活在哪里?

  施米特从对游击队的观察中,提出了四个著名的悖论,分别是

  第一,游击队的技术化.游击队的组织形式越来越严密,作战方式越来越现代化,而完全有组织现代化的游击队,也就不是游击队了.

  第二,社会结构的破坏.游击队的政治品质就是建立在它生长的本土政治社会结构上.但他在作战的同时,也颠覆和破坏了他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

  第三,空间观念.游击队是立足于本土的,但为了作战他必须扩展空间,这与其乡土品质有着天然的对立.,

  第四,国际关系.游击队是以本土为基点的,本不与其他国家发生关系.但现在小的游击队往往成为国际关系的工具.这也是科耶夫指出来的,世界宪政中不可能不存在“利益第三者”.

  施米特指出游击队在后现代状况中的悖论,可见施米特并不赞美游击队,只是做观察性的考虑.他研究游击队的真正目的是研究现代性,研究他的政治哲学.

  游击队面临的主要困境有两个,一是合法性与正当性之间的紧张,二是敌人的观点.

  合法性与正当性之间的矛盾是现代性的根本问题,这是康德最早提出来的.革命的合法性与革命的正当性,这是关于人类生存的基础.魏玛共和国的历史,就是罪好的例子.正是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和法律,摧毁了自由主义本身.

  而有敌人是人类的自然现象.敌人的概念是宗教上最先提出的,某些宗教把异教徒作为绝对的敌人.现代性就造就了一个绝对的敌人.现代性战争是绝灭性战争,战争的目的就是把敌人绝对消灭.而游击队理论的提出,正是为了解构这种绝对的敌人.

  最后,比较一下施米特和毛泽东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前者是最看重秩序的,而后者是最不看重秩序的.施米特认为,秩序应当由nomos决定,但人的本性使nomos变成了强权的争夺,因此必须靠法来解决这个矛盾.

  而毛泽东从政治上来说,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施米特最痛恨的就是无政府主义者,因此他们两人是绝对的敌人.


(转载自学术中国)

共[1]页

刘小枫的更多文章

没有数据!
姓名:
E-mail:

内容:
输入图中字符: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投稿须知 | 版权申明
地址:成都市科华北路64号棕南俊园86号信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办公室 邮编:610065
联系电话:86-028-85229526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 © 2005-2008 H.V ,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站建设:网联天下